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纠纷的种类多种多样。按照纠纷的双方当事人不同,可分为双方当事人都为公民的宅基地纠纷和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国家或集体的宅基地纠纷;按照宅基地纠纷的内容不同,可分为使用权界限不明确的纠纷、侵占公共宅基地或他人宅基地的纠纷、妨碍他人使用权的纠纷、毁损他人土地、房屋的纠纷等。
宅基地纠纷结积怨“三调联动”化忧愁
近日,大肚川镇成功调处了一起长达几年的宅基地纠纷,化解了两家多年的积怨,使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
几年前大肚川镇新城子沟村的李老汉和邻居杨某因宅基地纠纷发生争执,从此两家结下积怨,形同陌路,势如水火。双方还将历史形成的必经通道堵死,使东邻卢家无法通行,矛盾日趋恶化,这起宅基地纠纷经多方调解均未果。镇党委书记关常林得知情况后给予高度重视,指示镇主管领导牵头协调由司法所、巡回法庭、派出所、土地所、乡建办等有关部门组成了三调联动调处小组,依法解决此纠纷。司法所调解员和法官各司其职,一边向双方当事人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一边教育和引导当事人利用合法途径化解矛盾。三调联动各职能部门更是发挥职能优势,相互配合,现场办公,及时解决当事人的实际困难。由于杨某购买的房屋原转让人已经死亡、过户登记手续始终没有办理,土地使用证也因此没有进行变更,土地所和乡建办的工作人员当场许诺在不违反有关政策的前提下为杨某特办登记手续,并适当减免相关费用。同时,工作人员抓住有利时机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苦口婆心、入情入理的耐心开导教育,使双方当事人深受感动,彼此间的心理隔膜也如同被堵死多年的道路被打通一样终于消除殆尽,困扰双方多年的宅基地纠纷也终于迷雾散去、尘埃落定,有效促进了农村稳定与社会和谐。
-
拆迁宅基地纠纷有几种?
134人看过
-
农村宅基地证照分几种类型?
87人看过
-
处理宅基地纷争的经验分享
469人看过
-
农村宅基地纷争可否诉诸公堂
492人看过
-
农村宅基地搬迁补偿家庭纷争
113人看过
-
家庭纠纷引发宅基地权益争议
235人看过
宅基地纠纷的解决办法,主要有三种: (一)协商解决。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 (二)行政解决。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侵犯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争议,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 更多>
-
村宅基地属于哪种类型土地?台湾在线咨询 2022-10-14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土地分类的方法不同。 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按照土地所有制性质划分,土地分为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其中宅基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按照土地用途划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三大类。其中,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因此,从土地性质和用途
-
防止宅基地产生纷争的方法河北在线咨询 2024-11-05在农村地区,宅基地纠纷较为常见。针对这一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解决方式:协商和诉讼。如果协商无法达成一致,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那么,宅基地纠纷案件如何打呢? 此类纠纷属于民事诉讼范畴,因此诉讼程序与民事诉讼程序相似。 1. 原告应当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起诉的当事人应当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18周岁以上的公民为成年人,16周岁以上不满1
-
离婚宅基地争议广东在线咨询 2022-06-02对于农村的宅基地,离婚双方可以协商处理宅基地的纠纷;无法达成协议的,可以向法院起诉,法院在判决宅基地纠纷时,应考虑照顾弱势一方的原则,可以判决一方保留所有权并作价补偿另一方。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七条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对夫或者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
-
争占宅基地以外集体空闲地的纠纷江苏在线咨询 2021-03-23村民争占除宅基地以外的集体空闲地的目的是为了多占地皮、扩大墙院、堆放杂物等。对这类纠纷,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到当地人民政府申请解决,不服政府处理决定的则可向法院起诉的,法院应以行政案件受理。土地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可要求占地者退出土地、排除妨碍,法院则应以民事案件受理,对当事人因争占空闲土地引起的财产损害赔偿案件,人民法院应根据具体案情处理。
-
宅基地确权后如何处理土地争议纠纷?江苏在线咨询 2022-07-16村委会办公室、医疗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和公共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及其他经依法批准用于非住宅建设的集体土地,应当依法进行确权登记发证,确认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将集体土地使用权依法确认到每个权利主体。凡依法使用集体建设用地的单位或个人应申请确权登记,但是有的宅基地存在争议,那么争议宅基地如何确权呢? 1.运用土地确权原则和方法,确定实践中具体土地权利的类型、性质、主体、客体,以及权利内容等。 2.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