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侣分手后能否回来,要看情况:
1、作为恋人,一些纪念性的东西一般都是可以要回来的。因为分手后,情感上的东西应该还给主人;
2、一般意义上的东西,包括价值大的东西,女生分手后不还,男生就要不回来了。因为,所有权的变化是受法律保护的。在实践中,发生纠纷时,男女双方可以协商解决或通过第三方居委会组织、律师等人。如果协商失败,纠纷可以通过诉讼解决。
情侣分手索要分手费算敲诈吗
情侣之间分手一方向另一方索要分手费一般不会得到法律的支持,但也不被法律所强制。
简单下定论说索要分手费是敲诈显然是不准确的,确定所以分手费是否为敲诈,应该从以下几点来认知:
1、敲诈行为是一般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而情侣间的分手费通常是一方认为自己的青春被耽误了,对方要补偿自己,并非无故索要财物;
2、敲诈表现为行为人采用威胁、要挟、恫吓等手段,迫使被害人交出财物的行为。
情侣之间索要分手费往往会闹僵,索要一方说出一些气话也所难免,例如说你不给分手费,我就怎样怎样之类的话语。
但也不能简单的认为这样就是敲诈了,因为敲诈还有金额的规定;
一方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手段,向另一方强行索要分手费的,并且数额达到二千元以上的,属于犯罪行为,涉嫌敲诈勒索罪。
即使对方在索要分手费的时候使用威胁或者要挟的手段,但如果只索要500块钱分手费,也不能说对方是敲诈勒索的。
情侣分手时不知如何应对对方索要分手费时,我们建议可以这样做:
1、要明白分手费是由一方自愿给予的,即使一方不愿意给予,法律在所不问,法院也是不干涉的。
哪怕对方到法院起诉也不会得到法院的支持。
2、如果索要分手费一方使用威胁、要挟、恫吓等手段,并且不断骚扰对方,被索要方可以通过报警解决。
3、索要分手费一方索要的分手数额较大(一般这超过2000元以上为数额较大),而且还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行为的,索要分手费一方涉嫌敲诈勒索罪,被索要分手费一方也应该及时报警。
通过上述分析知道,依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因恋爱期间花销产生争议的,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后,法院怎样判决要依据具体情况而定,主要看原告证据是否支持其主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五十七条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
-
分手后情侣能否再拿回共同的钱?
212人看过
-
分手情侣能否依法索赔?
345人看过
-
情侣分手后还能要回赠与的财物吗
61人看过
-
情侣分手后能要回消费转账支出吗
477人看过
-
情侣之间送的东西可以收回吗
56人看过
-
情侣之间的赠予能否要回
58人看过
所谓“分手费”在司法实践中一般是指恋爱中的一方向另一方提出分手要求,应另一方要求赔偿的一定金额,通常指“青春损失费”或“青春补偿费”,这种费用是于法无据,不受法律保护的。 分手,从法律意义上讲是指男女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男... 更多>
-
情侣转账分手之后能法律要回吗台湾在线咨询 2024-03-17情侣转账分手之后是否能通过法律要回,分情况如下:1、关于是否需要偿还该笔款项,需要以给付款项的性质决定,如果该笔款项定义为借贷或者不当得利,或者是以结婚为特定目的的赠与,则女方需要返还;2、如果该笔款项定义为普通赠与,则女方不需要返还该笔款项,婚恋关系中当事人实施的小额给付如具有日常性、及时性消费的物品,属于一般性赠与,可不予返还,日常生活用品,不返还不足以造成对方生活困难的,可不予返还。
-
情侣分手能不能把转账的钱也要回来的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3-09-16一般而言,情侣在恋爱期间为另一方的正常花费或者具有特殊含义的转账金额是认为对于另一方的赠与,这部分钱款因为赠与的性质是无法向对方要回的;另一方面,如果是情侣一方向另一方的借款,那么在分手之后出借款项的一方可以向另一方索要借款本金和利息,这部分款项可以要回,也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
情侣之间的微信转账,分手后能要回吗?广东在线咨询 2023-11-05恋人在热恋期为了表达浓情蜜意,双方之间往往会通过微信转账、发红包的方式来增进双方感情,有些恋人为了表达爱意甚至会微信“豪转”给对方,那这些情侣之间的微信转账,分手后能要回吗? 案例分析 林某和王女士在相亲网站相识,一个月后给了300万元彩礼便订婚了。 但好景不长,双方因性格不合导致分手,分手后,男方诉至法院要求归还300万元彩礼。 法院在审查事实后认为300万元数额巨大且在订婚前给与,应认定为彩礼
-
情侣一起花钱买了车分手以后能要回来吗广东在线咨询 2022-05-12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情侣用双方的钱买了车辆的,分手后是可以要求分割汽车的,怎样分割由双方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向法院起诉解决。解除非法同居关系时,同居生活期间双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购置的财产,按一般共有财产处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 11.解除非法同居关系时,同居期间为共同生产、生活而形成的债权、债务,可按共同债权、债务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