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调解过程中影响当事人认识的方法是什么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12-16 02:57:28 60 人看过

攸县法院向来有着重视调解的优良传统,历年来民事诉讼案件调解率稳中有升。攸县法院共受理各类民事诉讼案件1658件,其中调解(含撤诉)结案1277件,调解撤诉率高达77%,较好地运用了调解这一手段服务于审判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民事诉讼调解是一门语言艺术,更是一门化解人际关系纠纷的心理学艺术。要让讼争的当事人心平气和的化解矛盾,法官不仅要具备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心理素质,精深的法学功底和睿智的洞察能力,还要懂得因时因势运用各种恰当的调解方法和技巧。现笔者结合审判实践对调解工作中通常运用的各种方法与技巧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整理。

一、民事诉讼调解过程中影响当事人认识的方法

当事人的某些错误认识以及当事人之间的认识分歧,是产生纠纷心理的原因之一。因此,化解矛盾和纠纷,首先应从影响当事人的认识开始。其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直接陈述法

直接陈述法就是在调解纠纷时,法官在掌握案件主要事实后,直截了当地说明调解意见的方式,对当事人施加积极的心理影响。直接陈述方法的运用,主要针对双方当事人对纠纷的不同认识,根据有关法律和道德规范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等,法官直接而明确地阐明自己对纠纷起因和双方责任的看法,以及对纠纷的调解意见。在调解一些比较简单、双方是非责任又比较明显的纠纷如民间借贷、买卖合同拖欠货款纠纷时,一般可采用直拉陈述法。

(二)循序渐进法

循序渐进法是指法官先提出一个当事人能够接受的观点,待对方接受以后,由于法律规定或道义产生的义务和责任的缘故,进一步引导对方深入,直到对方接受其原来所排斥的观点,一步一步地使被劝说者改变认识的方法。因为人的心理总是不愿接受与自己已经形成的认识差距较大的观点,如果一开始就提出很高的要求,对方是不易接受的,所以在对方接受了一个与其心理定位差不多的观点之后,在这个已经接受的观点之下就派生出进一步的义务和责任,这或许是法律规定的,也或许是当事人接受前一个观点所派生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基于前一个认同或承诺,会更容易接受后面的观点,最终上到一个当事人双方共同认可的台阶,达成调解协议。如在调解损害赔偿纠纷时,第一步先让双方当事人确认查明的事实,第二步让双方各自确认应承担的过错责任大小,第三步让双方确认造成损害的事实,第四步让双方确认被损害的物的价值或合理的医疗等费用,第五步提出应当赔偿的数额。

(三)群体影响法

人作为个体是依群体而存在的,个体的认识大多会因群体的认识转变而随之转变,特别是在社会、群体中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讨厌和排斥群体“偏离者”的倾向,所以个人在一般情况下都不愿意成为社会、群体的“偏离者”,为避免自己成为“偏离者”,个人就会采取转变自己的态度来适应社会、群体的环境。于是,这种心理就为我们在解决纠纷时提供了一种利用群体认识引导个体认识转变的方法。除群体影响个体态度的形成和转变外,公众舆论的作用对个体态度的形成与转变也有很大的影响。在调解中,要充分运用积极的群体影响和公众舆论的作用,对当事人适时的进行劝说、引导。诸如在离婚案件中涉及第三者的问题,要使错误一方感受到社会所倡导的正确的婚姻家庭关系,转变错误态度;在调解赡养纠纷时,要宣传赡养老人不仅是法律规定的义务,同时也是必须遵守的社会公德等等。要让错误一方感受到其与公众群体相背离,失去支持原有错误的力量,认识到错误从而转变态度。

(四)角色换位法

这种方法在调解中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即俗话所说的“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是通过角色的互换,让自己去感受对方的心理,使之了解、体谅对方,缩短与对方的心理差距,缓解对立情绪,进而使被劝说者改变态度的调解方法。这既可以用于当事人双方,也可以用于调解人员与当事人之间。如果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不顾及对方的感受,在心理上就会形成对立,不利于调解的进行,如果能从对方的角色去观察、考虑问题,就能够增进彼此的沟通,一些对立的矛盾就会得到化解。

