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沉默权吗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8-09 10:50:18 457 人看过

中国没有沉默权。

只有坦白从宽制度,但是不得刑讯逼供,所以间接的为嫌疑人或被告提供了一种拒绝回答的环境,中国是允许通过骗供的刑事进行刑事侦查的。

中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如下:

1、人身自由。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2、人格尊严。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3、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4、宗教信仰自由。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5、批评和建议、申诉、控告或者检举以及取得赔偿的权利。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制度与治理:沉默权的双重基础

如果孤立地来看沉默权制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确实可能更愿意选择行使沉默权,而当其行使沉默权时也确实更容易因此而使真正的罪犯逃脱了法网。但是,现代西方法治国家普遍有一套特殊的制度机制和社会治理机制,诱使或迫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诉讼中作出了自愿性供述,和降低了在被告不供述的情况下的定罪难度,以及为司法容忍罪犯漏网提供了必要的信心。

(一)对沉默权之副作用的制度性消解机制

在我看来,对于英美法系国家的沉默权来说,辩诉交易程序、自由心证制度[14]等是几个重要的配套制度。所谓辩诉交易,是指检察官与辩护律师在对抗式审判开始前对被告人的定罪和量刑问题所进行的协商和交易,它是英美式的简易程序。通过这种程序,被告人放弃获得对抗式普通程序审判的权利,检察官则降低对被告人所控罪行的严重程度或所要求的量刑幅度,从而使案件得到迅速的处理。辩诉交易程序除了起到弥补对抗式审判程序的效率缺陷的作用之外,我认为它更是一种通过法律利益悬赏引导被告人招供的重要机制。美国行使沉默权的人只占被讯问者的4.7%,英国大约只占4.5%[15],应当说这种程序机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认为,辩诉交易之所以有这样高的诱供率,也离不开自由心证制度的配合。根据自由心证的原则,法律并不要求法官或陪审团在作出判决时所依据的证据要达到客观真实的程度,而只要求其根据良心和理性形成内心确信或是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也就是说其证明标准并非绝对确定而是一种高度盖然性。因此,法官或陪审团的判决并不是完全以事实(证据)说话,也有根据经验所作的主观推理和情理判断[16],比如,诉讼中当事人、律师的社会地位和讲话方式等往往都会悄悄的左右最终的裁判结论[17],也就是说判决具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尤其是陪审团因为不需要像法官那样说明判决理由所以其随意性更甚[18],比如:在美国,即便法庭告诉陪审员们不能依据被告拒绝出庭作证的行为而得出任何有罪之推定,但他们还是经常据此推定被告有罪[19];在英国,近年来发生的严重的审判不公也都是由陪审团判被告有罪[20]。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检察官在没有口供时根据其所掌握的外部证据(exteriorevidence)不能在控诉中稳操胜券,被告人也不能就此确信法官或陪审团会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判决,因此也就不敢贸然选择进入对抗式的审判程序,而放弃沉默权进入辩诉交易程序往往就是一种较为明智的选择。需要指出的是,在英美法系国家,刑事辩诉交易也有一定的差异,比如,辩诉交易(特别是判刑交易)在英国的适用范围就远没有美国广泛[21];在总体上,传统英国刑事诉讼不会像美国那样对被告施加压力,迫使其表示认罪[22]。在我看来,正是从这里,我们便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为什么英国会在1994年通过《刑事司法和公共秩序法》限制沉默权的使用,尽管肇使这种立法的原因是多重的。

在大陆法系国家,一般没有辩诉交易这种程序,其简易程序的特征主要是受制于程序的整体结构,比如德国主要是因为常规非对抗式审判和强制控诉规则决定了简易程序的特点[23]。尽管如此,大陆法系国家也有应对沉默权的特殊策略。拿德国来说,主要就是在证据裁判规则中采用自由心证的同时,允许法官和检察官针对被告人的沉默发表不利于被告人的评论,而且,被告人的沉默态度在认定被告人有罪后还可以作为从重判刑的一个因素。从前述对自由心证的分析来看,对被告人沉默态度的评论尽管不是直接针对证据,但它并不是无足轻重的,往往对定罪量刑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种程序机制下,被告人放弃沉默权虽然不会像在英美法系国家中那样获得积极的利益,但其行使沉默权往往也容易使自己陷于不利的境地,因为,一切证据包括被告人的举止和态度,都由法官和陪审员本着良心和理性进行自由判断,所以,被告人在庭审中保持沉默或者拒绝回答有关提问通常会加强控方证据的说服力。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没有像英美法系刑事诉讼那样严格的证据规则,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大陆法系的法官在刑事诉讼的裁判中有更大的自由裁量空间。正因为如此,在德国被告人没有行使沉默权的积极性,据统计,有近一半的被告人在法庭审判中供认罪行[24]。另外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许多大陆法系国家已开始引进辩诉交易这种程序,其原因也正在于辩诉交易能够缓解定罪的难度。

