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近入学是义务教育涉及教育公平的重大决策,当下在实施过程中遭遇'执行难'的困境。究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以下四点:一是不同立场的利己主义者对'就近入学'的'误读',使这一政策被'异化';二是义务教育上下对接层面不对等,习惯性地影响到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观念固化;三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差异化明显;四是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中小学撤并,增加了'就近入学'政策实施的难度。要化解义务教育'执行难'的困境需要多方面的持续的共同努力。
应对探望权执行难可采取的对策
1、在执行时,要把思想教育和法制宣传工作贯穿始终,切实做好疏导教育工作。法院在执行这类案件时,要始终贯彻疏导教育方针。民事执行的标的只能是物与行为,不能为人身。对未成年人的人身强制执行,既不合法,也不利于双方当事人矛盾的解决,更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法院在执行这类案件时,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与法制宣传工作,使当事人认识到父母子女关系是自然的血缘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解除,另一方有探望子女的权利,阻扰、拒绝对方探望既不合情,也不合法,同时也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争取直接与子女共同生活一方主动履行协助义务,使案件得以圆满解决。
2、对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不允许有探望权的一方探望子女的,可视情况,分别作出不同处理:(1)对阻挠刁难及拒绝对方正常行使探望权的,可以通过批评教育促其改正;(2)对经常性无故妨碍对方正常行使探望权的,可以对其采取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情节严重的,在有利于子女成长和对方要求的情况下,可以变更子女抚养关系;(3)对以藏匿子女为目的,以及拒不执行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决或暴力妨害执行公务,情节严重的,坚决追究刑事责任。但应注意的是对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采取强制措施时,应对未成年子女予以妥善安置。
3、有关单位与个人协助执行。如果当事人双方矛盾激烈,难以相互配合,可以考虑由有关单位与个人协助执行。根据司法实践,协助执行的单位与个人一般包括:(1)、照看子女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及其他相关人;(2)未成年子女就读的幼儿园、小学及中学;(3)、抚养子女一方所在单位;(4)、妇联、居委会及青少年权益保护部门。由这些部门或个人协助执行,让他们经常性地做好被探望子女的父或母的疏导教育工作,有利于案件的执行,也避免给未成年子女幼小的心灵带来更大的创伤。
4、审判与执行相互兼顾。探望权执行难有的直接来源于审判。有的法官在审理探望权纠纷时,方法简单,思想工作不到位,对一方行使探望权的方式、时间没有让当事人充分协商,也没有提出适当的探望方案而是简单地下判,以至于其中的一方产生对抗情绪;有的判决则是含糊其词。如:只判决一方每月可以探望一次子女,而对探望的具体日期、地点和方式却没有写明,给拒不执行的一方提供了理论依据,给执行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有的判决不考虑孩子的意志,不顾孩子的身心健康而简单地下判,致使未成年子女拒绝配合探望。因此,法官在审理这类案件时,应先让当事人对探望问题充分协商,力争达成协议,确需判决的,也要尽量明确、具体,要充分考虑到以后判决的执行,努力不使对探望权的判决成为自判。
5、如果是子女拒绝探望,应弄清子女拒绝探望的原因。司法实践中,不与子女共同生活一方探望子女时,子女不愿与对方接触,甚至明确拒绝父母一方看望的情形时有发生。有的甚至是法院强制执行探望时,孩子钻在父母一方怀中不露面,致使出现探望者近在咫尺却看不到孩子的尴尬。应该说,探望权不仅是父母的权利,也是子女的权利。法院应根据子女的年龄与鉴别能力,正确判断子女拒绝探望的原因,看子女能否独立作出拒绝父母一方探望的意思表示,究竟是子女不愿意接受探望,还是受另一方的错误教育乃至挑唆而不愿接受探望。如子女年龄较大,有判断能力,不愿接受探望,就不能强制执行;如果后者,可根据情节是否严重,对直接抚养子女一方采取批评教育甚至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责令其改正错误行为,说服子女同意接受探望。
五、应对探望权执行难的建议
1、参照美国、俄罗斯联邦等国法律,在直接抚养人故意不执行法院判决时,可根据不与子女生活的父母一方的请求,做出将孩子移送的判决。同时,对集中强制后仍不积极履行协助义务的,权利人可以提请人民法院变更监护人,探望权受阻可以成为变更抚养关系的法定诉讼理由。
2、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探望权是不直接抚养子女一方的人身权利,如果抚养人故意设置探视障碍,使得探望权人见不到子女,遭受精神痛苦,探望权人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判令精神损害赔偿既可以补偿探望权人不能行使探望权所受到的伤害,也可约束抚养人履行协助义务。但此赔偿必须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规定的条件,实践中应严格掌握。
3、修改民事诉讼法,将探望权纠纷和亲子关系确认等案件列为非讼事件,适用特别程序,允许调解结案,法院一审裁决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不允许提起上诉,这样可以及时解决纠纷,有利于保护非监护一方的探望权和子女的健康成长。
