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是否构成肇事逃逸?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7-03 11:13:54 327 人看过

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的要件有:

(1)肇事人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即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

(2)主观上是为了逃避事故责任,逃避法律的追究;

(3)客观上实施了逃离事故现场,不向公安机关报案的行为。

司机是否构成肇事逃逸

针对本案事实,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有意见认为:被告人张某的行为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应为一般的交通肇事罪。主要理由是:张某交通肇事后,没有逃离现场,而是保护现场,等待交警处理,并将受害人送往医院抢救。这说明张某没有逃逸的故意,从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出发,不宜认定为逃逸。

1、从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构成来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三条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可见,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构成交通肇事罪后,行为人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第一,该行为必须构成基本罪即交通肇事罪,符合《解释》第二条第一款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具备交通肇事罪四个方面的构成要件,这是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前提和基础。如仅仅是一般的交通事故,达不到犯罪的程度,不符合犯罪的构成特征,也就构不成交通肇事后逃逸。本案中,张某交通肇事造成一人死亡、三人受伤的后果,显然已构成了交通肇事罪。

第二,“逃逸”的主观目的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是一种明知要被追究责任而逃跑的故意的心态。虽然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但在“逃逸”时,其罪过形态则只能是故意,明知要被追究责任而逃跑。

第三,行为人具体实施了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只要行为人逃离事故现场,至于具体是回家或逃往外地,均不影响其行为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只要行为人明知要被追究责任而逃避追究离开了事故现场的行为均为“逃逸”。结合本案,被告人张某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他虽然履行了个别救助义务,保护了现场,似乎与一般的交通肇事后立即逃逸不同,但从整个案情和张某的主观目的来看,其离开现场,长时间杳无音讯,其主观上仍有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客观上也实施了交通肇事后逃逸,应当适用《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中段“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量刑情节,应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2、从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的角度来看。“逃逸”不能传统地理解为离开事故现场,逃避法律追究,应作深入理解。

本案被告人交通肇事后虽未离开现场,但被告人明知自己的行为给被害人的造成伤害应负法律责任,为逃避法律追究在协助交警勘察事故现场后弃车逃离现场,且外逃多年,无视受害人的损失,这显然是“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现场”,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第一,从刑事立法的本意和目的来说,刑法的任务是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而刑法的目的是预防犯罪。对犯罪性质恶劣、情节严重、危害极大的犯罪分子,就应该严惩。本案被告人张某交通肇事后,无视被害人的损失和法律的存在,在公安机关下达拘留手续仍外逃多年,给受害人的家庭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理应受到惩罚。

第二,综合整个案情,张某明知自己造成“一人死亡、三人受伤的重大交通事故”而长期在外,逃避法律追究,企图逃脱法律的制裁。可见,张某完全是为了“逃避法律的追究”而离开,确实是故意逃逸。

第三,认定张某的行为构成“逃逸”,更能有效地遏制交通肇事后逃逸的现象发生,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是一种警示。