(二)社会治理对沉默权之副作用的消解

一般认为,侦查技术的提高和司法资源的增长所带来的司法能力的提高,是促成传统司法的罪从供定向现代司法的沉默权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力。但是,从宏观的层面考察,则是社会生活的治理化为其提供了更为重要的基础性支持[25]。

现代理性主义的勃兴,使人类看到了自己的巨大潜能,而不再是过去所构想的那个全知全能的上帝之子民形象;在这种认识的驱动下,哈贝马斯所言的现代性工程就不仅是一个旨在建构幸福的人间乐园的期望,更是一个旨在扩大人类对空间、时间、自然、社会和人的控制的方案。在这个方案中,对人的控制基本上是一种最重要的规划。因为,正如涂尔干所说,在世界祛魅(席勒语)之后,社会取代了上帝的位置:在传统社会,神的魔法(enchanting)是日常生活的逻辑;而在现代社会,秩序化、常规化、等级化则是知识关切的主题[26]。按孔德的典型表述,知识不是去认识秩序,而是要创造秩序,知识就是用来控制[27]。在现代法治社会,各种各样的司法、治安、教育和治疗机构相互衔接,权力构成了一套精细、连续的分化网络,个人陷入了处处受到监控的全景敞视监狱(福柯语)。现代社会的控制策略主要是以规范化为权力机制,尽可能地将人们整编到各种科层化的组织(学校、工厂、医院、军队、监狱)当中,以细致的规则、挑剔的检查、对生活和人身的吹毛求疵的监督,不断地对个人进行评价、诊断和预测,并通过文书档案和音像资料的记录将其行为物化,在这里,不但个人的行为受到控制,而且个人生活的最隐秘部分如健康状态、道德水平、工作能力、财产状况和生命周期等也受到了监视和调节,权力为个人设下了天罗地网[28]。按福柯的说法,现代社会是一种治理社会[29]。由于社会的治理化,现代国家对民众的控制范围和深度,已经远远超过了马克思富有创新性的资本主义学说的曾经预料;从治理模式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区分就没有太多的意义,它们差不多只是民族国家中对立的政治派别手中为方便设计而使用的政治辩词[30]。所以,现代人尽管获得了法律自由,但是韦伯还是埋怨社会成了铁笼,吉登斯也感叹理性成了世界主宰者之辇。

现代社会的治理化对沉默权制度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它使侦查机关容易获得较多的客观实物证据,从而减少了刑事司法对口供的依赖。在治理化的现代社会,无论是社会行动者的大部分日常生活场所(如工厂、办公室、学校、医院),还是更具整体性的情景(如监狱和收容所),人们生活的绝大部分时期均能受到或多或少的持续性监控[31]。其目的,就是要消解西美尔所言的秘密社会[32]。各种作息时间表、证件、档案、登记表、录像等是对人实施监视、训练、操纵、评判的基本手段,可以说,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都陷入了规范化的书面资料和电子信息的重重包围之中,尤其是儿童、病人、疯人、囚徒更容易成为被个别描述、仔细核查的对象。在权利话语的鼓动下,个人对社会治理常常也是积极配合,比如,学生为了成才自愿接受学校对其能力和德行的考评,消费者为了获得信用消费主动把个人资料提供给供货商,公民为获得福利国家的援助救济也要向国家公开个人资料。这样一来,许多法律意义上的私人信息实际上都变成了公共记录[33]。美国在诉讼中选任陪审员时要通过个人档案对候选人员进行严格审查,这在某种程度就说明了现代社会治理个人的深度和广度[34]。正是这种把生活变成文字和痕迹的做法,使得一个人一旦涉嫌犯罪就必然会有许多他本人难以篡改的实物证据呈现在国家追诉机关的面前(在这里,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为什么许多西方国家要将赌博、卖淫等所谓的无受害人行为相对合法化)。社会对个人的治理资料(典型的如马克斯韦伯所指出的复式记帐薄),无疑为国家的犯罪侦查提供了大量的线索和证据,无形中增强了国家的刑事司法能力。因此,在大量物证的包围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沉默往往就没有太大的意义,应当说这也是其放弃沉默权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这方面来看,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解释英国为什么要进行限制沉默权的改革,因为,其改革起因于对有组织犯罪、武装抢劫等职业性犯罪、商业欺诈等智能性严重经济犯罪的调查难度较大[35],外部证据的缺乏就是由于对这些犯罪无法进行日常治理。

