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法买卖枪支罪既遂法院如何量刑
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二十五条
【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危险物质罪】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二、非法买卖枪支罪的追诉时效
非法买卖枪支罪的追诉时效要具体分析,最长是2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七条
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三、非法买卖枪支罪能缓刑吗
非法买卖枪支罪不能缓刑。
《刑法》第七十二条【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四章 刑罚的具体运用 第五节 缓刑 第七十二条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n(一)犯罪情节较轻;\n(二)有悔罪表现;\n(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n(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n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n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
中国新刑法非法买卖枪支罪既遂判几年
412人看过
-
根据刑法规定非法买卖枪支罪既遂会判多久?
460人看过
-
违规制造枪支罪既遂法院怎么量刑
122人看过
-
如何量刑非法出借枪支罪
413人看过
-
非法买卖枪支罪既遂刑事责任应该怎么承担?
84人看过
-
2024法院对非法私藏枪支罪既遂的裁量标准
362人看过
-
非法买卖枪支属于既遂罪吗贵州在线咨询 2021-11-23非法买卖枪支罪既遂处罚量刑: 1、犯非法买卖枪支罪的,一般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事责任; 2、犯罪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非法买卖枪支罪既遂如何处罚?山西在线咨询 2022-01-19非法买卖枪支罪,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军用枪支一支以上的; 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以火药为动力发射枪弹的非军用枪支一支以上或者以压缩气体等为动力的其他非军用枪支二支以上的;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刑法第一百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一)非法持有、私藏军用枪支二支以上的; (二)非法持有、
-
盗窃枪支罪既遂法院如何判山东在线咨询 2023-08-31盗窃武器装备罪既遂法院判刑规定是,行为人盗窃武器装备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
非法买卖枪支罪量刑规定,法律上如何认定福建在线咨询 2023-11-10非法买卖枪支罪量刑规定为:非法买卖枪支的,处3到10年有期徒刑。犯罪情节严重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非法买卖,即包括以金钱货币作价的各种非法经营的交易行为,亦包括以物换取枪支、弹药、爆炸物的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以及赊购等行为方式。无论其方式如何,只要属于买卖行为,即构成本罪。
-
非法买卖枪支弹药嫌疑犯被捕, 非法买卖枪支罪量刑标准湖北在线咨询 2022-03-15非法买卖枪支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本罪是涉及到危险对象的犯罪,但并不表现为对这种对象的破坏,也不具有放火、爆炸等罪一经实施即会同时造成多人死伤或公私财产广泛破坏的特点。将其归入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就在于枪支、弹药、爆炸物这种危险物品,易被犯罪分子控制,有可能危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国家财产的安全,给社会治安留下极大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