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非因果关系的排除是怎样的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01 20:05:17 270 人看过

对于刑法上因果关系的认定较为复杂,是实务操作中的一个难点,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刑法上因果关系的排除规则。

1、范围的特定性:在刑法上只有危害行为才可以是因果关系构成的原因,其他原因均不能引起因果关系的发生。

2、内容的特定性:刑法上因果关系的发生必须是一个特定的过程,如集资诈骗罪中,行为人必须是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非法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并造成了国家或个人较大的损失。

3、行为的特定性,刑事上因果关系的发生只能是犯罪行为所引起。刑法上非因果关系排的除规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偶然性因素的排除所谓的偶然性因素说是指危害行为本身不是产生危害结果的唯一根据,在其发展过程中,偶然介入了其他的因素,从而合乎规律的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

比如说甲预谋害乙,在甲实施犯罪过程中,恰逢乙的仇人丙经过,甲对丙进行致害之后,以为乙死亡,随即离去,其实乙并未死亡,这时乙的仇人丙将见乙已经苏醒。但是丙见状将乙拖至乙的住所,并将其手脚捆绑,随即离去,由于乙没有得到即使救治而死亡。正是由于丙的偶然介入导致乙的死亡,那么甲和乙的死亡是否有存在因果关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认定偶然因素。

1、若偶然因素只是促使或加速危害结果的发生,偶然性因素则只是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一个可能性因素而不是必然性因素,那么此时偶然因素就不是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就那本案来说,若丙并没有对乙进行捆绑,只是不去积极的救治乙,导致乙的死亡,那么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便具有因果关系,而丙的不作为对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2、若偶然因素最终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那么偶然因素就是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以上述案件为例,若丙发现乙还没有死亡,于是将乙手脚捆绑锁在屋内,那么丙的危害行为就是就会引起乙的死亡。丙的行为和乙的死亡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3、若偶然因素和先前行为共同构成危害结果发生的因素,偶然因素和危害结果就存在因果关系。还拿本案来讲,若甲殴打乙,使其晕死过去,丙随后也对乙进行殴打,后扬长而去,乙因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死去,那么甲和丙对乙的殴打行为是造成乙死亡的共同原因。甲与丙的行为和乙的死亡之间共同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第二、不法条件的排除不法条件是指可能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一个原因,它独立危害行为,但是条件并不是造成危害结果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危害结果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如:甲故意杀害乙,在杀害行为实施之后,逃离现场,路人将丙送到了医院,由于医院的医疗过失,使乙丧失了最佳的治疗机会,从而导致乙的死亡,从本案来看医院的医疗过失和乙的死亡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说危害条件和危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不法条件与危害结果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如两者都会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两者都不同程度上违反了法律法规。但是两者之间还有很多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1、作为条件的行为必须是有可能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而危害行为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将远远大于条件。

2、条件不是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行为则是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主要原因。