其次,社会治理降低了国家对通过刑事司法实现社会控制的依赖,从而使司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多了一些宽容和人道。这里,又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社会治理是对人们日常行为的连续矫正,它对违法犯罪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比如在美国,有100多项法律控制着牛奶生产过程[36];又比如在英国,求职时一个人必须出示一个干净的驾照,以证明自己是一个守法公民,而违章驾车使驾照沾上污点就意味着不是一个老板可以完全信任的人,所以,人们尽量不去干违规之事[37]。需要指出的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的犯罪浪潮,其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社会治理的日常机制的缺陷,而是由于毒品的的泛滥和各种亚文化的生长等[38]。另一方面,一个犯罪分子如果在经过审判之后能够幸免制裁,他之后的生活要么是接受治理,在规范化的组织(学校、工厂、医院等)当中老老实实做人,失去再犯罪的可能;要么是在组织之外以犯罪为生,而这种久走夜路的生活必然避免不了锒铛入狱的命运,所以国家并不会为在一次审判中败下阵来而提心吊胆。从这两方面来看,社会治理已给人们提供了基本的安全(感),所以也就不太在乎刑事司法控制犯罪的效能有多少。因而从这一层面上说,受到刑事追诉的人行使沉默权逃脱法网对社会安全来说就可能不是一个特别要害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良好的社会治理是以法治为前提。在非法治的或法治化有限的民族国家,其社会治理水平相对较低,实现秩序的机制具有更多的传统色彩[39]。当然,在西方法治国家,其治理状况也有差异,一般地说,与更崇尚自由价值的英美国家相比,大陆法系国家的社会治理要相对较好。比如,根据经验判断,美国的犯罪率要比德国高4倍[40]。

(三)中国的制度与治理问题

与前述现代(法治)国家相比,中国既不具备相应的诉讼制度,而在社会治理水平上更有较大的差距。

在制度层面,需要参照分析的是中国的简易程序、证据判断规则和与之相关的证明标准,以及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刑事政策。就简易程序而言,根据中国刑事诉讼法第174条的规定,由公诉机关提起诉讼的案件只有在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以及其他条件下才可适用该程序,所以,它并不是一种控方在面临外部证据事实不清时摆平罪犯的程序设置。在证据裁判方面,中国法律并没有赋予法官自由心证的权力,而是要求以事实说话,也就是说在证明标准上要达到客观真实的程度。这样一来,当外部证据无法足以达到客观真实的证明程度的时候,法官也无法根据被告人的认罪态度不好对其作出不利的主观推断,并据此作出有罪判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被告人的口供最能说得清楚客观事实,所以,口供对于中国的刑事判决来说,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对外部证据的补强。从表面上看,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似乎具有辩诉交易的利益诱惑和证据判断方面的不利推断所产生的引供功能,但在实践中常常造成这样一种司法悖论:国家法律鼓励坦白,但坦白后将被定罪并可能判以重刑;法律禁止奸滑不供,但那种拒不交代的犯罪人却可能因案件证据不足而逃脱法网,这也就是广为流传的坦白从宽,牢底坐穿;抗拒从严,回家过年的说法。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和辩诉交易、证据判断的不利推断在法律机制上不同[41]。在我看来,这里最为关键的原因是证明标准的影响:在坦白之后,口供加上外部证据达到了客观真实,从而作出有罪判决,但其从宽的利益并没有辩诉交易的大;在抗拒之后,由于没有口供往往就无法达到客观真实的证明程度,这样就无从作出有罪判决,也就无所谓从严的结果。总之,在根本上是由于客观真实的证明标准,促成了中国的刑事司法对口供具有极强的需求力。

