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炒作韩国要将端午节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引起了一场风波。就像私有财产受到侵犯一样,有些地区打起了端午节保卫战,万人签名运动,舆论沸沸扬扬,着实热闹了一番。
但冷静下来思考一下,媒体的炒作与渲染绝不是空穴来风。目前全国掀起的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热潮,确实激起了国人的文化自觉意识和对非物质文化前景的忧虑,也让人们更加关注政府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
失去的20年
早在1986年6月26日,全国政协文化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在人民大会堂联合召开了保护民间文化座谈会,这是当时为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专家会议建议精神召开的。联合国专家会议曾建议世界各国政府通过议会立法的方式保护民间文化。时至今日,当时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关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及建立我国各民族民间文艺、民俗馆的提案》也只是一纸空文,并未得到落实,而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20年。非物质文化是一种时空文化,在民俗学研究中将20年作为一代,也就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我们失去了一代人的保护时间。
经过20多年专家们不懈地呼吁,现在全国范围内保护非物质文化的运动正在轰轰烈烈地展开,人们用迫在眉睫形容抢救与保护的紧迫性,表现出从民间到政府文化意识的觉醒。
民俗文化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它作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永远处于鲜活状态之中。许多古老的民俗,也不是凝固不变的。民俗的功能体现为它对生活的适应,当一种民俗文化不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的需求时,自然要被淘汰或者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补充和修正。端午节习俗也是如此。
正在衰退
端午节是中国的四大节日之一,仅次于春节和元宵节。五月正当夏季来临,蚊虫滋生,疾病开始流行。在古代缺乏医疗设施的情况下,很忌讳这个时令。为了预防疾病,人们通常采用巫术手段加以禳解。巫术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想借用巫术的力量战胜疾病和瘟疫;另一方面采用巫医的手段对疾病加以预防和治疗。在端午节习俗中,许多的事象是和这两种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如端午吃粽子,悬挂菖蒲、艾草,喝雄黄酒,制蛤蟆墨,拴五彩缕、戴香荷包、五毒兜肚,龙舟竞渡等。作为无形文化遗产,端午节是当之无愧的。
但是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目前却正在衰退之中。如果我们将端午节的起源定位为巫术仪式,我们就会看到,这种巫术的观念早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就已经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端午节巫术的行为被一种划龙舟的竞技习俗所取代,被历史人物和文人的事迹所染指,在许多地区变成一种纪念活动,如纪念屈原、伍子胥、介之推、曹娥等。吃粽子、戴香包等等习俗也只是剩下了一个外壳。
到二十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社会制度,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意识形态的变化直接冲击传统,端午节习俗越来越衰落,目前除个别地区和民族外,大部分地区人们的节日意识在逐渐淡化,端午节俗的一些传统的项目已经或正在消失。虽然吃粽子的习俗还在保留着,但悬挂菖蒲、艾草、饮雄黄酒、带五色缕等习俗近乎绝迹;粽子也已不再是节令食品,在大城市随时都可以买到。
另一方面,端午节自古以来一直是民间节日,平民化、生活化是它的显著特征。也就是说,中国的端午习俗虽然流传了几千年,但从来没有上升到仪式化、礼仪化、典礼化的程度,没有制度上的保证。民俗的这种随意性,决定端午节的仪式传承具有不稳定性,这也影响到它的传承。
保护迫在眉睫
端午节的历史和文化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这一习俗在中国流传几千年,毕竟有它存在的理由,毕竟有民众的心理、思想在支持这一活动的传承和发展。巫术避疫驱邪——生活愿望(情趣)体现——文化娱乐(竞技)开展,是端午节俗演变的轨迹。
今天我们在观察中国端午节习俗时,在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中,仍可以发现它的原始形态,如浙江武义地区推龙船,送瘟病习俗,就是龙舟竞渡的原始仪式。如果能对中国的端午节做全面细致的考察,相信所获得的资料是十分可观的,我们应该将端午节这一民间尚在传承的节日文化,给以关照和系统研究,较好地加以保护。
中国端午节习俗历史悠久,它的传承涉及到亚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形成一个端午习俗文化圈。中、日、韩、越南等国端午习俗的相同与相似,是历史上民俗文化的交流和影响造成的。
今天的研究,不只是要探讨它的源流,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它的传承对各国、各民族民众的生活所发生的重大的影响。韩国江陵的端午祭,不仅是韩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韩国将来自中国的端午节习俗本土化了,变为韩国民族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受到重视和保护,这种经验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中国各地仍在传承着端午龙舟竞渡的习俗,无论它怎样变异,巫术的性质还是渗透其中,这是原始古老文化的遗留,如果将中国端午节的各种民俗事象加以系统的考察、记录、整理、保护和研究,一定会描绘出一幅中国端午节习俗传承、发展的蓝图。如果加以妥善地保护,将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无形文化遗产既代表着过去,也代表着未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也是民族凝聚力的象征。文化的本土化、多样化使我们的生活有了多种选择,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立法保障
173人看过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将有章可循
400人看过
-
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的区别
420人看过
-
中国端午申遗成功更是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
349人看过
-
文化部召开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
358人看过
-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170人看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更多>
-
如何写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书新疆在线咨询 2022-05-30《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条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十九条省、自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怎么申请海南在线咨询 2023-06-041、满足申请非遗传承人的要求,文化要求具有传承价值,且个人能完整地掌握非遗项目的传统知识或特殊技能,项目需满足至少100年传承历史,项目具有较大影响等条件。 2、按办理流程进行申请,需要提供申遗项目的视频、照片、资料及文献,提供完整系统的传承计划和目标,提供有效的担保单位,寻求一位行业专家推荐。 3、提交的审核需要经过非遗中心审批和认定,从国家级到市县级各级评判标准不同,最终得到的政府补贴每年的份
-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哪些江苏在线咨询 2022-02-15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我国是一个统
-
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是怎样的浙江在线咨询 2022-06-13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知识产权体系不是简单地解释适用现行知识产权制度,而应该创新知识产权理论体系,摆脱现行知识产权制度的范式依赖,将保护范围从智力成果本身发展到智力成果的源泉,构建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的新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1]希望您能采纳。
-
沙井蚝是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南在线咨询 2022-03-12沙井蚝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ltral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