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如何约定员工的试用期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3-30 17:20:44 294 人看过

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一、试用期的期限和合同有关吗

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二、试用期最长多长时间?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自由约定试用期的期限。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三、试用期有6个月的合法吗

如果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的是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六个月是合法的。

如果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7月28日 10:23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试用期相关文章
  • 试用期员工工伤,公司是否可延长试用期
    试用期内工伤,试用期不用延长的,没有任何规定试用期因为工伤而需要延长的,试用期按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时间执行就可以的。《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在用工过程中,滥用试用期侵犯劳动者权益的现象比较普遍,包括什么样的劳动岗位需要约定试用期,约定多长的试用期,以什么作为参照设定试用期等,实践中比较混乱。用人单位通常不管是什么性质、多长期限的工作岗位,也不管有没有必要约定试用期,一律约定试用期,只要期限不超过劳动法规定的六个
    2023-06-02
    123人看过
  • 企业应当怎样约定试用期,试用期如何约定
    一、企业应当如何约定试用期(一)试用期是一个约定的条款试用期是一个约定的条款,如果双方没有事先约定,用人单位就不能以试用期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就试用期条款充分协商,取得一致,试用期条款才能成立。合同是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是在互利互惠基础上充分表达各自意见,并就合同条款取得一致后达成的协议。因此,任何一方都不得凌驾于另一方之上,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更不得以强迫命令、胁迫等手段签订劳动合同试用期条款。(二)劳动者在试用期间应当享有全部的劳动权利同时劳动合同法限定了试用期的约定条件,劳动者在试用期间应当享有全部的劳动权利。这些权利包括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还包括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
    2023-02-26
    484人看过
  • 未约定试用期员工录用条件
    大部分企业都知道,员工不符合录用条件是《劳动合同法》规定的试用期内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定条件。所以,当员工以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为由,将企业告上劳动仲裁庭时,企业大多主张其辞退是因为员工不符合录用条件。然而,当仲裁员要求企业出示证明员工不符合录用条件的证据时,企业却什么也拿不出来,因此被认定为违法解除。造成这种囧境的主要原因是用人单位未在合同或规章制度里约定试用期员工的录用条件,从而也就无法证明员工不满足录用条件了。约定试用期需要符合什么条件约定试用期需要符合的条件:一、劳动合同中的试用期应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平等协商约定,不得由用人单位一方强行规定。二、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三、劳动合同在两年以下的,应按合同期限的长短来确定试用期,即劳动合同期限在6个月(半年)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5天;劳动合同期限在半年以上一年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30天;劳动合同期限在一年以上两年以下的,试用期
    2023-08-17
    73人看过
  • 二次入职试用期员工是否可约定试用期?
    员工二次入职试用期有两次试用是否违法?所谓试用期是用人单位通过约定一定时间的试用来检验劳动者是否符合本单位特定工作岗位工作要求的制度。这对双方互相了解、双向选择,具有积极意义。但为了防止有些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法律对试用期的设置有严格的规定。《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同一劳动者与同一用人单位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其实是有前提的,即指在“同一段劳动关系中”。而劳动者离职后,其工作技术和能力可能
    2023-06-27
    280人看过
  • 同一名员工离开公司后是否可以约定试用期
    同一员工离职后是否可以约定试用期?“同一雇主和同一雇员只能签署一次试用期”,目前对此有两种不同的理解。第一个理解是人是原始人,单位是原始单位。同一工人和同一雇主不能就第二个试用期达成一致。即使工人在离开岗位后再次进入岗位,也应遵守本规定。第二种理解是,试用期只能约定一次,这意味着在同一工人和同一雇主之间的劳动关系延长期间,试用期不能再次约定。如果您在辞职后再次申请,此限制不适用。您可以重新商定试用期个人理解第一次理解是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在对《劳动合同法》有不同理解的情况下,根据法理,应当按照对劳动者有利的原则进行解释,第一种理解是符合这一原则的。可以合理地说,工人在同一雇主工作。雇主清楚他们的工作能力和表现。不称职的,可以不录用。由于他们已被录用,他们不能再次约定试用期试用期的相关规定1。试用期是指用人单位评估员工是否合格以及员工是否符合自身要求的期间,是双方的双向
    2023-05-07
    303人看过
  •  私企老板如何应对试用期员工违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如果用人单位违反规定约定了试用期,劳动者可以向企业提起诉讼。如果用人单位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劳动行政部门将责令其改正。如果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用人单位应按照劳动者试用期满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如果您认为用人单位违反了本法规定并约定了试用期,您可以向该企业提起诉讼。如果用人单位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劳动行政部门将责令其改正。如果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用人单位应按照劳动者试用期满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劳动法规定试用期违约怎么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是用人单位在正式聘用前对劳动者进行考察和筛选的过程。试用期违约是指在试用期内,劳动者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职业道德或者劳动合同等,用人单位可以依据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劳动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2023-11-09
    307人看过
  • 试用期工资标准是多少,如何约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
    一、试用期工资标准是多少试用期是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在中约定的、进行相互了解、相互考察的期限,但并不是劳动者的“白干期”。根据《劳动合同法》第20条做出了有针对性的规定,即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的80%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这是劳动者在试用期间工资待遇的法定最低标准。因此,试用期工资是有法定标准的,一是不能低于最低工资,二是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相挂钩。《劳动合同法》第47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工资分配和工资水平。用人单位有权自主确定本单位职工的工资标准,有权自主确定试用期人员的工资标准。为了体现劳动报酬中的同工同酬原则,劳动者在试用期间的工资标准应当与用人单位本岗位的工资标准一致,但是由于劳动者尚处在试用期间,其工作水平、业务能力与正式员工还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劳