在社会治理层面,中国作为一个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国家,其治理水平已非传统国家可及,但是与现代法治国家相比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还有较大的差距。尽管中国已越来越重视社会治理,但是由于法治化水平不高,许多治理手段(纪律、法律)都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当前社会治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社会治理场所内部,规范性程序总是被有意识的加以拒绝或被无意的忽视;规则在表面上神圣不可逾越,但问题实际上常常是通过幕后私人方式来解决[42]。这就必然使许多事情得不到有效治理,比如财经纪律的虚置造成资金的账外流动、证券市场上普遍存在的造假(财务、信息)行为等。二是,目前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多数时候实质上是处在社会治理场所之外,其日常行为基本上得不到治理,这种现象在大量的无证经营、无业人员和流动人口中较为突出。正是因为治理水平的不足,所以,国家尽管在法律领地具有较大的职权,但其实际控制社会的效果并不理想,由于信息的缺乏和扭曲使其并不能对日常的细节做出及时反应,所以往往只能对社会秩序进行一些宏观性的调控。

中国的社会治理现状,必然使刑事司法对口供具有极大的依赖性,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由于社会治理信息的缺乏和扭曲,所以就可能造成没有实物证据作为刑事侦查的线索,即或是有物证,但因其规范性较差而使客观性较难判定(典型的如伪造的财务票据),这样往往就需要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作为破案的线索或是用来补强。比如,在许多经济犯罪当中,由于会计制度、行业纪律不健全,甚至是形同虚设,这样不但使犯罪容易得手,而且使得罪犯(无论是领导还是财务人员)有机会在资金帐面上进行有效的伪造掩饰甚至根本就不需要掩饰,进而使犯罪不易暴露[43],或是案发后的书面证据难以查找。相反,在许多西方现代国家,由于社会治理机制较为完备,使得这类犯罪较难实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使得犯罪发生后的书面证据比较容易查找(比如在一些现代法治国家,以现金行贿受贿的犯罪较难发生,但这类犯罪在中国刑事司法中往往因证据问题而成了一种疑难案件)。又比如,在流动人口犯罪案件的侦查工作中,由于缺乏对这类犯罪人员的日常行为信息,罪犯的许多行为都处于一种不可知的状态,中国刑事诉讼法第128条规定犯罪嫌疑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侦查羁押期限自查清其身份之日起计算,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对这类犯罪的社会治理较差的一种反应,而且在司法实践中,也确实有案件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始终不开口说话(装聋作哑)而成了疑难案件。对这类,犯罪口供基本上都是极为关键的,它不仅可以帮助查找物证,而且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还有助于发现犯罪嫌疑人实施的案外案(在中国,有许多案件都是通过案外案的方式破获)。据有关统计,近几年北京某区的流动人口犯罪案件在该区的全部犯罪案件中所占的比率达50-60%,而其实施的严重刑事案件占全部严重刑事案件的比率达近80%以上[44]。依此来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开口说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中国的刑事司法将举步维艰。其次,由于治理不力,社会的规范化程度较低,导致违法犯罪现象的大量存在,并且,如果国家不通过刑事司法在犯罪主体(罪犯)方面阻断犯罪之源,几乎就难以阻止犯罪的继续发生。比如,大量处于(合法的)社会组织之外的流窜作案的三无人员、黑社会等基本上是以犯罪为业(从这里,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公安机关在侦查这类犯罪时经常出现的限期破案的工作逻辑),以及国家机构和社会组织缺乏有效的经济、安全监管制度使得贪污、偷税漏税等经济犯罪的屡屡得手和安全事故的一再发生,都说明了这一点。值得指出的是,尽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中国搞了近20年,但对犯罪的治理基本上只是停留在通过刑事司法对(部分)已然犯罪的打击和严惩的层面[45]。从治理水平的差距可以推断出,在西方法治国家,社会治理机制能够把大多数犯罪推入司法程序[46];比较而言,在中国,能够被卷进司法机器的犯罪只占实际犯罪的很小一部分(比如,因控告者提供的证据资料有限而无法立案件等)[47]。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对于能够被卷入司法程序的这一小部分犯罪就要尽可能地(以合法或非法的程序手段)将罪犯从严法办,以此(在表面上)证明国家对犯罪控制是有效的,从而达到以儆效尤的效果,公众也借此获得些许安全感,而口供的获取无疑会增加破案的可能性。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2月22日 01:27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有组织犯罪相关文章
  • 我国引入沉默制度的思考
