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初期安置政策的差异,缺乏统筹规划和宏观操作,企业各自为政。因此,许多国有中小企业陷入严重困境。企业财务危机严重,人员负担沉重。企业销售过户难。没有政府的统一规划和运作,光靠这些企业是无法实现改制或重组的。因此,企业的重组长期无法完成;延期期间,大部分资产公允的企业已资不抵债;在企业国有资本不能尽快退出的情况下,政府不得不长期扶持职工。因此,在付出高昂代价的同时,既没有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也没有实现用工机制的转变,留下了许多遗留问题
用工资金短缺无疑是企业改革的最大障碍。进入21世纪,经过几十年的摇摇欲坠,大多数国有企业终于走到了尽头。企业要想生存,重组已成为必然选择。然而,大多数国有企业效益不佳,甚至资不抵债。企业自身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安置职工。中国国有企业历来实行分级分类管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企业的政府财力是不同的。财力薄弱的,不能将企业改革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因此,在改革中采用风险转移和成本分担的方式来解决职工安置问题。政策制定把员工安置标准定得很低,每年的工龄按几百元计算。由此造成的最大问题是,上级政府一旦发现这种违规行为,很难纠正。地方政府以无力支付为理由,认识到地方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向上级政府索要补贴,以金钱为威胁,迫使上级政府根据中国现行工会管理体制对其进行模糊处理,工会属于企业的职能组织,经费也由企业承担,工会主席往往享受企业副主席的待遇。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工会的本质作用十分有限。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在职工安置方面,职工安置计划需要经过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这是一个法定程序。在这一过程中,工会作为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往往充当企业经营者的说客,选举产生的职工代表缺乏民主,因此通过的职工安置方案往往不利于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强迫或变相强迫职工持股的现象非常普遍。大多数国有企业改制后,被要求留守的职工将作为改制后新企业的债权或人股获得安置费或经济补偿。如果员工不同意,在新企业重新录用时,会以各种方式威胁或暗示不录用,导致员工劳动权利的丧失。新企业成立后对职工的经济补偿,如果企业管理不好,职工的经济补偿很快就会荡然无存。这种情况越来越影响到企业改制和社会稳定的进程
-
企业改制中的产权问题:集体企业改革探讨
255人看过
-
企业如何合法地改革薪酬制度?
413人看过
-
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存在的问题分析
53人看过
-
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的最新动态
319人看过
-
国企公司制改革中的体制问题
225人看过
-
企业改制中解决支付职工改制成本问题的措施
408人看过
企业改制是指依法改变企业原有的资本结构、组织形式、经营管理模式或体制等,使其在客观上适应企业发展的新的需要的过程。在我国,一般是将原单位所有制的国有、集体企业改为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或者是内外资企业互转。... 更多>
-
国企改制中企业资产的所有权的问题山东在线咨询 2023-03-25国企改制前后财产所有权的认定客体的不同是区分贪污罪和职务侵占罪的要素之一,财产的所有权性质关系到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所有的公共财产所有权还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产所有权。在国企改制过程中,财产的所有权是否因改制而发生转移,是判断侵吞行为客体的关键。通常有以下两种情况: (1)资产经合法程序,作为原国有企业对改制后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投资,经出资验资后,被改制后的单位继承下来,则所有权性质发生改变,为
-
中小股份合作制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江西在线咨询 2023-09-02存在下列问题: 1、相关的法规体系不完善。到目前为止,国家尚未制定统一的股份合作制法规。随着改革进程的加深,现有法规难以适应逐步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各地普遍认为股份合作制改革与发展缺乏统一的法律依据和规范引导。 2、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滞后。 3、政策不配套。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相比,股份合作制企业在资金、人才、市场开拓等方面缺乏足够的竞争实力和能力,其发展需要政策的扶持。 4、《公司法》第18
-
企业改制遗留问题法院受理吗,企业改制有哪些问题?安徽在线咨询 2023-06-14企业改制过程中,涉及的合作化运动中的历史遗留问题,例如老股金退还、与遗留问题密切联系的资产量化等,都不属于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应由政府部门处理。
-
国有企业改制以来企业中有哪些潜在的问题?安徽在线咨询 2023-02-081、转变企业用人观念。企业虽然已经由国有企业改制成为非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了,管理体制变了,但企业的内部机制没有变,特别是人的观念还没有变。大家拥护股份制,认为企业需要自主权,但股份制企业如何运作,自主权如何行使,多数人没有清楚的认识;大家认为国有体制下企业弊端多,改制后应该调整,但如果自己成为被改革对象,就会不高兴、有情绪,甚至不接受;大家认为改制后企业要强调效率,以效益为中心,但自己却不愿意调
-
事业单位改制企业程序的问题!!!上海在线咨询 2022-06-12在事业单位转制、改制过程中,坚持公有资产保值增值是一项基本原则。要依法维护国家、集体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就必须规范整个清产核资的操作程序。事业单位自身的资产产权界定、资产评估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敏感而又引人关注的问题,特别是有些事业单位由于历史的原因,拥有的资产数额十分庞大,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因此如何保证清产核资工作的顺利进行,防止某些人利用改制、转制之机,以各种非法手段侵吞公有资产,是摆在各级领导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