    2023-05-05
    446人看过
  • 单位应如何制定试用期的约定?
    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够约定一次试用期,而且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能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能超过两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能超过六个月。不得约定试用期的情形试用期作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相互了解、相互考察的期限,对劳动关系的长期稳定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也正基于劳动合同的长期性考虑,法律明确规定三种情况下不可约定试用期,这三种情况分别是:1)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2)合同履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劳动合同;3)非全日制用工。此外,若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即为劳动合同期限。《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同一用
    2023-07-11
    469人看过
  • 如何应对试用期延长的员工
    试用期一般是指,用人单位在考察期内对新招员工的思想品德、劳动态度、实际工作能力和身体情况等进行考察。劳动者拥有是否辞职的权利。劳动者拥有是否辞职的权利。劳动者觉得得单位没保障好劳动者权益的话,可以提出辞职。如果劳动合同的期限在三个月以上且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能超过一个月。如果劳动合同的期限在一年以上且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能超过两个月。如果固定期限在三年以上或是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能超过六个月。试用期内员工请病假,可以延长试用期吗试用期内员工请病假,可以延长试用期吗试用期条款是劳动合同的一部分,试用期一旦确定,除非经过双方协商一致变更,不允许单方变更。就算是员工在试用期清了病假,单位仍然不可以私自延长试用期。试用期内员工请病假,可以延长试用期吗试用期条款是劳动合同的一部分,试用期一旦确定,除非经过双方协商一致变更,不允许单方变更。就算是员工在试用期清了病假,单位仍然不可以私自延长试
    2023-07-01
    278人看过
  • 约定的用工试用期无效
    刘先生于2007年12月入职,担任某节能担保公司总裁助理。约定试用期自2007年12月21日至2008年2月20日,月薪4000元等。2008年2月20日试用期到期后,其要求与某节能担保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某节能担保公司拒绝签订,其便于2008年5月26日提出离职,某节能担保公司表示同意,双方办理了有关离职手续。后其于2008年6月10日向北京市东城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某节能担保公司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期间的二倍工资。仲裁结果:该仲裁委员会裁决某节能担保公司支付刘先生未签订劳动合同期间的二倍工资。某节能环保担保公司不服,案件提交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法院判决:因某节能担保公司未与刘先生签订劳动合同,节能担保公司依法应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期间的二倍工资。支付给刘先生2008年3月21日至5月25日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7936.74元;驳回节能担保公司北京分公司的诉讼请求。
    2023-06-05
    85人看过
  • 公司破产时,试用期员工应该如何获得赔偿?
    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又解除劳动关系的,若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不满一个月,则无需支付经济补偿金;若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及经济补偿金。试用期员工被公司劝退怎么赔偿公司辞退员工赔偿按离职前12个月的实际总收入的月平均计算,包括基本工资、其它工资、奖金、所有补贴、加班费、年终奖。公司辞退员工赔偿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的月工资按照劳动者应得工资计算,包括计时工资或者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货币性收入。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劳动者工作不满12个月的,按照实际工作的月数计算平均工资。《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
    2023-07-06
    147人看过
  • 试用期内员工因公司调整被劝退,如何维权?
    公司辞退员工赔偿按离职前12个月的实际总收入的月平均计算,包括基本工资、其它工资、奖金、所有补贴、加班费、年终奖。公司辞退员工赔偿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的月工资按照劳动者应得工资计算,包括计时工资或者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货币性收入。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劳动者工作不满12个月的,按照实际工作的月数计算平均工资。劝退试用期员工需要补偿吗一、劝退试用期员工需要补偿吗1、劝退试用期员工是否需要补偿需要分情况进行讨论:(1)试用期员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不需要补偿判;(2)用人单位向试用期员工提出解约动议,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需要进行补偿。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
    2023-07-16
    113人看过
  • 员工试用期期限最长是多久,试用期工资标准是如何规定的
    劳动合同的试用期主要是指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关系还处于非正式状态的,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是否合格进行考核,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是否符合自己要求进行了解的一段时期。其中,对于试用期的期限,总结起来主要有:1.劳动合同在三个月以上才可约定试用期。“劳动合同期限在三个月以上的,可以约定试用期”。这也就是说,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能够约定试用期的最低起点是一个月。2.试用期最长不超过六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这是针对用人单位不分情况,一律将试用期约定为六个月,劳动为此而作出的具体措施。3.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试用期是指用人单位对新招收的职工进行思想品德、劳动态度、实际工作能力、身体情况等进行进一步考察的时间期限。在录用劳动者时的试用期内这些情况已经基本搞清楚了。这也是为了防治滥用试用
    2023-05-05
    306人看过
  • 试用期公司裁员的时候如何向裁员单位索赔
    非法裁员的,一般按经济补偿标准赔偿两倍。经济补偿标准如下:经济补偿按照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支付给劳动者。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试用期公司裁员有补偿么试用期被依法裁员的没有赔偿。如果是因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或者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等其他原因需要裁员的,企业按照劳动合同法第41条进行裁员时,无需向员工支付经济补偿。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一)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二)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三)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
    2023-08-18
    464人看过
换一批
#劳动关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试用期
    词条