    [摘要]:沉默权制度是西方国家诸多国家刑事诉讼程序中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保障人类尊严不受侵犯的法律手段之一,是刑事司法公正的标准之一。在我国法学界,关于“沉默权”问题一直存在着较大分歧。[关键词]:沉默权;米兰达规则;无罪推定原则我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吸收了无罪推定原则中的合理因素,即有利被告原则或曰“疑难从无”和“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由控诉方承担,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自己无罪的责任。”这两项规则已融入了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作为无罪推定原则的一项重要内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诉讼中享有的沉默权问题,亦即“不被强迫作不利他自己的证言或强迫承认犯罪”,我国刑事诉讼法未吸收。相反却在《刑事诉讼法》第93条中规定,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但是,对本案无关的问题,有拒绝回答的权利。自1998年10月5日我国签署了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之后,对于该公
    2023-06-11
    231人看过
  • 在我国关于沉默权的意义是什么
    一、在我国关于沉默权的意义是什么?沉默权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接受警察讯问或出庭受审时,有保持沉默而拒不回答的权利。在西方各国的刑事诉讼中,大都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权,并且被认为是受刑事追诉者用以自卫的最重要的一项诉讼权利。在刑事诉讼中实行沉默权制度的积极意义,在于它彻底贯彻了“无罪推定”原则,鲜明地突出了控诉方的举证责任,要求警察和检察官必须收集口供以外的其他证据来证实犯罪,而被追诉者本人则无须承担证明自己无罪的责任,当然他更不必承担协助警方和检察官证明自己有罪的责任。另一方面,由于实行沉默权制度使口供在定罪中的作用显得微不足道,从而大大减弱了警方对口供的依赖心理,促使其改变原先寄希望于获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促进破案的侦查模式,并进一步导致警方为禁止刑讯逼供而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措施,极大地促进了警察队伍的自身建设,它使刑事诉讼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这是沉默权带来的又一
    2023-06-03
    384人看过
  • 民法中沉默视为拒绝的有哪些
    沉默被视为拒绝的有:限制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法律行为,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30日内予以追认。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对于无权代理行为,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30日内予以追认。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受遗赠人应当在知道受遗赠后60日内,作出接受或者放弃受遗赠的表示,到期没有表示的,视为放弃受遗赠。沉默属于意思表示吗沉默方式指既无语言表示又无行为表示的消极行为,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视为当事人的沉默已构成意思表示,由此使法律行为成立。规定受遗赠人应当在知道受遗赠后两个月内,作出接受或者放弃受遗赠的表示,到期没有表示的,视为放弃受遗赠。通常情况下,内部意思之外部表达须借助于积极的表示行为,沉默不是表示行为,因此,沉默不是意思表示,不能成立法律行为。只有在法律有特别规定时,当事人的消极行为才被赋予一定的表示意义,并产生成立法律行为的效果。《中华人民共和国
    2023-07-31
    396人看过
  • 家庭中的沉默暴力是什么?
    家庭冷暴力是指夫妻双方产生矛盾时,漠不关心对方,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懒于做一切家务工作等“非暴力不合作”、“冷处理”的非正式暴力行为。家庭冷暴力实际上是一种精神虐待。目前我国法律并未明确规定家庭冷暴力是否属于法定的判离情形,要看法院对于具体个案的判断。家庭冷暴力的特征及现状是怎样的1.分布特征:普遍性和集中性。家庭“冷暴力”作为一个新型的隐性暴力形式,发展速度快,覆盖面也广。大江南北,无论是大都市还是小城镇,无论是白领阶层还是蓝领阶层,都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家庭“冷暴力”现象存在。2.多样的行为特征。家庭“冷暴力”的表现形式通常由于家庭的不同情况和家庭成员的个性特征而呈现出多样行。有的表现为冷嘲热讽,在语言上进行恶意攻击,故意贬低、刺伤对方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的表现为不管不顾、不理不睬,“把你晾干”,不再关心对方和家庭,不再承担夫妻和家庭的义务、责任,有意避免夫妻之间的
    2023-07-03
    158人看过
  • 浅谈米兰达规则与沉默权
    在沉默权的发展历史上,可以说美国的沃伦法庭在1966年通过米兰达案件所创设的米兰达规则(MirandaWarnings)是其重要的里程碑。然而有学者将米兰达规则等同于沉默权,甚至作为沉默权的代名词;也有学者认为米兰达规则包含沉默权。实际上,在米兰达规则存在之前的数百年,沉默权(反对自我归罪特权)已栽入很多国家的成文宪法。米兰达规则作为一项诉讼规则,只是对宪法性权利——沉默权保护的外国规则,其赋予犯罪嫌疑人的只是沉默权的受告知权,其本身并不具有实体上的意义。说到沉默权,就不能不谈有名的米兰达规则(rleofMiranda)。1963年,欧内斯特米兰达因被控犯有绑票和强奸罪而被亚利桑那州费利克斯城警察局逮捕,在未被告知有权请辩护律师、也没有辩护律师在场的情形下作了有罪供述并最终被送上法庭,虽然米兰达的辩护律师提出反对意见,亚利桑那州刑事审判法院陪审团仍裁定米兰达的供述可以作为认定有罪的证据,并