(五)权威劝说法

权威是指使普通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或者在某种范围内最有地位的人或事物。运用心理学权威效应原理转变当事人态度的方法,就叫权威劝说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出权威效应的运用,如生产者请具有权威性的科研机构、专家权威人士对自己的产品性能、质量进行鉴定,从而使更多的消费者接受。在调解中可以运用权威效应转变当事人的态度。有明确法律规定的,要引用法律规定。根据案情列举案例,通过对法律规定的释疑,准确定义,以权威性的说服力使当事人转变态度。另外,对一些案件中涉及专业性问题的情况,可以邀请权威人士参与调解,引经据典地劝说当事人转变态度。例如在调解一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中,致害方对受害方住院期间的用药情况及住院时间有所怀疑,认为其有故意扩大损失的行为。法官在沟通无效的情况下及时请来当地较有名的专科医生现场对受害方的病情及治疗情况进行释疑,最终使其转变态度。

二、民事诉讼调解过程中调节当事人情绪的方法

当事人之间的纠纷不能化解,除了认识上的分歧以外,情绪的对立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调解当事人的情绪,消除其对立状态,也是一个重要方法。

(一)和谐氛围法

当事人双方在诉讼之前或者在进入诉讼以后,都或多或少地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对案件事实及对方当事人或调解人员的态度,这种态度会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要使当事人的态度能够转变,就需要调解人员在劝说、引导当事人转变态度之前,向对方表示自己与其在性别、民族、职业、经历、身份、个性、认识等方面具有相同或近似之处,这样可以是对方缩短与调解人员之间的心理差距,引发对方的认同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把调解人员当作可以信任的人,愿意接受劝说、引导。如果调解人员单纯的只强调纠纷双方的对错责任,把自己置身于当事人之上,那么当事人是很难以听得进去任何劝说,因为当事人没有得到其心理上需要的一种信任,自然也就不会转变态度,甚至不会把心里的原始状态呈现出来,所以这种氛围下的调解工作大多是不成功的。在实践中我院采取的设置专门的调解室,室内张贴“以和为贵”等内容的温馨字画并摆放以舒适的桌椅等方法对营造调解时和谐的氛围也起到重要作用。

(二)宣泄疏导法

一个优秀的调解者首先要学会“倾听”。有些民事纠纷中一方当事人受到对方当事人在精神上或其他权益方面的侵犯,内心十分不满,深感痛苦和愤怒。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当事人的消极情绪得不到宣泄和释放,将影响其接受法官调解信息的输入。所以,法官在进行调解时,可首先采用情绪宣泄法,耐心地倾听当事人倾诉自己所受到的委屈,以及内心的压抑和不满,适时给予同情和安慰,在当事人的消极情绪得到宣泄的基础上,再根据通过倾听得到的信息对案情进行细致分析,帮助当事人理清思路,进一步做心理疏导工作。

(三)适当隔离法

又称“背靠背”调解法。有些纠纷由于双方当事人正处在情感、利益冲突中,对立情绪很大,易激动。因此,在调解工作中,首先要设法使对方冲动的情绪冷却,恢复理智。一般采取将双方当事人暂时隔离,避免其在情绪冲动的情况下,出现相互指责、揭短、谩骂等恶性刺激的互反馈,使双方的消极情绪强化,导致矛盾、纠纷的升级和复杂化。通过隔离或要求双方回去后再分别做工作,使他们冲动的情绪降温。法官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不急不躁,待双方恢复理智以后,单方面通过运用法理、道理、情理向当事人讲明权利义务和是非责任,再进一步做调解工作。另外在参与调解的双方当事人的亲戚朋友人数较多时,同处一室进行协商时往往人多嘴杂,一言不和便引起群体纷争,不利于调解的顺利进行。这时也可以适时地将双方人员进行隔离,避免无谓的争吵,分头进行调解工作。

(四)情义融化法

民事诉讼调解工作中的情义融化法,是指法官运用自己或当事人双方的真情实感,对当事人施加积极的心理影响,或是引导当事人之间情感的相互沟通,从而使矛盾、纠纷得到化解。在人的心理结构中,情感与认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当事人之间情绪障碍消除,才能使人恢复理智,才有利于调解信息的输入。如在调解赡养纠纷中,在了解到家庭的一些具体情况后,与子女进行沟通时,侧重于让他们回想父母抚养的艰辛及成长过程中父母无私的奉献和付出,于情于理触动子女的心灵,情景交融,使其回顾过去亲情的可贵和目前反目成仇给彼此带来的情感伤害,使双方以宽容、理解的心彼此珍惜,调解便水到渠成了。