    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更多>

    #试用期
    相关咨询
    • 国家规定试用期工资标准是多少,新员工如何跟公司约定试用期工资?
      云南在线咨询 2023-02-18
      一、试用期工资标准是多少 试用期是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进行相互了解、相互考察的期限,但并不是劳动者的“白干期”。根据《劳动合同法》第20条做出了有针对性的规定,即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的80%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这是劳动者在试用期间工资待遇的法定最低标准。因此,试用期工资是有法定标准的,一是不能低于最
    • 公司与员工是否可以约定试用期
      海南在线咨询 2022-11-19
      不可以。试用期结束后,劳动者无论是在合同期限内变换工作岗位,还是合同期满后再次续订合同时变换工作岗位,用人单位都不得再约定试用期。 根据法律规定,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
    • 如何规定公司违法约定试用期
      安徽在线咨询 2023-11-08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的,由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试用期满月工资为标准,按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 企业与员工如何约定试用期时间?
      澳门在线咨询 2022-09-03
      1.严格遵守法定标准约定试用期时,要严格遵守《》的规定,不能超出标准:(1)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2)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不得超过一个月。(3)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4)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5)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不得约定试用期。(6)非全日制用工不得约定试用期。2.巧妙设置合
    • 在职员工与单位如何约定试用期
      江西在线咨询 2022-06-19
      单位与员工约定试用期: 一、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 二、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 三、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