    2023-06-11
    192人看过
  • 沉默权之与刑事诉讼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从沉默权的概念、存在的依据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就我国刑事诉讼中确立沉默权制度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关键词:刑事诉讼沉默权制度确立思考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历经了几次修改,但都没有真正的把沉默权作为一项基本的刑事诉讼权利明文确定下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法治观念的增强,沉默权这个“舶来品”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国内主张确立沉默权的呼声也日渐高涨,尤其是1998年10月5日我国政府签署了《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后,我国是否应该建立沉默权制度以及如何建立沉默权制度的问题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争论。本文试从沉默权的基本含义以及沉默权制度存在的理论依据上,结合中国刑事诉讼的具体情况,就沉默权与中国刑事诉讼作以下思考。一、对沉默权成为国际人权法确认的一项基本人权的理性思考沉默权是如何产生的?目前学术界仍然存在争论。对此,笔者不打算
    2023-06-11
    487人看过
  • 面对测谎仪:公民有没有沉默的权利?
    本用于司法坚定技术的测谎仪,将由广州市脑科医院最迟于明年向普通百姓开放。据院方称:测谎技术运用到现代社会生活,将会有很广阔的前景。(2月9日《信息时报》)对于科学的东西,人们自然要承认其预想的优势功能--99%的测评准确率。然而,将这种特别技术推向社会,似乎除了仪器拥有单位可能会有经济效益的前景而外,大约其社会效果的前景并不令人乐观。众所周知,测谎技术的运用,本属司法过程中对犯罪嫌疑人所采取的带有强制性的手段,即是说,犯罪嫌疑人作口供是法定的要求。而将测谎技术面向社会之后,一些并未涉及违法犯的事情,则当事人的一方要求另一方对着测谎仪开口说话,或者测谎机构要求被检测者按其规定说话,不仅是难以做到,显然更无这个权力。简单的道理是:并未违法犯罪的普通公民而言,于某个场合说不说话、说什么样的话,这都是公民的自由,更是公民的权利,则任何个人及机构都得对其在测谎仪面前说与不说的自由予以尊重。那么,将此
    2023-06-11
    63人看过
  • 沉默权可以有效地防止刑讯逼供
    所谓“沉默权”,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接受警察讯问或出庭受审时,有保持沉默而拒不回答的权利。在西方各国的刑事诉讼中,大都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权,并且被认为是受刑事追诉者用以自卫的最重要的一项诉讼权利。沉默权有利于遏制刑讯逼供,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的现象屡禁不止,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社会各界反应强烈,它确实已成为一项久治未愈的痼疾,我们无须回避这个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我国有一些学者坚决主张引进沉默权制度,期望由此而对刑讯逼供现象加以有效的遏制。这是一个良好的愿望,问题是:通过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权,究竟能否有效地遏制刑讯逼供?这个问题有待于论证。就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来看,刑法与刑事诉讼法都规定了“严禁刑讯逼供”的条款。谁都知道,刑讯逼供不仅是一种违法行为,而且是一种犯罪行为,依法应予严惩。但是,尽管立法采取了“严禁”的态度,但刑讯逼供的
    2023-06-03
    391人看过
  • 欧洲追讨机顶盒专利费中国企业集体沉默
    面对欧洲MPEG-2组织向中国机顶盒企业每台收取2.5美元专利费,目前多数中国企业对欧洲方面都采取了暂不回应的态度。许多企业都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于国家政府部门,包括信产部和广电总局。中国机顶盒企业遭遇欧洲专利费从2006年年底起,长虹、创维、天柏、同洲等国内主要机顶盒生产商就开始陆续收到来自欧洲MPEC-2发出的律师函,称要向应用了其专利标准的机顶盒按每台2.5美元的标准收取专利使用费,并表示征收专利费产品的时间要追溯至2000年。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机顶盒生产国。目前我国机顶盒产业的平均利润率为10%,每台利润也就是2至3美元,其中低端机的利润只有1美元多,即便是多功能、高附加值的机顶盒产品,也不过每台4美元左右的利润。因此厂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欧洲MPEC-2真的按照每台2.5美元征收专利费拿走一多半甚至全部的利润,那么企业必死无疑。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家电分会秘书长于治璞在接受记
    2023-06-08
    436人看过
  • 新刑诉法沉默权指的是什么
    一、沉默权的内涵及渊源沉默权,简而言之,就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对不利于自己的提问有拒绝回答和保持沉默的权利。它包含两项内容:(1)被告人有权拒绝回答追诉官员或法官的讯问,有权在讯问中始终保持沉默,司法警察、检察官或法官应及时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此项权利,法官不得因被追诉人沉默而使其处于不利境地或作出对其不利的裁判;(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就案件事实作出有利于或不利于自己的陈述,但这种陈述须出于真实的意愿,禁止官员采用暴力、威胁等强制性手段致使被指控人违背意志作出有罪供述,法院不得把此情形下的供述作为定案依据。二、新刑诉法沉默权指的是什么?我国新刑诉法将第43条改为第50条,修改为:“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