(五)适度震慑法

震慑法是利用当事人的趋利避害心理,“明之以害”,唤醒恐惧,使其心理受到震慑,从而使其履行义务或停止侵害行为。如在调解一起雇员受害赔偿纠纷中,雇员在有买树人到其雇主处买树时为雇主搬运树木上车时受伤。雇主为逃避赔偿责任,称雇员的工资由买树人支付,其雇主实际为买树人,自己不承担任何赔偿责任,同时又拒不提供买树人的联系方法。法官为制止这种恶意行为,当庭警告雇主如不能证实买树人系实际雇主则不能免除其赔偿责任。当事人认识到无法自圆其说,立马转变了调解态度。在运用震慑法时应注意对当事人所提示的对其产生不利后果的现实可能性和有效性。但不能为尽快达成调解而过度将当事人不利的情况夸大,甚至威逼、胁迫,应当根据事实适度告知其有哪些不利状况,督促其积极参与调解。

三、民事诉讼调解的语言技巧

民事诉讼调解的各种方法都离不开语言的运用。“言为心声”,庄重、严谨、热情、幽默的言语能够使当事人产生尊敬和信赖,拉近与当事人的心理距离。使当事人愿意接受其观点和建议,从而达到案件最佳的调解效果。因此语言的运用技巧在调解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法官的语言应体现对当事人的尊重。法官在语言态度上要平等对待当事人,不歧视任何当事人,交谈时平易近人,让当事人感到温暖和亲切。同时做到沉着冷静,不与当事人争高低,避免或减少自己的情绪波动,营造相互接纳的关系,从而博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

2、法官的语言应通俗易懂,观点明确。基层法院大多解决的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发生的各种矛盾,这就要求法官在调解类似的案件时,应当考虑当事人本身的生活环境,并结合其文化水平、宗教信仰,使用通俗语言,将法律术语转化为生活语言,避免使用脱离老百姓生活实际的理论化的、空洞的、华而不实的书面用语。同时,调解法官应尊重当事人的爱好和习惯,适当时可以运用当事人熟知的比喻和民间俗语、谚语,使当事人容易理解和接受法官所讲的道理。另外法官的语言应力求简短、明确,突出重点,使当事人一听就懂,避免产生误解。

3、法官的语言应灵活多变。法官所面对的当事人形形色色,各行各业、各个社会阶层的当事人因文化素养、认知水平、社会经历的不同,对问题往往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根据调解对象和纠纷内容的特点,法官调解语言要适合各类当事人不同的心理特点。例如在调解活动中有时为了打破某些僵持的局面,缓和当事人之间的心理冲突,可以适当使用一些幽默性的用语。对于胡搅蛮缠、拒不履行民事义务的当事人,有时要使用一些较严厉的、具有震慑性的用语,给予一定的心理压力,使其在趋利避害心理的支配下履行民事义务。对某些表示出后悔、自责的当事人可以予以安慰、鼓励,表示期待其能改正错误,与对方当事人主动化解矛盾,往往收到较好的调解效果。

4、法官的语言应结合“副语言”的运用。在语言表达过程中,使用不同的音量、速度、节奏、语调这些“副语言”,不仅能辅助语言交往,有助于传递交往的内容,同时在表达感情方面往往超过语言本身的内容。所以在语言运用的技巧中,“副语言”的运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在运用明确性、含蓄性、幽默性、震慑性和期待、鼓励性语言中,所使用的音量、速度、节奏和语调都有所不同,起到了强化运用这些技巧效果的作用。