同时,也能唤起交通事故行为人的良知,维护社会的和谐问题,真正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8月05日 08:16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预防犯罪相关文章
  • 肇事逃逸后怎么判断是否喝酒
    一、肇事逃逸后怎么判断是否喝酒最好的办法是迅速及时地将其抓获归案,进行酒精含量检测;其他的办法,时过境迁,难以形成是否酒驾或醉驾的客观证据,警方即便根据其肇事前的行迹进行倒查,也只能证明其喝过酒,至于是否达到了酒驾、或醉驾的程度,仍然缺乏客观性的证据。二、法律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GB19522—2004)中规定1、酒驾:驾驶人员每100毫升血液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20毫克;2、醉驾:驾驶人员每100毫升血液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80毫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标准是有离开现场的客观行为和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目的。实践中,可以将如下
    2023-06-04
    56人看过
  • 肇事逃逸后怎么判断是否喝酒
    最好的办法是迅速及时地将其抓获归案,进行酒精含量检测;其他的办法,时过境迁,难以形成是否酒驾或醉驾的客观证据,警方即便根据其肇事前的行迹进行倒查,也只能证明其喝过酒,至于是否达到了酒驾、或醉驾的程度,仍然缺乏客观性的证据。一、法律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GB19522—2004)中规定1、酒驾:驾驶人员每100毫升血液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20毫克;2、醉驾:驾驶人员每100毫升血液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80毫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标准是有离开现场的客观行为和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目的。实践中,可以将如下情形界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1
    2023-06-25
    65人看过
  • 肇事逃逸是怎么判断的
    交通事故当事人在事故发生后,为了逃避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离开事故现场,没有积极履行抢救伤者和财产、向交通管理机关或者公安机关报告事故情况、在现场等候处理等交通法规所规定的义务,以此作为判断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标准。一、车祸的处理流程是什么车祸的处理流程是:1、事故责任划分,交通事故发生后,首先要做的是保护事故现场,并要求伤者送往医院抢救。建议此时报警,交警介入。交警介入后,会对事故现场进行调查,对事故双方进行调查,对车辆进行技术检查,然后根据整个事故情况和原因划分事故责任;2、保留肇事者的相关身份信息,以备起诉;3、保留医疗费用押金单或者伤者在住院期间向医院缴费时,医院收到相关费用后会出具押金单,出院时凭押金单结算,同时出院。法律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自调解开始之日起十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书或者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终结书。二、哪些行为可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可以认定为交通肇
    2023-04-02
    285人看过
  • 肇事者是否构成肇事逃逸
    本文认为,陆某的行为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原因是其在案发之后未报案,且在公安机关对其讯问作了虚假的供述,后公安机关经过多次调查走访并加大审讯力度,在强大的攻势面前,陆某最终承认自己是肇事者,其客观行为表明其主观上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意思。(一)关于现场的理解应当进行适当的扩大解释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明知发生了交通事故后,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该定性明确要求要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必须同时具备主客观要件,即主观上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客观上实施了逃离现场的行为,也就是说在这样一个主观目的的指引下实施了该行为。对于此处的现场如何理解,刑法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并无明确的规定,交通肇事的地点作为现场肯定是无异议,但是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江苏省公安厅于2011年3月15日联合下发的苏高法[2011]135号《关于办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关于交通肇事后逃
    2023-02-04
    302人看过
  • 肇事驶离现场又返回是否构成逃逸,肇事逃逸怎么判刑
    一、肇事驶离现场又返回是否构成逃逸肇事离开现场又返回现场仍然算逃逸,不过属于自首行为。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首先,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条件是“为逃避法律追究”,其次,交通肇事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不应仅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对于肇事后未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时候逃跑的,也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一百一十二条本规定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一)“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驾驶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以及潜逃藏匿的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二条
    2023-06-22
    224人看过
  • 交通肇事逃逸怎么判断
    交通肇事逃逸
    交警部门对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认定为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驾驶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以及潜逃藏匿的行为。交通造事逃逸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一、停车场剐蹭到别人的车然后开走了算逃逸么发生交通事故,存在逃逸的行为,是不需要看在什么地方发生的,比如在停车场、小区、公路等等这些地方,都会被认定为逃逸行为。如果发生剐蹭到别人车辆后,知道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事故的发生,但还是在知情的情况下离开事故的现场。这种情况属于主观上为了逃避事故责任,逃避法律的追究;客观上实施了逃离事故现场,不向公安机关报案的行为。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二、交通事故全责24小时自首会自首吗交通事故后24小时内自首的也算逃逸。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
    2023-06-25
    139人看过
换一批
#犯罪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预防犯罪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减少或杜绝犯罪行为的发生。这包括社会预防和心理预防两个方面,前者从宏观角度出发,后者从微观角度出发。具体方法包括但不限于锁好门窗、保管好贵重物品、不携带大量现金和贵重物品外出、遵守交通规则等。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减... 更多>

    #预防犯罪
    相关咨询
    • 如何判断是否构成交通肇事逃逸
      重庆在线咨询 2022-05-01
      要想判断行为性质是不是交通肇事逃逸,需要知道交通肇事逃逸的构成要件: 首先,主观因素: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如果行为人没有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生而离开现场,则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只能认定其构成一般交通肇事罪。需要强调的是,笔者所说的“明知”,是指行为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如果行为人“应当知道”自己的行为造成交通事故而装作不知道
    • 如何判断肇事逃逸是否构成犯罪
      宁夏在线咨询 2023-06-28
      认定肇事逃逸是否构成犯罪应根据事故造成的后果和承担的责任是否符合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情形来加以判断。 如果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构成犯罪,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 怎么判断是否肇事逃逸
      新疆在线咨询 2022-05-20
      判断一行为是否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 (一)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主观方面:主观方面即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追究。这种动机是积极的心理活动。虽然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但仅就逃逸行为而言,具有直接的行为故意。因此只有行为人对肇事行为明知,同时又有逃逸的直接犯意,才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 (二)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客观方面: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
    • 肇事逃逸怎么判断是否是故意逃逸
      新疆在线咨询 2021-05-25
      发生事故,未报警离开现场,或将被害人私自带离事发现场未救助也没送医,送到医院,离开未报警,等行为均属肇事逃逸,认定逃逸或无意,就要查明发生事故时,该驾驶员是否明知发生了事故,如果知道,或应当知道,可认定逃逸,如果不知道,或未发现,突发的意外导致的,均不属于逃逸。《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肇
    • 肇事逃逸是否构成故意逃逸
      天津在线咨询 2023-05-07
      发生事故,未报警离开现场,或将被害人私自带离事发现场未救助也没送医,送到医院,离开未报警,等行为均属肇事逃逸,认定逃逸或无意,就要查明发生事故时,该驾驶员是否明知发生了事故,如果知道,或应当知道,可认定逃逸,如果不知道,或未发现,突发的意外导致的,均不属于逃逸。《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