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单位: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发布日期:1999-7-2
执行日期:1999-7-2
全省各级人民法院:
根据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4月6日通过的法释[1998]9号《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的规定,结合我省经济发展状况和办理挪用公款犯罪案件的实际,现将我省挪用公款罪数额认定的标准规定如下,望遵照执行。
一、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巨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以挪用公款人民币一万五千元为“数额较大”的起点,以挪用公款人民币十五万元为“数额巨大”的起点。
二、挪用公款“情节严重”是指挪用公款数额巨大,或者数额虽未达到巨大,但挪用公款手段恶劣;多次挪用公款;因挪用公款严重影响生产、经营,造成严重损失等情形。
三、“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以挪用公款人民币七千元为追究刑事责任的数额起点。挪用公款人民币七万元以上的,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情节严重”的情形之一。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情节严重的其他情形,按照第二条的规定执行。
四、挪用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数额标准,参照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数额标准。
以上规定执行中有何问题,望报告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
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关于敲诈勒索罪数额认定标准问题的规定内容是什么
354人看过
-
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司法鉴定工作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
150人看过
-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部分罪名的定罪数额标准
52人看过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贪污挪用公款所生利息应否计入贪污挪用公款犯罪数额问题的批复-法律法规
470人看过
-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盗窃罪数额认定标准问
303人看过
-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合同诈骗犯罪的数额认定
154人看过
罪数是指一人所犯之罪的数量。确定罪数的标准是犯罪构成的个数,即行为人的犯罪事实具备一个犯罪构成的为一罪,具备数个犯罪构成的为数罪。凡是行为人以两个以上的故意或过失,实施两个以上行为,具备两个以上犯罪构成的,就是数罪。 ... 更多>
-
海南省高院关于侵财罪数额认定的标准陕西在线咨询 2022-03-20据《人民法院报》日前,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和省人民检察院、省公安厅联合印发《关于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敲诈勒索罪数额认定标准问题的规定》,提高了这四项侵财型犯罪的数额认定标准。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则分别以5000元、5万元和50万元为起点。
-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盗窃罪量刑标准数额认定的司法解释是怎样的?湖北在线咨询 2022-05-06《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厅关于印发《关于盗窃罪数额认定标准的规定
-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关于盗窃罪数额认定标准规定湖北在线咨询 2022-03-14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关于盗窃罪数额认定标准的规定根据2013年4月2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3〕8号)第一条第一、二款的规定,为数额巨大,对我市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二、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六万元以上的,经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2013年第10次会议和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四届检察委员会第3次会议讨论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敲诈勒索罪数额认定问题的规定,以下是怎样规定的云南在线咨询 2022-05-0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敲诈勒索罪数额认定标准问题的规定 (2000年4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13次会议通过〉 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的规定,现对敲诈勒索罪数额认定标准规定如下: 一、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以一千元至三千元为起点; 二、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巨大”,以一万元至三万元为起点。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在上述数额幅度内,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有关问题的解释是怎么规定的辽宁在线咨询 2022-02-0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认定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有关问题的解释》已于2001年9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1193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1年10月26日起施行。为依法惩处挪用公款犯罪活动,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现就如何认定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有关问题解释如下:第一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个人名义将公款借给其他自然人或者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独资企业、私营合伙企业等使用的,属于挪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