5、法官的语言应辅以“非语言技巧”。在法官与当事人的交往中,除了语言技巧的运用外,伴随着语言沟通时的目光、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非语言技巧的运用,在交往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在运用各种语言技巧对当事人进行调解时,伴随着法官的不同目光、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可以起到强化交流信息的内容,表达法官的情感,有助于对当事人施加积极的心理影响。比如在运用期待、鼓励性语言时,法官以语重心长的语调、期待的目光与和蔼的面部表情来表达,当事人就容易受到感化而接受法官的规劝,努力表现出法官所期待的行为;在运用震慑性语言时,法官应辅以严肃的面容,果断的手势更容易达到预期效果。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2月01日 09:45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人民法院认定的民事诉讼当事人
    可以作为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有:相关法律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作为民事诉讼的当事人。法人由其法定代表人进行诉讼。其他组织由其主要负责人进行诉讼。公民通常指具有一个国家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法人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其他组织指合法成立、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财产,但又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民事诉讼当事人是指哪些人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对他人之间争议的诉讼标的有独立的诉讼请求,或者虽无独立的请求,但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因而参加到诉讼中的人。在民事诉讼第一审程序启动后,由于第三人分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虽没有独立请求权但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两种,所以追加的程序上会有所区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四十八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作为
    2023-07-07
    433人看过
  • 民事调解对诉讼时效的影响及法律规定
    民事诉讼调解时间的规定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法律没有规定调解的时间,在司法实践中,在判决前都可以进行调解。除斥期间和诉讼时效的区别有哪些1、立法精神不同。除斥期间制度的目的,是为维持已经存在的法律关系。而诉讼时效制度的目的,却是维护与原法律关系相对立的新的社会关系。2、适用客体不同。除斥期间的客体一般为形成权。但并非对所有的形成权都设定除斥期间。诉讼时效的客体为请求权,但也不是一切请求权均应适用诉讼时效。3、期间性质不同。除斥期间规定权利存续的固定时间属不变期间,除法律有特殊规定者外,不能中止、中断和延长,且期间较短,以早日确定当事人间的关系为目的。诉讼时效为可变期间,可以适用中止、中断和延长的规定,且期间较长。4、期间计算不同。因为诉讼时效适用于请求权,而请求权的范围十
    2023-07-17
    316人看过
  • 近亲属是否影响民事诉讼中代理人的确认
    会《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下列人员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一)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二)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员;(三)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由于《意见》中已界定了“近亲属”的范围,因此,这就意味着在民事诉讼中,能够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有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女婿是否属于民事诉讼中的近亲属女婿不属民事诉讼中的近亲属。亲属包括配偶、血亲和姻亲。《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五条规定:亲属包括配偶、血亲和姻亲。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为近亲属。配偶、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近亲属为家庭成员。从此可看出,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为近亲属。“近亲属”不包括公婆或者儿媳女婿。公婆或者儿媳女婿不属于家
    2023-08-06
    189人看过
  • 司法解释对民事诉讼法的影响
    2012年8月31日,最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通过并生效,由于新法的实施,适用法律以及审判工作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结合法院的审判实际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对于新法实施后的一系列问题,做出了适用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目前最新的新法解释就是2020年1月1日生效的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版本。民事诉讼法二审裁判的效力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第二审法院即终审法院,第二审法院的裁判为终审裁判,其法律效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不得对裁判再行上诉。第二审法院的裁判是对当事人之间实体权利义务的最终确认,一经送达当事人,即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不得就此再行上诉。如果当事人认为第二审法院的裁判有错误,只能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向法院申请再审。(二)不得重新起诉。当事人不得就同一诉讼标的,以同一事实和理由重新起诉。但是,判决不准离婚、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以及判决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除外。(
    2023-07-08
    228人看过
  • 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的诉权是指什么
    一、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的诉权是指什么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的诉权是指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具体诉权如下:1.原告起诉后有放弃、变更或增加诉讼请求的权利;2.被告可以承认或者反驳诉讼请求,被告在符合法定条件时有提起反诉的权利;3.当事人有权对受理案件人民法院的管辖权提出异议,但是应当在提交答辩状期间提出;4.当事人、法定代理人有权委托一至二名律师作为诉讼代理人;5.当事人有申请回避的权利,有收集、提供证据的权利,有进行辩论的权利,有请求调解的权利,有自行和解的权利(在法院作出裁判前),有申请财产保全或者先予执行的权利,有提起上诉的权利,有申请再审和申诉的权利,有适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6.符合法定条件的案件,当事人有权选择审前调解或小额诉讼程序进行诉讼;7.当事人有权查阅本案有关材料,也可以复印本案有关证据材料和法律文书,但应当遵守
