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能否借别人的名义购房
政策房不是人人都能买的,加上限购政策出台,一些购房者没有了买房的资格,因为住房刚需、想买政策房或者追求炒房的利益,很多人想到了借名购房。借名购房就是以父母、子女或者其他人的名义购房,而购房款项却由购房者自己支付。
房地产作为不动产,以物权登记为准。我国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禁止借名买房,但是政策房本身就不是为所有人准备的,限购也是为了达到调控目的,借名买房很明显是为了规避以上两个国家政策,因此即使没有禁止也是法律所不不支持、不鼓励的。
除此之外,借名买房在实践中存在非常大的风险,法律更不保护这种行为。
二、借别人的名义购房会有哪些风险
(一)借名购房政策房。
实践中借名购买经济适用房等政策性房屋的,首先可能遭遇举报等风险。即便买了,因名义产权人反悔,导致出资人无法取得房屋产权的情况也非常多。而且名义产权人与出资人之间往往具有亲朋、同事等某种亲密关系,很不重视书面证据的收集和保存,因此出现纠纷时出资人无法证明购房款系由自己支付,导致面临钱房两空的局面时有发生。
(二)借名购买普通房屋。
1、名义产权人反悔的风险。同样,如果出资人不能证明双方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和支付购房款的事实,要想取得房屋产权或收回购房款都很困难。
2、在名义产权人领取房产证之后,至将房屋产权过户给出资人之前,如果名义产权人对他人负有到期不能清偿的债务,或存在离婚纠纷,则房产很有可能被查封或拍卖,或者名义产权人发生意外,可能导致继承纠纷的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出资人很难得到房屋,而可能只有要求返还房价款、违约金,不能要求继续履行合同、取得房产。
3、即使名义产权人不存在任何违约及有违诚信的行为,那么将名义产权人名下的房屋转移登记到真正的产权人名下也要负担相应的税费。
-
借名买房有哪些风险,如何避免借名买房的风险
118人看过
-
借名购房中实际出资人面临的风险有哪些
294人看过
-
购买房屋时使用他人名义有哪些法律风险
80人看过
-
用你的名字购房风险有哪些
432人看过
-
哪些风险借名买房
327人看过
-
名义借款人的风险承担
444人看过
继续履行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条件和期限履行合同义务。 继续履行可以确保合同的顺利履行和双方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在出现违约行为时,双方应当及时协商解决,并根据合同约定要求违约方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包括支付违... 更多>
-
借名买房的风险有哪些借名买房风险有哪些北京在线咨询 2022-10-31一、借名买房的风险有哪些1、如果登记购房人反悔,出资人不能证明双方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和支付购房款的事实,要想取得房屋产权或收回购房款都很困难;2、如果登记购房人有对外债务,债权人可以要求法院查封并拍卖该房产;3、如果名义产权人意外死亡,该房屋可能会因为继承关系而被其他人继承;4、如果银行最后查实实际购房人与借款人不是同一个人,银行也可以依据贷款合同的有关规定,要求提前解除贷款合同。在这些情况下,出
-
什么是借名购房?借名买房有哪些风险?重庆在线咨询 2022-10-29一、什么是借名买房自限购政策施行之后,部分有购房需求的人失去了购房资格,即使能签买卖合同,也无法在房地产中心进行交易过户。在此情况下,个别购房者采用了“借名买房”的方式,即以父母、子女或者其他人的名义购房,而购房款项却由购房者自己支付。二、借名买房有哪些风险在借名买房的背后,实际出资人会与登记购房人签订相应的房屋买卖合同,以保证自己能够取得所购买的房屋,该合同的有效性对实际出资人是否能够取得房屋或
-
借用他人名义买房,有什么法律后果,借用他人名义买房的风险有哪些广东在线咨询 2022-03-06房地产作为不动产,以物权登记为准。在借名买房的情况下,房地产交易中心登记的对外公示的房产所有权人是实际出资人的父母或子女,即“名义产权人”,而实际出资人则是“实际产权人”,而这是存在法律风险的。那么,借用他人名义买房存在什么风险呢?马上为你做详细解答。一、借用他人名义买房存在什么风险1、名义产权人反悔名义产权人反悔的话,如果出资人不能证明双方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和支付购房款的事实,要想取得房屋产权或
-
借名会有哪些法律风险,借名买房时怎么预防风险?江苏在线咨询 2022-10-28一、借名买房会有哪些法律风险首先,如果登记购房人反悔,出资人不能证明双方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和支付购房款的事实,要想取得房屋产权或收回购房款都很困难;其次,如果登记购房人有对外债务,债权人可以要求法院查封并拍卖该房产;再次,如果名义产权人意外死亡,该房屋可能会因为继承关系而被其他人继承;最后,如果银行最后查实实际购房人与借款人不是同一个人,银行也可以依据贷款合同的有关规定,要求提前解除贷款合同。在这
-
如果借用他人名义会不会有风险?广西在线咨询 2022-10-25借名买房合同存在无效的风险。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审批工作的若干意见》(法发[2017]22号)30条:统一借名买房等规避国家房产限购政策的合同效力的裁判标准,引导房产交易回归居住属性。事实上,法院内部意见基本形成一种意见:对于借名买房规避国家限购政策的合同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