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被处罚人逾期不执行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时,申请的时效是2年。
2、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五十三条申请执行的期限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规定。
申请执行的期限从法律文书规定的履行期间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中没有规定履行期限的,从该法律文书送达当事人之日起计算。
逾期申请的,除有正当理由外,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一、行政处罚执行原则是什么
行政处罚执行程序需要遵循的原则如下:
(一)行政处罚执行程序原则包括处罚法定原则
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二)行政处罚执行程序原则包括公正公开的原则
行政处罚法第四条规定,行政处罚执行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
(三)行政处罚执行程序原则包括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行政处罚法第五条规定,进行行政处罚执行,纠正违法行为,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设定和进行行政处罚执行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四)行政处罚执行程序原则包括保障当事人陈述权利原则
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行政机关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成立的,行政机关应当采纳。
(五)行政处罚执行程序原则包括一事不再罚原则
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执行。
-
行政机关多久申请强制执行,行政处罚执行的方式?
71人看过
-
行政处罚的执行是指行政机关强制执行和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对吗
203人看过
-
行政机关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是案件承办人
199人看过
-
行政机关移送法院行政强制执行多久下达裁定?
434人看过
-
行政机关多少日内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生效的行政判决书
383人看过
-
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后多久会通知申请人
270人看过
-
法院可以向行政机关申请强制执行吗安徽在线咨询 2023-05-05根据我国《行政强制法》的规定,行政机关应当按照以下规定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1.申请期限 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决定的,没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可以自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依照本章规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2.事先催告行政相对人 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前,应当催告当事人履行义务。催告书送达十日后当事人仍未履行义务的,行政机关可以向所在地有管辖权
-
行政处罚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期限是多久, 强制执行的申请期限是多久陕西在线咨询 2022-03-071、申请执行的期限为两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 2、申请执行的期限从法律文书确定的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之次日起计算。分期履行的,从每次履行的最后1日起计算。法律文书没有规定履行期限的,从该法律文书生效之次日起计算。 3、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的期限为180日,自起诉期限届满之次日起计算。 4、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授权对平等主体之间民事争议
-
行政机关没有强制执行权的, 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或者拒不履行的处理新疆在线咨询 2022-03-14行政机关没有强制执行权的,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第四十六条行政机关依照本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实施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超过三十日,经催告当事人仍不履行的,具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可以强制执行。行政机关实施强制执行前,需要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的,依照本法第三章规定办理。没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应当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但是,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
-
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后,执行书多久下达江苏在线咨询 2022-10-18当事人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期限为二年,从判决规定的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案件若干期限的规定》第一条规定,被执行人有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一般应当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执结非诉执行案件一般应当在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执结。有特殊情况须延长执行期限的,应当报请本院院长或副院长批准。申请延长执行期限的,应当在期限届满前5日内提出。 法院强制执行的程序: 1)审查立案。人民
-
法院判决生效后多久会向申请强制执行广西在线咨询 2022-03-231、法院判决后,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前款规定的期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间的,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 2、法律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九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