    2024-03-31
    104人看过
  • 民事调解是民事诉讼的必经程序
    民事调解是民事诉讼的必经程序民事调解不是民事诉讼的必经程序。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坚持不愿调解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判决。民事调解是民事诉讼的必经程序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条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调解书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第一百零二条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反悔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判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八章 调解 第一百零二条 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反悔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判决。
    2022-07-20
    311人看过
  • 民事诉讼时效中止的影响
    诉讼时效中止:是指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权利人因法定原因不能行使请求权的,法定原因消除后,诉讼时效期限为自中止时效原因消除之日起六个月届满的制度。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下列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暂停诉讼时效:1、不可抗力;2、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丧失代理权;3、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遗产管理人;4、权利人由义务人或者其他人控制;5、其他障碍导致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自中止时效原因消除之日起六个月内,诉讼时效期满。诉讼时效中止的范围1、不可抗力。不可抗力是指人力不能预见、不可避免和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其包括自然灾害和人的活动,前者如地震、洪水、台风等,后者如战争、罢工等。出现不可抗力时,使得权利人在客观上无法或不便在法律规定的时效期间行使请求权,而且即使权利人主观上要求行使权利亦无济于事。因此,法律规定时
    2023-07-10
    376人看过
  •  行政诉讼当事人不适格的影响是什么?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行政诉讼原告主体不适格时,应由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被告不适格,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原告变更被告;原告不同意变更的,裁定驳回起诉。应当追加被告而原告不同意追加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以第三人的身份参加诉讼。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行政诉讼原告主体不适格时,应由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被告不适格,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原告变更被告;原告不同意变更的,裁定驳回起诉。应当追加被告而原告不同意追加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以第三人的身份参加诉讼。 行政诉讼原告主体不适格怎么办?行政诉讼原告主体不适格是指在行政诉讼中,原告不符合法律规定,不能作为被告参与诉讼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应当依法处理。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规定,行政诉讼的原告应当是具有行政复议权或者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如果原告不符合上述条件,但被告认为其符合条件,可以在
    2023-08-27
    359人看过
  • 2023民事诉讼法规定案件执行过程中当事人能否和解
    一、民事诉讼法规定案件执行过程中当事人能否和解1、可以和解。民事案件在执行中,双方当事人自行和解达成协议的,执行员应当将协议内容记入笔录,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七条在执行中,双方当事人自行和解达成协议的,执行员应当将协议内容记入笔录,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申请执行人因受欺诈、胁迫与被执行人达成和解协议,或者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二、执行和解的条件第一,达成和解协议必须出自双方当事人的自愿。如果由于外力因素使得当事人一方或双方违心达成和解协议,必然会损害权利人的利益,也可能会造成当事人以后再一次提起诉讼而消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当事人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必须符合这一条件。第二,和解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达成和解协议不能违背法律、法规,损害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利益,否则,人
    2023-02-14
    253人看过
  • 民事诉讼调解不履行怎么办,民事诉讼调解流程包括什么?
    一、民事诉讼调解不履行怎么办民事诉讼调解不履行可以申请强制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六条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也可以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调解书和其他应当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当事人如果不按协议履行的,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二、民事诉讼调解流程包括什么?民事诉讼调解程序包括了:1.受理纠纷:(1)当事人请求调解的纠纷及时调解;(2)发现纠纷要主动受理及时调解;2.调查分析:受理纠纷,要迅速查明纠纷发生的原因和争议焦点,及时判明纠纷性质,是非曲直,进行研究分析;3.调解: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做好双方当事人的工作,充分说理,耐心疏导,学习法律规定,消除隔阂,促使当事人达成调解议。《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
    2023-06-06
    278人看过
  • 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在法庭调查中有什么权利