3、条件具有一定的任意性,而危害行为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因果关系更是一种客观上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条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任意性。从本案来说医院的的救治有很大的任意性,若路人不将乙送往医院,医院仍会死亡,若医院即使不存在过失,乙还会死亡,而最终导致乙死亡的原因是甲的致害。并且甲的致害具有很强的客观性。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9月08日 23:23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行为犯举动犯结果犯危险犯之间的区别有怎样的?
    一、行为犯举动犯结果犯危险犯之间的区别有怎样的?1.结果犯。是指不仅要实施具体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行为,而且必须发生法定的犯罪结果才构成既遂的犯罪。以故意杀人罪为例,行为人对被害人着手实施杀害行为后,只有导致被害人死亡的,才能构成犯罪既遂,如果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未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只能成立犯罪未遂。2.行为犯。是指以法定的犯罪行为的完成作为犯罪既遂标准的犯罪,即不要求造成物质性的和有形的犯罪结果,而是以行为的完成为标志,但这些行为并非一着手即告完成,而是有一个实行的过程,要达到一定程度。比如,诬告陷害罪是行为犯,在行为人实行了诬告陷害行为的场合,即成立该罪的既遂,至于被诬陷人是否受到了刑事处分不是成立该罪既遂所必要的。再如绑架罪,只要实施了绑架行为,实际控制了被害人的人身自由,犯罪即告既遂,而不需要实际勒索到财物或达到其他非法目的。3.危险犯。是指以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造成法定的某种危害结
    2023-04-20
    433人看过
  • 由谁承担污染环境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一、由谁承担污染环境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发生纠纷,行为人应当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及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由此,我国确立了环境侵权因果关系举证责任倒置规定。也就是说,环境污染受害人对于因果关系证明虽不存在客观证明责任,但仍需承担主观证明责任。污染人提出因果关系不存在性质上属于本证,而受害人需要提出因果关系存在作为反证,以削弱甚至推翻环境污染人提出的本证,除非污染人无法提出证据证明不存在的因果关系。二、环境侵权因果关系概述1、定义环境侵权因果关系也包含这两层含义,即先认定环境侵权行为与权利客体受到侵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在承认这一因果关系存在的前提下,进而认定权利侵害和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确定赔偿范围。其中,前者的证明往往会被法院用到因果关系推定这个证明方法,因此本文探讨的范围限于责任成立的因果关系,并不针对责任范围的因果关系。2
    2023-04-12
    189人看过
  • 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
    一、“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概念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这些心理因素包括认识、情感、意志、性格、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心理状态等。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刑事法律的、应受刑罚惩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包括刑法中规定的故意犯罪行为和过失犯罪行为两大类。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两者的关系错综复杂。二、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主要区别1.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特征,犯罪行为则具有外显性特征。犯罪心理是犯罪人大脑的活动,在没有以言语和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即没有发生犯罪行为之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犯罪行为则总是犯罪心理以作为或不作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外部活动。2.相罪心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犯罪行为则具有依存性,在犯罪人犯罪行为发生前,犯罪心理就已独立存在;犯罪行为结束后,犯罪心理也
    2023-04-13
    444人看过
  • 危害行为、危害结果
    法律综合知识
    危害行为1、危害行为的概念危害行为,是由行为人的意识、意志支配的违反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的客观活动。2.危害行为的基本形态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犯罪行为分为作为与不作为两种。(1)作为,指犯罪人用积极的行为实施的刑法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即不当为而为之。作为是人的身体的积极动作。如果行为人违反刑法禁止性规范,即违反不当为的义务而实施某种行为的,就成为危害行为中的作为。(2)不作为,是指犯罪人有义务实施且可能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当为而不为。构成刑法中的不作为,客观方面必须具备三个条件: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务。特定义务是法律上的义务,而不是普通的道德上的义务,其来源是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和先行行为产生的义务。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性。行为人虽然具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但由于某种客观原因而不具备履行该项义务的实际可能性,则不构成犯
    2023-04-22
    133人看过
  • 结果加重犯的行为特征及其因果关系
    一、结果加重犯的行为特征1.行为人实施了基本犯罪行为,但造成了结果加重。基本犯罪行为与加重犯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如果加重结果不是由于基本行为造成的,则不成立结果加重犯。2.行为人对基本犯罪一般持故意,对加重结果至少有过失。首先,行为人对基本犯罪一般持故意,但也有少数情况是对基本犯罪持过失(参见刑法第132条)。其次,对加重结果至少有过失,如果对加重结果没有过失,则不成立结果加重犯。其中,部分结果加重犯对结果只能是过失,如故意伤害致死,行为人对死亡只能是过失,如果对死亡结果持故意,则成立故意杀人罪。部分结果加重犯对加重结果既可以是过失也可以是故意。如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属于结果加重犯,行为人对重伤、死亡结果既有可能是过失也有可能是故意。这需要根据犯罪的性质、法定刑以及犯罪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理论。3.刑法就发生的加重结果加重了法定刑。所谓加重了法定刑,是相对于基本犯罪而言,即结果
    2023-04-12
    440人看过
  • 抢劫罪行为犯是结果犯,抢劫罪与非罪的界限是怎样的
    一、抢劫罪行为犯是结果犯抢劫罪是行为犯。刑法对构成抢劫罪没有规定数额、情节方面的限制,只要行为人当场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实施了抢劫公私财物的行为,无论是否抢到钱财,也不论实际抢到钱财的多少,原则上都构成抢劫罪,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抢劫罪是必须有行为人的暴力实施抢劫的行为作为前提的,而且在发生暴力之前或者发生暴力过程中就有要抢劫被害人的财物的犯罪目的。二、抢劫罪与非罪的界限是怎样的(1)抢劫罪是侵犯财产罪中危害性最大、性质最严重的犯罪。在一般情况下,凡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夺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就具备了抢劫罪的基本特征,构成了抢劫罪。立法上没有抢劫的数额和情节的限制性规定。但是《刑法》本法第13条的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行为,不认为构成了抢劫罪。例如:青少年偶尔进行恶作剧式的抢劫,行为很有节制、数额极其有限,如强索少量财物,抢吃少量食品等,由于情节显著
    2023-04-20
    88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怎样理解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即上的因果关系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11-02
      因果关系是哲学上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指一种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引起另一种现象,引起其他现象的现象是原因,被引起的现象是结果。不过,因果关系的本身并不包括原因和结果,而只包含二者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 如何确定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11-01
      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不法行为与患者的损害后果之间有着客观的、合乎规律的内在联系。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只有在因果关系存在的条件下才为其过失行为负赔偿之责,反之,不负任何责任。由于医疗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技术性、专业性比较强,在司法实践中,认定因果关系比较困难,故对其责任认定应以司法鉴定为依据。
    • 侵权行为人与受害人之间因果关系
      重庆在线咨询 2022-06-29
      侵害隐私权的直接后果,就是将受害人的私人秘密信息予以揭露,对于这种损失,应进行精神损害赔偿,换言之,当事人的精神损害与侵权行为相伴而生,只要有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就必然有精神损害,这种因果关系比较明显。
    • 侵权行为人的侵害行为与受害人的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福建在线咨询 2021-03-20
      侵害隐私权的直接后果,就是将受害人的私人秘密信息予以揭露,对于这种损失,应进行精神损害赔偿,换言之,当事人的精神损害与侵权行为相伴而生,只要有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就必然有精神损害,这种因果关系比较明显。
    • 如何理解非法行医行为与伤害死亡结果之间的关系
      天津在线咨询 2023-02-27
      理解非法行医行为与伤害死亡结果之间的关系是非法行医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犯罪,只有在故意犯罪情况下才能对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造成就诊人死亡的后果承担相应的法律罪责,否则这种后果的发生只能以非法行医情节严重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