    2023-04-07
    116人看过
  • 无权代理行为中被代理人的沉默推定为
    拒绝追认,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的行为,只有经过被代理人的追认,被代理人才承担民事责任。未经追认的行为,由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同意。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的合同,未经被代理人追认,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由行为人承担责任。1、正常情况下沉默视为否认,只对行为人发生责任义务。2、但是特例是如本人知道他人以自己名义代理的,默认视为同意。一、无权代理的合同效力是什么?无权代理合同的效力待定。经被代理人追认,合同有效;被代理人拒绝追认的,合同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善意相对人可以在被追认前撤销该合同,并向无权代理人请求赔偿。根据2021年实施的《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一条第一、二款规定,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仍然实施代理行为,未经被代理人追认的,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相对
    2023-06-19
    135人看过
  • 警察问话可以保持沉默吗
    一、警察问话可以保持沉默吗您大可选择沉默以对。从法律角度来看,当事人享有保留沉默权的权利。在警方展示相关证据向您进行讯问时,或者是在出示具有拘留效力的证明之后,方可对您进行扣留或询问。但若您确实正在从事违法活动,警方可直接对您进行询问并采取相应措施(仅为暂时性拘禁,真正的拘留须待定罪后才能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二、警察问话可以拘留多长时间拘留,是指扣留,拘禁。一般分为三种,分别是刑事拘留、行政拘留以及民事拘留。其中刑事拘留是刑事诉讼中的一种强制措施;行政拘留属于治安行政处罚;民事拘留属于司法行政性质的处理,是民事诉讼中的一种强制措施。1.一般的刑事拘留期为14天,一般从进到看守所算起。在14天内机关要报检察机关批准,其中检察院核准的时间为7天,包含在14天内,如核准则逮
    2024-04-15
    351人看过
  • 可以通过沉默放弃遗赠吗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受遗赠人应当在知道受遗赠后两个月内,作出接受或者放弃受遗赠的表示。到期没有表示的,视为放弃受遗赠。”依照该规定,遗赠的接受必须以明示的方式作出,单纯的沉默视为放弃受遗赠,且遗赠的接受必须在继承开始后的两个月期限内作出。一、法定继承人与遗嘱继承人的区别1、法定继承是指按法律规定的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和遗产分配原则进行的继承。遗嘱继承是指按被继承人生前所立遗嘱中指定的继承人继承其遗产所进行的继承。法定继承是按法律规定的范围、顺序来进行的;而遗嘱继承则是按财产所有人生前的意思来继承的。2、法定继承人的继承份额是根据所有法定继承人的情况和赡养扶养情况来确定的;遗嘱继承人的继承份额是财产所有人在遗嘱中确定的;3、遗嘱继承人必须是属于法定继承人范围内的人,而法定继承人不一定都是遗嘱继承人。因为在遗嘱继承中,根据财产所有人的生前意愿,遗嘱继承人既可以是法定继承人中的一
    2023-03-24
    478人看过
  • 沉默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是什么?
    沉默权包含两项内容:1、被告人有权拒绝回答追诉官员或法官的讯问,有权在讯问中始终保持沉默,司法警察、检察官或法官应及时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此项权利,法官不得因被追诉人沉默而使其处于不利境地或作出对其不利的裁判。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就案件事实作出有利于或不利于自己的陈述,但这种陈述须出于真实的意愿,禁止官员采用暴力、威胁等强制性手段致使被指控人违背意志作出有罪供述,法院不得把此情形下的供述作为定案依据。在我国关于沉默权的意义是什么?沉默权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接受警察讯问或出庭受审时,有保持沉默而拒不回答的权利。在西方各国的刑事诉讼中,大都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权,并且被认为是受刑事追诉者用以自卫的最重要的一项诉讼权利。在刑事诉讼中实行沉默权制度的积极意义,在于它彻底贯彻了“无罪推定”原则,鲜明地突出了控诉方的举证责任,要求警察和检察官必须收集口供以外的其他证据来证实犯
    2023-07-20
    294人看过
换一批
#犯罪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有组织犯罪即三人以上故意实施的一切有组织的共同犯罪活动。20世纪以前,有组织犯罪主要是以家族自卫的形式出现的。迄至20世纪,随着家族的解体,逐步演变为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并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形式制约的职业化犯罪。... 更多>