    1.被告人、被害人有进行陈述的权利。公诉人宣读起诉书后,被告人和被害人可以就起诉书所指控的犯罪分别进行陈述。被告人如果承认起诉书中的指控,应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进行陈述;如果不承认起诉书中的指控,则可提出自己无罪的意见。被害人可以针对起诉书中指控的犯罪陈述自己受害的经过和有关的诉讼请求。2.被害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在法庭调查时,经审判长同意,可以向被告人发问。被害人是犯罪行为的直接受害者,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对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到的物质损失有权要求赔偿。所以他们可以向被告人发问。3.当事人经审判长许可,有权向证人、鉴定人发问。当事人在证人、鉴定人提供鉴定结论后,认为有些事实还不清楚,需要询问证人、鉴定人的,经审判长许可,可以对证人、鉴定人进行发问,要求其作出进一步的陈述和说明。4.当事人对公诉人、辩护人向法庭出示的物证有辨认的权利。对公诉人向法庭出示的证明被告人罪行的物证,辩护人向
    2023-06-14
    128人看过
  • 民事诉讼庭前调解,双方当事人可以不到庭
    法院组织的调解,遵循自愿的原则,同意调解就去;如果不同意调解,可以不去,也可以委托代理人去。但开庭时,当事人必须到庭,尤其是原告,如果不到庭,会被法院按自动撤诉处理的。《民事诉讼法》:第九十六条,调解达成协议,必须双方自愿,不得强迫。调解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规定。第九十三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一、一方起诉离婚法院调解离婚可以不去吗离婚起诉一方不到庭的,法院可以对不到庭的一方进行传唤;如果经过两次传唤一方无正当理由还不到庭的,则法院可以对其进行拘传,然后进行审理;如果当事人确实无法到庭的,则需要向法院提交书面意见,然后法院可以进行缺席判决,经过审理认定夫妻感情破裂的,就会判决离婚。调解是离婚诉讼必经的程序,通过调解达成协议,必须当事人双方自愿,不得强迫;调解也不是无原则的,而应当本着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
    2023-06-28
    491人看过
  • 刑事诉讼法中拘传的内容对于当事人有何影响?
    拘传刑事诉讼法的相关知识:一、有权决定适用拘传的机关包括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其他行使侦查权的机关也有权适用拘传的强制措施。二、拘传应当由两人以上的执行人员执行。拘传时,应当向被拘传人出示拘传证,对抗拒拘传的,可以使用械具,强制到案。三、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拘传次数,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但不得以连续拘传的方式变相拘禁被拘传人。四、公、检、法机关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拘传到案后,应当立即讯问。拘传的程序有哪些根据法律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均有权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拘传的主要程序是:1、决定机关办案人员填写《拘传证》,并报负责人审批。根据办案情况,办案人员认为需要采用拘传措施的,应先填写《拘传证》,然后报机关的负责人审批。2、拘传的过程。由两名以上的执行人员执行。拘传时,先向被拘传人出示《拘传证》,对抗拒拘传的,可以使用械具,强制到案。3、拘传的次数与时间。法律没有明
    2023-07-04
    260人看过
  • 民事诉讼会影响入职背调吗
    民事诉讼不影响入职背调。录用考核中发现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视为考核不合格:1、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有抵触行为的;2、受过刑事处分的;3、受行政处分未解除处分的;受党内警告、严重警告处分未满一年,受撤销党内职务以上处分未满两年的;4、有流氓、盗窃、贪污、赌博、诈骗等不法行为的;5、组织纪律松懈,经常违反本单位规章制度的。民事诉讼法庭调查顺序1、当事人陈述。即当事人陈述主张及其所根据的事实和理由;2、证人出庭作证。凡是应人民法院传唤出庭的证人,均应出庭如实提供证言,作伪证的应负法律责任。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经法庭许可,交书面证言,由法庭宣读;3、出示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4、宣讲鉴定结论;5、宣读勘验笔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九条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或者当事人双方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
    2023-07-26
    131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什么是调解?民事诉讼调解中对当事人有哪些规定?
      河南在线咨询 2022-04-09
      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又称法院调解,是指按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在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发生争议的民事权利义务自愿进行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诉讼活动。法院调解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人民法院审判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对当事人进行法制教育思想疏导工作的活动;二是指人民法院审判人员在办案过程中,主持和引导当事人用平等协商的办法解决纠纷,达成协议,终结诉讼的一种方式。法院调解制度是建立在当事人处
    • 诉讼中的当事人指什么?诉讼程序中的当事人是谁?如何认定当事人?
      福建在线咨询 2022-02-15
      所谓当事人的称谓,就是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名称。在不同的民事诉讼程序中,当事人都有不同的名称。诉讼程序中的当事人在第一审称作原告、被告;在第二审称作上诉人、被上诉人;在审判监督程序中,如果适用第一审程序仍称为原告、被告,如果适用第二审程序,则称为上诉人、被上诉人。特别程序中的当事人,称为申请人。执行程序中的当事人,成为申请执行人、被申请执行人。民事诉讼当事人的称谓,不只是表面上称呼的问题,而是直接反映
    • 当事人在调解的过程中有什么权利?
      江西在线咨询 2023-06-13
      在人民调解活动中,纠纷当事人享有下列权利:(1)自主决定接受、不接受或者终止调解;(2)要求有关调解人员回避;(3)不受压制强迫,表达真实意愿,提出合理要求;(4)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 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对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的承认是如何规定的
      河南在线咨询 2022-03-07
      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但涉及身份关系的案件除外。对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事实,另一方当事人既未表示承认也未否认,经审判人员充分说明并询问后,其仍不明确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视为对该项事实的承认。当事人委托代理人参加诉讼的,代理人的承认视为当事人的承认。但未经特别授权的代理人对事实的承认直接导致承认对方诉讼请求的除外;当事人在场但对其代理人的
    • 民事诉讼中没有诉前调解过程怎么处理
      江苏在线咨询 2022-10-07
      法院会将案件材料一并移送到有管辖权的法院受理。但实务中,很多法院在移送过程中,会出现时间过长(因为法律没有规定移送需要多久)。让当事人自己去两个法院随时催催看。提醒及时移送和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