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死刑命令应当由最高人民法院或者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签发,然后由高级人民法院交付原审人民法院执行。原审人民法院接到执行死刑命令后应当在7日内交付执行。但是,原审人民法院在执行死刑之前如果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停止执行死刑,并且立即报告最高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裁定:
1、在执行前发现判决可能有错误的。
2、在执行前罪犯揭发重大犯罪事实或者有其他重大立功表现,可能需要改判的。
离婚私闯民宅怎么处理?
离婚私闯民宅可以通过报警的方式来进行处理,因为擅自的闯入他人的住宅是属于一种违法的犯罪行为,必须要进行一定的处理。公安机关在接到相关的报案之后,会立即的派工作人员来协调进行处罚的。
3、罪犯正在怀孕。
核准死刑的最高人民法院或者高级人民法院接到停止执行死刑的报告后,应当认真进行审查核实,经审查后可以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如下处理办法:
1、进行改判。人民法院认为判决确实有错误,或者罪犯确实揭发了重大犯罪事实,或者确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按照死刑复核程序予以改判;对正在怀孕的犯罪分子也应当予以改判。这样,原来的死刑判决就不再执行了。
2、恢复死刑的执行。人民法院确认原判决没有错误;或者确认罪犯检举揭发重大的犯罪事实等情况不属实;或者罪犯虽有揭发犯罪事实等立功表现,但不需要改判,仍然应当执行死刑的。对这种情况,必须由原核准死刑的人民法院院长再次签发执行死刑的命令,才能恢复死刑的执行。
虽然说国家法律在任何时候都是无情的,但是国家法律不会放弃认识一个改过自新的人。所以即便被判死刑了,不要自暴自弃,要在服刑期间为国家创造利益,一是为了弥补自己犯下的错,二是给自己争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
死刑立即执行的情形有哪些 死刑是怎么执行的
335人看过
-
什么是死刑立即执行,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程序有哪些
354人看过
-
立即执行的死刑执行程序有哪些?
177人看过
-
立即执行死刑和死缓有哪些区别
122人看过
-
停止执行死刑是什么意思,有哪些情形需要停止执行死刑
59人看过
-
最高人民法院要立即裁定停止执行死刑的情形
175人看过
-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情形有哪些,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情形又是怎样的安徽在线咨询 2022-03-09一、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情形1、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的第一审案件,被告人不上诉、人民检察院不抗诉的,在上诉、抗诉期满后3日内报请高级人民法院复核。高级人民法院同意判处死刑的,应当依法作出裁定后,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不同意判处死刑的,应当提审或者发回重新审判。2、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的第一审案件,被告人提出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高级人民法院裁定维持死刑判决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高级人民法院
-
2022年死刑立即执行的情形广东在线咨询 2023-03-221、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的第一审案件,被告人不上诉、人民检察院不抗诉的,在上诉、抗诉期满后3日内报请高级人民法院复核。高级人民法院同意判处死刑的,应当依法作出裁定后,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不同意判处死刑的,应当提审或者发回重新审判。 2、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的第一审案件,被告人提出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高级人民法院裁定维持死刑判决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高级人民法院经第二审程序不同意判处死
-
那些情形抢劫会判死刑立即执行?北京在线咨询 2022-11-101、为劫取财物而预谋故意杀人,或者在劫取财物过程中为制服被害人反抗、抗拒抓捕而杀害被害人,且被告人无法定从宽处罚情节的,可依法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三条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入户抢劫的;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
-
故意杀人有哪些情形的,会判死刑立即执行甘肃在线咨询 2022-05-09看案件的定性,是故意伤害还是故意杀人? 一般情况下,故意伤害除手段残忍、情节恶劣外,不会判死刑。 故意杀人有以下情形也不会判死刑立即执行。未成人、邻里纠纷、婚姻纠纷、被害人有明显过错、民事赔偿和解,即使中、高级法院判死刑立即执行,最高人民法院也可能不予核准。 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
-
执行实践中,探视权执行中止的情形主要有哪些?执行中止有哪些情形河北在线咨询 2022-02-04执行实践中,探视权执行中止的情形主要有:第一,行使探视权的父或母一方,患有危及子女健康的传染性疾病(例如具有传染性的肝炎病、性病)或精神疾病的;第二,行使探望权的一方在探望子女过程中对子女有违法或犯罪行为的,比如对子女有暴力倾向;第三,行使探望权的一方有酗酒、卖淫嫖娼、吸毒、赌博等恶习的;第四,行使探望权的一方在探望过程中有过怂恿或教唆子女违法犯罪行为的;第五,行使探视权的一方在探视过程中故意挑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