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偷查微信聊天记录算违法吗?
偷查微信聊天记录算违法,涉嫌民事侵权,属于侵犯个人隐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有偷窥、窃听、散布他人隐私行为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二、聊天记录可以作为证据吗?
以微信聊天记录作为证据的案例越来越多。法律界人士表示,微信目前无法作为劳动关系确认的单一证据,除微信外尽可能收集其他书面证据材料。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经常使用的物证,可以大致概括为如下几类:
(1)犯罪工具,如杀人的凶器、盗窃时撬锁的工具等等;
(2)犯罪行为直接侵犯的物质对象,如盗窃、抢劫、抢夺、诈骗、贪污所获取的赃款、赃物等;
(3)表现犯罪社会危害性后果的物品,如被毁坏的机器、仪器,被焚毁、炸毁的建筑物等;
(4)由犯罪行为所产生的非法物品,如非法制造的枪支、弹药、毒品,伪造的国家证券等;
(5)由犯罪行为产生的痕迹,如被害人身体上的伤痕、被破坏的门窗上遗留的撬压痕迹等;
(6)犯罪人在预备犯罪、实施犯罪的各种场所遗留的能反映该人特征的物品或痕迹,如犯罪人的衣物、指纹、脚印等;
(7)在犯罪过程中或者犯罪后,犯罪人为掩盖罪行,对抗侦查而伪造的各种物品和物质痕迹;
(8)能够表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的各种物品或物质痕迹;
(9)其他可供查明案件真实情况的物品或物质痕迹。
书证是指以文字、符号、图画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书面材料或其他材料。如贪污案件中的帐册、单据,诬告案件中的诬告陷害信件,团伙犯罪中的犯罪计划、分赃记录,法人犯罪中的会议记录、非法合同等。
综合上诉,在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是不可以随便查看别人的聊天记录,这个是每个的个人隐私,无论是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都不可以偷看彼此的个人隐私物品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2012修正):第三章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和处罚 第三节 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行为和处罚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n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n(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n(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n(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n(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n(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
微信聊天记录调查离婚案
185人看过
-
微信聊天记录算不算口头合同
467人看过
-
聊天记录约架算不算违法
361人看过
-
老婆出轨微信聊天那些记录能查看吗
83人看过
-
聊天记录可作证据(微信聊天记录作为离婚起诉)
357人看过
-
离婚诉讼中,法院能否查看微信聊天记录?
136人看过
-
偷偷录音偷拿他人聊天记录违法吗辽宁在线咨询 2022-07-08以合法手段取得的录音,只要没有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也没有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就不属于违法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十八条规定,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因此,若获取录音的手段不合法的,则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
会查微信聊天记录吗,有隐私不想微信聊天记录被知道可以吗吗?湖北在线咨询 2022-10-06可以协议离婚,协商不成,起诉离婚。婚姻法确立了解决子女抚养问题的总原则是:从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出发,结合父母双方的抚养能力和抚养条件等具体情况分析判断。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女方生活;如果男女双方均无明显过错,各方面条件都相当,如果女方的思想品质好一些,更有时间照顾孩子,得到孩子抚养权的可能性就会更大;十周岁以上的子女,自己可以选择随母生活的。根据《婚姻法》第31条规定:“离
-
-
微信聊天记录一方不同意能查吗福建在线咨询 2022-10-091.协议离婚(双方自愿离婚)其中一方在当地居住一年以上的即可在当地的法院办理。2.诉讼离婚(只有一方愿意离婚,另一方不同意),其中被告在当地居住一年以上的即可以到当地的法院诉讼。至少一方已取得当地的户口的情况:3.协议离婚(双方自愿离婚)即可在当地的法院办理,也可在民政部门办理。4.诉讼离婚(只有一方愿意离婚,另一方不同意),被告是当地户口的,由户口所在地的法院受理,被是外地户口的按第二条处理。
-
检查老婆手机微信聊天记录会查到吗天津在线咨询 2023-12-12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不可以私自查看自己配偶的聊天记录,自己私自查看配偶的聊天记录是违法的,侵犯了对方的隐私权。如果泄漏对方隐私造成严重后果的还有可能造成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条行为人因侵害人格权承担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的,应当与行为的具体方式和造成的影响范围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