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集有关证据,如劳动合同、用工协议、考勤卡、工资单、上岗证、欠条,完成任务记录等可以证明本人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凭据。
2、拿到这些凭据后,就可凭这些凭据与用人单位负责人交涉,要求对方支付本人应得的工资报酬。
3、如果该用人单位继续无故拖欠、克扣工资,就告知用人单位负责人,自己将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投诉提示:凡发生在建筑企业的工资拖欠问题,农民工可持有关凭据及时向区建设局建筑工程管理处投诉;凡发生在非建筑企业的用人单位拖欠工资问题,农民工可持有关凭证先到企业所在镇乡(街道)劳动和社会事务服务站(以下简称劳动服务站)投诉,也可直接向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投诉。
4、农民工工资无异议且工资数额明确时,农民工可以持欠条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或者申请支付令。当法院判决或支付令生效后,农民工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如果有劳动争议,就先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再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一、承包方欠农民工工资拖欠怎么办
1、依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承包方作为用人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农民工可以通过协商、向劳动部门投诉、申请劳动仲裁等方式追讨工资。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五条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九条用人单位违反国家规定,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拖欠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处理。
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
农民工讨薪找哪个部门?农民工讨薪途径有哪些
214人看过
-
农民工讨薪的方法农民工如何讨薪
268人看过
-
农民工没有合同的讨薪方式有哪些
97人看过
-
农民工该怎样讨薪?农民工讨薪流程是怎样的?
436人看过
-
企业讨债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值得注意?
162人看过
-
构成农民工恶意讨薪罪的条件
111人看过
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农民工有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在... 更多>
-
农民工讨薪的合法途径有哪些,农民工讨薪的程序和注意事项是怎样的贵州在线咨询 2023-02-13农民工讨薪应该通过合法途径,不应采取堵门、集体跳楼等不合法途径,否则农民工的行为涉嫌违法犯罪的,同样要追究农民工的法律责任。农民工讨薪的合法途径:双方协商;双方协商不成的,农民工可以向工地所在地劳动监察部门举报;劳动监察部门调查情况属实后,会对双方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劳动监察部门会作出仲裁,同时老板欠薪的行为构成犯罪的,由劳动监察部门移交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追究老板的刑事责任;老板不执行仲裁的,由
-
农民工讨薪起诉状注意什么河南在线咨询 2023-07-151.原告、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 2.诉讼请求; 3.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 4.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5.原告签名及日期。
-
民事的适用法律有哪些,民事讨债的注意事项有哪些海南在线咨询 2021-11-13一、函电讨债法1一直保持业务往来,关系密切;2、债权债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或无争议的;3、债权金额小,债务人有偿还能力的;4、距离远,交通不便,或者债务人多,相对分散;5、债权人想收集和保存确认证书。二、会议讨债法的适用范围:1债务人众多,但在一定区域相对集中;2债权债务关系明确,不易产生异议或纠纷;3债务总额虽小,但很多债务人平均债务不大的案件。三、公证讨债法强化债务人偿债责任意识;2、未经审判
-
农民工讨薪怎么办农民工讨薪的方法四川在线咨询 2022-06-09农民工可以采取下列方式进行讨薪: 1、农民工可以先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 2、协商不成的,可以向监察大队进行投诉; 3、或者是收集相关可以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
农民工讨薪政策有哪些,有哪些规定西藏在线咨询 2023-08-07农民工讨薪政策如下: 1、与用人单位协商; 2、申请调解。如所在单位有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可申请调解; 3、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投诉; 4、申请仲裁,可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6、申请免费的法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