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法与旧法衔接期间,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应采用哪种法律
在新法与旧法衔接期间,劳动争议仲裁机构适用旧法规定的60天申诉时效审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并据此驳回当事人仲裁申请,当事人不服起诉到法院,法院能不能适用新法规定的1年申诉时效?这给法院出了一道很大的难题。
“适用1年申诉时效吧,法律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不适用1年申诉时效吧,又不符合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立法本意———这部法律就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才将60天的申诉时效延长为1年。”朝阳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助理俞里江说,这属于新法与旧法的衔接问题,对此,希望最高人民法院就此问题尽快出台法律解释,以统一仲裁机构与人民法院的认识与做法。
普通仲裁与劳动争议仲裁的区别有哪些?
这里所讲的普通仲裁即仲裁法规定的仲裁。普通仲裁与劳动争议仲裁有以下区别:
(1)法律依据不同。普通仲裁依据的是仲裁法:劳动争议仲裁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
(2)机构的名称和性质不同。普通仲裁因无地域管辖和级别管辖,其名称为hx仲裁委员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因地域和级别的不同分为xx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xx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xx县(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3)受理案件的范围不同。普通仲裁机构受理案件的范围是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案件的范围包括: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因执行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法律、法规规定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条例》处理的其他争议。
(4)适用的原则和制度不同。普通仲裁无地域管辖和级别管辖;劳动争议仲裁有地域管辖和级别管辖。普通仲裁实行或裁或审、一裁终局制度,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劳动争议仲裁实行一裁两审制度,当事人对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普通仲裁双方当事人之间必须有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一方当事人提请仲裁的,仲裁机构不予受理;劳动争议仲裁当事人一方即可提起仲裁。
(5)时效不同。普通仲裁的时效一般是两年;劳动争议仲裁的时效是60日。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前后仲裁时效适用问题
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前后仲裁时效的适用问题,即《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时间效力或溯及力问题。就法律溯及力而言,程序法从新、实体法从旧,即程序法实施后正在审理或新受理的案件的程序从新,实体问题则依据当时的法律处理。如上所述,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既有程序性,又有实体性,且以实体性为主,所以,劳动争议时效的溯及力问题就显得十分复杂。《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2008年5月1日实施后,这一问题就变得更加突出,由于没有统一的解释,各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此做法不一,有的搞一刀切,全部从新,有的则简单以某一具体日期划线,这些做法忽视了时效制度的两重性。按照程序法从新,实体法从旧的原则,笔者认为:
首先,《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前发生的劳动争议,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后审理或新受理的,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受理时效1年,《劳动法》的保护时效〔名义上是60日,但为了裁审一致一般是2年,拖欠劳动报酬争议也只保护2年)。
其次,《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后发生的劳动争议,则既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受理时效(1年,普通争议适用分体成立说,拖欠劳动报酬争议若劳动关系终止则1年内受理且全面保护,若劳动关系存续则随时受理且全面保护),也适用其保护时效(名义上1年,但为了裁审一致一般是2年,拖欠劳动报酬争议则不受保护时效限制)。
第三,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前后连续侵权或违约行为产生的请求权,一般争议采取分体成立说,1年内受理,保护2年。拖欠劳动报酬争议采取分段处理的方式,《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前的部分随同实施后的部分一起受理、保护2年的分体成立说;《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后的部分,若劳动关系终止则1年内受理,不受保护时效限制,若劳动关系存续则随时受理且不受保护时效限制。
基于以上划分,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第四条的规定,加班费属于工资,工资即劳动报酬,因而加班费争议属于拖欠劳动报酬争议,应适用劳动仲裁的特别时效。本文案例中,某保安公司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小时,每周只倒休1天”,违反了《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第三条关于工作时间的强行性规定,致使劳动合同部分无效,但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所以,应确认超过40小时的时间为加班,且证据充分(劳动合同证据),应当认定劳动者加班事实成立。由于张某属于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的拖欠劳动报酬争议,所以,自2008年5月1日《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以来的加班费不受仲裁时效限制,随时受理,全面保护;2005年5月1日至2008年4月30日的加班费随同2008年5月1日至2009年4月19日的加班费争议一起受理,自其向仲裁委申请之日起前推2年保护,即只保护2007年4月20日至2009年4月19日的加班费。其中,《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前的保护1年零10日(2007年4月20日至2008年4月30日),实施后的全部保护(2008年5月1日至2009年4月19日)。而李某属于劳动关系终止后发生的拖欠劳动报酬争议,所以自2008年5月1日《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以来的加班费受理时效为1年,全面保护;2005年5月1日至2008年4月30日的加班费随同2008年5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的加班费争议一起受理,自其向仲裁委申请之日起前推2年保护,即只保护2007年6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的加班费。其中《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前的保护11个月(2007年6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实施后的全部保护(2008年5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
-
如何衔接劳动争议案件法院判决与仲裁机构裁决内容
447人看过
-
劳动争议仲裁程序及仲裁与民事诉讼衔接
61人看过
-
仲裁机构应如何计算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期间
359人看过
-
劳动争议仲裁期间哪些法律有执行权
214人看过
-
仲裁机构是否应该采用司法鉴定来解决争议?
94人看过
-
劳动争议仲裁诉讼衔接顺序是什么
152人看过
仲裁机构是依法设立,独立于行政机关,以仲裁方式解决纠纷的机构。它由当事人自愿选择,依据仲裁协议进行仲裁,对纠纷进行公正、公平、合理的解决。 仲裁机构具有专业性、独立性和高效性,能够为当事人提供便捷、高效的纠纷解决途径。... 更多>
-
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有哪些?在我国劳动争议仲裁中,劳动仲裁机构是谁河北在线咨询 2022-03-06发生劳动争议的时候最快速的方式可能就是进行劳动仲裁,我国劳动仲裁机构有哪些?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依法成立的,通过仲裁方式处理劳动争议的机构,它独立行使劳动争议仲裁权。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解决劳动争议的专门机构,设在政府内,具有行政机关的属性,依据我国的法制原则,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仲裁活动,其生效的仲裁决定书和调解书具有法律强制力。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同级
-
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与劳动争议诉讼的调解机构之间存在劳动争议关系吗广东在线咨询 2022-01-26劳动争议应当先申请劳动仲裁,劳动仲裁是劳动争议处理的前置程序,未经劳动仲裁人民法院不予立案。劳动法之所以把劳动争议仲裁作为诉讼的必经程序,是有原因的。首先,为了缓和双方当事人的对立情绪,立法者不希望把劳动争议都推倒法院以诉讼方式解决,而是希望主要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来解决,即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解决不了,也可以对当事人之间的矛盾产生一定的缓冲作用,避免矛盾激化。其次,有些劳动争议涉及的专业性很强,
-
新旧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衔接台湾在线咨询 2023-08-31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把不正当竞争行为划分为限制竞争行为和妨碍公平竞争行为两大类。 1、假冒、仿冒行为 具体包括: (1)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 (2)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 (3)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
-
劳动仲裁法对仲裁机构办理劳动争议案件时间有要求吗天津在线咨询 2021-11-06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未在收到调解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达成调解协议的,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调解劳动争议,应充分听取双方对事实和理由的陈述,耐心引导,帮助双方达成协议。一方当事人在协议约定期限内未履行调解协议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
-
劳动争议在劳动仲裁时哪方应具有法律权利四川在线咨询 2022-12-17劳动争议仲裁,仲裁庭不承担取证的义务,举证是当事人双方的义务,举证不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六条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第三十九条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经查证属实的,仲裁庭应当将其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劳动者无法提供由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与仲裁请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