    #有组织犯罪
    相关咨询
    • 在法律中沉默等于默认吗
      四川在线咨询 2022-10-21
      在民商事案件庭审过程中,对于一方当事人的诉讼主张,另一方当事人经过人民法院法官的释明和询问而不明确否认并继续保持沉默的,有可能被法律认定为对纠纷事实或者对方主张的自认;因此,在法庭上当事人应当积极收集出示有利于己方的证据,积极主张己方的合法权益,不可一味保持沉默,避免因此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 什么是沉默权
      浙江在线咨询 2022-03-22
      沉默权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接受警察讯问或出庭受审时,有保持沉默而拒不回答的权利。广义上,沉默权是公民言论自由的具体表现,即任何人有权决定他愿意说什么或不说什么,除非法律另有规定。因此,面对其他人或机构的提问,均有权拒绝回答,更有权拒绝回答可能使他自陷于罪的问题。狭义上,沉默权则是专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于来自警察和法庭的讯问,有拒绝回答和保持沉默的权利。根据这种狭义的理解,沉
    • 犯罪嫌疑人是否享有沉默权
      云南在线咨询 2023-04-11
      根据具体案情确定。与案件无关的就可不回答。 沉默权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接受警察讯问或出庭受审时,有保持沉默而拒不回答的权利。在西方各国的刑事诉讼中,大都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权,并且被认为是受刑事追诉者用以自卫的最重要的一项诉讼权利。 犯罪嫌疑人是否享有沉默权没有明确的规定。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第52条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但没有赋予犯罪嫌
    • 在我国关于沉默权的意义是什么?
      江西在线咨询 2023-09-22
      虽然在我国的刑法当中现在也等同于默认了国家工作人员零口供定罪的这样一种做法,但其实在有些特定的刑事案件当中,如果犯罪嫌疑人坚决不开口的话,真的很难保证能够将当事人绳之以法的,并且关于沉默权在西方的国家很早之前就已经立案通过了,我国结合司法审判的实际经验也正式通过了沉默权。那么,在我国关于沉默权的意义是什么?
    • 对沉默权的法律适用探讨与我国对于沉默权的法律保障的规定是怎样的
      湖南在线咨询 2022-05-06
      第一,沉默权的产生和确立是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沉默权的发展从12世纪一直延续到20世纪。从16世纪开始,英国普通法院随着国王的纠问机构的黯淡而控制了英国的刑事司法系统。在普通法传统的基础上,其司法系统朝着控告式模式转变。这一演进是非常缓慢的,而且其中一些臭名昭著的例外规则亦延续了几百年。例如,法律在1696年以前并不保证被告人有权获得一份书面的告发书,也不保证他们能有获得律师帮助的机会;而且,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