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走他人的遗忘物拒不归还的可以定侵占罪。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构成侵占罪的,一般判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一、汇错款不还构成侵占罪吗
汇错款不不会构成侵占罪,因为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的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
根据规定,侵占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该罪主体的主观必须是故意,该罪所侵犯的客体是他人财物的所有权,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将他人的交由自己代为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
二、强占房屋属于侵占罪吗?
如果行为人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则强占房屋会构成侵占罪。构成侵占罪的,一般判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侵占罪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且拒不交还给他人。
三、侵占遗失物的相关规定
(一)侵占遗失物罪立案标准是什么?
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本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出于故意,即明知属于他人交与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而仍非法占为己有。本罪的犯罪对象为他人的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和埋藏物。
(二)侵占遗失物罪的构成特征是什么?
1、侵害的客体是他人财物的所有权。本罪的犯罪对象为他人的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和埋藏物。
2、客观方面表现为将他人的交由自己代为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
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4、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三)侵占遗失物罪如何量刑?
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
侵占罪中他人遗忘物是指哪些
479人看过
-
侵占罪是遗忘物还是遗失物
181人看过
-
遗忘物盗窃还是侵占,什么是侵占罪
348人看过
-
是否拿走别人的遗忘物属于犯罪?
355人看过
-
雇工将财物拿走是侵占罪吗
138人看过
-
遗忘物盗窃区别于遗忘物侵占的是什么
211人看过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辨认能力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和后果的认识能力。控制能力是指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 对于一般公民来说,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生理和智力发育正常,就具有了相应的辨认和控... 更多>
-
拒不退还他人遗忘物、他人遗忘物、埋藏物或者遗忘物可以构成侵占吗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3-18刑法第二百七十条明文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他人保管的财物、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占为己有,拒不退还的是侵占罪。可见除了要占有他人财物之外,还必须具备"拒不退还"的行为才构成侵占罪。然而,在司法实践中,什么是"拒不退还"有着很大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财物所有人发觉财物被侵占后,要求占有人退还而不退还的就是拒不退还。 第二种观点认为,拒不退还是指财物所有人向法院起诉前多次向占有人索要而不退还的行
-
侵占罪中遗忘物与遗忘物如何认定, 侵占罪中遗忘物和遗忘物如何区分广西在线咨询 2022-03-08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 所谓他人的遗忘物,是指出于自己的本意,本应带走却因遗忘没有带走的财物,如买东西将物品忘在柜台上,到他人家里玩将东西遗忘在人家家里,乘坐出租车把财物遗忘在车里等。应当提出,遗忘物不等于遗失物。后者是失主丢失的财物,失去对财物的控制时间相对较长,一般也不知道丢失的时间和地点,拾捡者一般不知
-
侵占他人遗忘物需要怎么判刑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3-08-31侵占他人遗忘物的判刑规则: 1、行为人侵占他人遗忘物且,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构成侵占罪,一般应判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2、侵占财物的数额巨大或存在其他严重情节的,则应判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是否拿走别人的遗忘物属于犯罪?湖北在线咨询 2023-10-19将他人的遗忘物拿走有可能会构成侵占罪,但行为人应达到侵占罪的立案标准才会构成犯罪。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
-
关于侵占罪中的遗忘物广西在线咨询 2022-11-20侵占罪的遗忘物认定主要是被遗忘物仍在遗忘者所能控制、支配的范围内。物主先是自愿将财物放在一个地方,后因主观上的疏忽大意,一时忘却了该物,但在较短的时间内又记起了该物并有可能立即返回原处寻找。因而,物主与物之间的特有关系只是一定程度的松弛或减弱,但并未因此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