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法》第一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转移土地、房屋权属,承受的单位和个人为契税的纳税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缴纳契税。第二条本条例所称转移土地、房屋权属是指下列行为:
(一)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
(二)土地使用权转让,包括出售、赠与和交换;
(三)房屋买卖;
(四)房屋赠与;
(五)房屋交换。
前款第二项土地使用转让,不包括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移。
一、土地转让需要缴纳的税费:
1、营业税。
凡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为营业税的纳税义务人。以转让土地使用权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按5%税率计算缴纳。单位和个人销售或转让其购置的不动产或受让的土地使用权,以全部收入减去不动产或土地使用权购置或受让原价后的余额为营业额。
2、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
以转让土地使用权实际缴纳的营业税为计税依据。城建税的税率。纳税人在市区为7%;在县城、建制镇的为5%;不在上述地区的为1%。教育费附加的征收标准为3%,地方教育附加征收标准为2%。
3、土地增值税。
凡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为土地增值税的纳税义务人,转让非国有土地和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出让国有土地的行为不征土地增值税。其计税依据为转让土地使用权所取得的增值额。
4、所得税。
个人转让土地使用权,取得的转让所得按“财产转让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差价的20%。单位转让土地使用权,取得的转让所得计入应纳税所得额计征企业所得税。
5、印花税。
土地使用证,每本贴花5元;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按产权转移书据征收印花税,按合同载明转让金额0.5‰缴纳。
6、契税。
在我国境内转移土地、房屋权属,承受的单位和个人为契税的纳税人。土地使用权出售按成交价格的3%缴纳;土地使用权赠与、交换按征收机关参照土地使用权出售的市场价格核定金额的3%缴纳。
二、商铺交税需要交几个点
买的门面房要交契税4%、印花税0.05%、交易费、产权印花税。契税:以权发生转移变动的不动产为征税对象,向产权承受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应缴税范围包括:土地使用权出售、赠与和交换,房屋买卖,房屋赠与,房屋交换等。
-
计算析产房屋买卖税费的依据
191人看过
-
计算买房退契税的依据
482人看过
-
房产税有法律依据吗
460人看过
-
商品房买卖税费承担依据
108人看过
-
房产税计税依据房产原值怎么算
461人看过
-
房屋买卖合同印花税的计算方法及依据
80人看过
转让合同是指当事人一方将其合同权利、合同义务或者合同权利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的合同。根据转让的内容不同,转让合同可以分为债权转让合同、债务承担合同和债权债务概括转让合同三种类型。... 更多>
-
法律依据民法典规定继承的房产出售时税费怎么算天津在线咨询 2022-04-13继承的房产出售时需要承担的税费和普通买卖而来的房产需要承担的税种一样,国家还没有开征遗产税,但继承或受赠而来的房屋在出售时,个人所得税只能按(总价-原购置成本)*20%征收。 一、买方:契税 1、首次购房90平米以下:总价*1%, 2、首次购房90-144平米(套内120):总价*1.5% 3、144平米(套内120)以上或非普通住宅或二套房以上:总价*3%、 4、商业房或公司产权:总价*3% 5
-
法律依据中的加班费怎么算甘肃在线咨询 2022-07-27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在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工作的,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加班加点工资: 1、在日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延长工作时间的,应按照不低于小时工资基数的150%支付加班工资; 2、在休息日工作的,应当安排其同等时间的补休,不能安排补休的,按照不低于日或者小时工资基数的200%支付加班工资; 3、在法定节假日工作的,应当按照不低于日或者小时工资基数的300%支付加班工资。
-
房屋买卖赠与的税费有哪些,有没有法律依据山西在线咨询 2023-11-05房屋买卖赠与的税费有: 1、公证费,契税。由于是赠与,因此首先要找一家公证机构进行公证。这一项目的收费一般为2%,赠与部分产权按照现在市价的2%; 2、因为是赠与,契税不可以免,不管是普通租房还是非普通住房都是3%。
-
什么是消费税法律依据重庆在线咨询 2023-11-28消费税的计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的规定,消费税实行从价定率、从量定额,或者从价定率和从量定额复合计税(以下简称复合计税)的办法计算应纳税额。
-
税的滞纳金怎么算,有没有法律依据海南在线咨询 2023-09-09滞纳金计算公式为:应纳滞纳金=滞纳税款×滞纳天数×0.05%。从缴纳期限截止日的第二天算起,到实际缴纳税款当天为止,是滞纳天数。 纳税人或者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期限解缴税款的,税务机关除责令限期缴纳外,从滞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加收税收滞纳金的情形: 1、滞纳税款应加收滞纳金。 2、追征税款应加收滞纳金。 3、偷、抗、骗税应加收滞纳金。 4、补缴税款应加收滞纳金。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