4、正确适用拒不执行法院生效判决文书罪。虽然刑法和民事诉讼法规定了被执行人拒不履行法院生效裁判应负刑事责任,但司法实践中极少适用这项规定,没有运用最具强制力的法律手段保证法院判决的执行,使一些软对抗的被执行人逍遥法外,使得这项法律规定形同虚设。对拒不执行生效裁判与阻碍执行者,要坚决制裁。立法上要尽快明确追究拒不履行法院裁判罪的程序。据报载,美国一妇女因不让其享有探视权的前夫探望女儿,被法官判处监禁数年。如果我们的法律能作出如此严肃的规定,如果我们的法院能如此认真地执行法律,探望权的执行也就不会再难了。
参考文献:
[1]夏吟兰,《美国现代婚姻家庭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3月。
[2]王亚新,《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3]丁慧、刘艺,《离婚纠纷及其后果的处置》,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4]杨秀伟,浅析子女探望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军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予以保障。
-
探讨三胎政策背景:配套措施及其对家庭的影响
115人看过
-
重婚的社会影响及其对家庭的破坏
76人看过
-
生育政策调整的影响:探讨现行生育政策对生活和社会的影响,以及政策调整对家庭、社会和国家发展的潜在影响。
472人看过
-
国家双减政策的意义及其影响
55人看过
-
家庭背景涉及传销对子女的影响
178人看过
-
拆迁政策:对挂户家庭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225人看过
探视权是指夫妻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一方对子女享有按约定,或者依据人民法院的判决,遵循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看望由另一方直接抚养的子女,或将子女短暂接回共同生活的权利。探望的方式一般可以分为探望性探视和和逗留式探视。... 更多>
-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补助政策辽宁在线咨询 2022-02-02如果您家庭经济困难,到了高校报到,身上没有带足学费,也不用太着急。您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办理入学手续。 我省规定,为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各普通高校在新生入学报到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暂缓收取学杂费,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 新生入校后,可通过各种助学来获取资助。比如,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平均每生每年3000元的国家助学金;建档立卡家庭大学新生可申请5000元的泛海助学行动项目资金;所有全
-
以就近入学的政策什么时候通知家长报名广东在线咨询 2022-10-30学校名单什么时候通知家长: 1、各地政策不一样,当事人可登录具体地区及学校的网上报名入口,根据对方的提示办理; 2、网站上会有详细的操作步骤及学校约见家长面谈时间,录取时间等; 3、一般来说,最终录取名单在8月中旬前,会确定(上海为2015年8月15日前,确定新生录取名单)。一,学区: 1、一个学区通常包括一到若干所公立学校,小的学区可能只设有一所小学,大的学区可能设有几所小学或中学,设有多所学校
-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对策陕西在线咨询 2022-02-13目前,家庭教育中最大的盲点是家庭失落了原有的内涵,比如亲情、温暖、孩子们最后的避风港等等,而成为了学校教育的延伸,家长变成了老师的助理,家庭教育成了应试教育这架狂奔马车上的一匹拉偏套的马,从而使家庭教育失去了应有的目标和方向。在现实中,学校、老师与家长在管教孩子上,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合谋、同盟的关系,这种同盟或曰合谋的形成,带来了两种令人不安的后果:一是学校教育向家庭的延伸,家庭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
-
双减政策对民办学校的影响新疆在线咨询 2021-12-15首先,双减政策的出台会限制校外补习机构,还会严管在职老师有偿补课,此前这两者也是一些公办学校教育的补充,因为公办的中小学是以义务教育为基础,所以他们更注重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所培养出来的部分学生很难取得高分,所以他们只能通过课外补课来进行提升成绩,但是双减政策出台后意味着补充没有了,将会使一些公办学校的学生无法取得好成绩。其次,普高率会受到影响,公办学校在招生方面不仅要招收好学生还需要招收一些成绩较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处时代背景及其影响上海在线咨询 2022-10-0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80年代初期在中国大陆在农村推行的一项重要的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转折,也是现行中国大陆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陆推行“改革”,而改革最早始于农村改革,农村改革的标志为“包产到户(分田到户)”即后来被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大包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放了我国农村的生产力,开创了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充分体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