一、如何在一次性中解决抚养费问题
一次性中解决抚养费问题是应当由夫妻双方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抚养费数额。然后,由约定的支付人,按照双方的支付约定,一次性支付即可。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四十二条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七条所称“抚养费”,包括子女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等费用。
二、离婚后子女抚养费应该给多少?
离婚后子女抚养费应该按照有固定收入的,按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支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养费的,比例可以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四十九条第一款、第二款抚养费的数额,可以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
有固定收入的,抚养费一般可以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养费的,比例可以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
第五十条抚养费应当定期给付,有条件的可以一次性给付。
三、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降低抚养费
可以降低抚养费的情形如下:
1.给付方由于长期患病或丧失劳动能力,又无经济来源,确实无力按原协议或判决确定的数额给付,而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又能够负担,有抚养能力的。
2.给付方因违法犯罪被收监改造或被劳动教养,失去了经济能力,无力给付的。但恢复人身自由后,有了经济来源,则仍应按原协议或判决给付。
3.直接抚养子女方再婚,继父或继母愿意承担子女抚养费的一部或全部。在这种情况下,负有给付义务的一方所承担的抚养费数额可以相对减少。但继父或继母不愿抚养的,生父或生母的给付数额不能减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五十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四十九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四十二条
-
能否一次性解决孩子抚养权金钱问题
290人看过
-
一方无工作,抚养费问题如何解决
105人看过
-
一次性解决退休问题
292人看过
-
抚养费能否一次性支付?离婚后如何解决?
293人看过
-
能否以一次性付清的方式解决抚养金的问题
342人看过
-
在抚养权纠纷中,如何解决暂由哪一方负责的问题?
258人看过
-
一次性支付抚养费如何解决?安徽在线咨询 2023-04-05上诉人告:(原审原告或者被告)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家庭住址:联系电话。 被上诉人:(信息同上)。 诉讼请求: 1.请求变更抚养费; 2.诉讼费由被上诉人负担。 事实和理由: 此致 ×××人民法院以上是一次性支付抚养费诉状的格式。
-
现在在法院处理抚养问题,不知道抚养费一次性给如何办广东在线咨询 2022-07-1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7条规定:子女抚育费的数额,可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 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育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
-
如何解决抚养费纠纷,抚养费的问题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1-06-161、由父母双方协议父母通过平等自愿协商,就抚养费的有关问题达成明确具体的协议,不损害子女的合法权益的,应予准许。但是,协议应当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不得损害子女的合法权益。为了防止父母双方损害子女利益的发生,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应当认真根据双方的经济状况、能力、子女的需要、当地的生活、教育水平等进行审查,如果协议不利于子女的,就不应准许。 2、由人民法院判决双方协议不成,或者其协议不予准许时,应由
-
关于抚养权问题,如何解决孩子抚养权问题湖北在线咨询 2021-03-261、子女不足2周岁;记者了解到,根据《婚姻法》相关规定:“离婚后,哺乳期内的子女,以母亲抚养为原则。哺乳期后的子女,如双方因抚养问题发生争执不能达成协议时,由人民法院根据子女的利益和双方的具体情况判决。”2、孩子已满10周岁;如果子女是已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父母双方对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随父或随母生活发生争执的,应考虑子女的意见。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有一定辨别是
-
法院解决抚养费可以一次性吗台湾在线咨询 2022-08-03一方不支付抚养费,另一方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进入强制程序时,一般需要当事人向法院提出申请。根据执行工作规定第十九条,对已发生法律效率的具有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内容的法律文书、民事制裁决定书,可由审判庭移送执行机构执行。也就是说对具有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内容的生效法律文书也可以不经申请,由法院依职权直接进入强制执行程。强制执行的办法:一是提取、扣留被申请人的储蓄存款或工资等劳动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