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故意犯罪向过失犯罪转化需要有哪些条件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27 11:53:11 258 人看过

有下列条件:1.行为人同时实施了过失或故意两个行为。2.行为人主观上所具有的过失、故意两种罪过,必须是过失在前,故意在后。3.过失、故意两种罪过之间,必须具有密切的联系。4.行为人主观上的犯罪故意表现为对最终的严重危害结果的追求或放任。5.后一个危害结果由故意造成。

一、故意伤害罪的构成条件有哪些?

1、客体要件

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身体健康权,所谓身体权是指自然人以保持其肢体、器官和其他组织的完整性为内容的人格权。应注意的是,侵害的是他人的身体权,因此,故意伤害自己的身体,一般不认为是犯罪。只有当自伤行为是为了损害社会利益而触犯有关刑法规范时,才构成犯罪。例如,军人战时自伤,以逃避履行军事义务的,应按《刑法》第434条追究刑事责任。

2、客观要件

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了非法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

3、主体要件

故意伤害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并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故意伤害罪,其中,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自然人有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行为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致人轻伤的,则须已满16周岁才能构成故意伤害罪。

4、主观要件

故意伤害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结果,而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在一般情况下,行为人事先对于自己的伤害行为能给被害人造成何种程度的伤害,不一定有明确的认识和追求。无论造成何种程度的结果都在其主观犯意之内,所以,一般可按实际伤害结果来确定是故意轻伤还是故意重伤。故意轻伤的犯罪还存在犯罪未遂问题。但对重伤意图非常明显,例如企图严重毁容,并已着手实施的行为,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即使未造成任何实际伤害,也应按故意重伤罪(未遂)定罪量刑。

在故意伤害致死情况下,行为人主观上存在混合罪过形式,即同时具有伤害故意和致人死亡的过失,这是区别故意伤害致死同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死同过失致人死亡的主要标志。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0月18日 08:48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故意犯罪相关文章
  • 抢劫罪的从犯转化犯形式
    抢劫罪的转化犯的法律规定是《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即根据抢劫罪的规定定罪处罚。一、十四岁至十六岁是否可构成转型抢劫罪十四岁至十六岁可构成转型抢劫罪。犯盗窃、诈骗、抢劫罪,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威胁的定转型抢劫罪,以窝藏赃物、抵制逮捕、毁灭罪证。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毒、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法律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二、诈骗罪具体的量刑标准是怎样的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
    2023-03-29
    434人看过
  • 对于转化犯存在过失犯罪吗
    对于转化犯存在过失犯罪,在转化犯的轻罪转化重罪的过程中,是可能存在过失犯罪的。转化犯是在非法行为(含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实施过程中或者非法状态的持续过程中,由于出现了法律规定的行为、方法或者后果等转化条件,而使违法行为转化为犯罪或者是轻罪行为转化为重罪,并以转化后的犯罪或重罪进行定罪处罚的犯罪形态。一、《刑法》中对于转化罪的具体认定类型有哪些?第133条:以危险驾驶罪为基础罪名的转化犯;第144条: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以生产、销售假药罪为转化罪名的转化犯;第149条: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为基础罪名的转化犯;第238条:以非法拘禁罪为基础罪名、以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杀人罪为转化罪名的转化犯;第241条:以收买被拐买的妇女/儿童罪为基础罪名以拐买妇女/儿童罪为转化罪名的转化犯;第242条:以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罪为基础罪名、以妨害公务罪为转化罪名的转化犯;第247条:以逼供
    2023-02-12
    123人看过
  • 过失犯罪有无共同故意
    过失犯罪,是当事人存在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自信的过失引起的,是没有共同故意的。过失犯罪的分类:根据犯罪过失心理态度的不同内容,犯罪过失可以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类型。1、疏忽大意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比如,行为人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驾驶员,在启动汽车时,没有注意汽车周围的状况,以致将一个在汽车后面玩耍的小孩轧死。此案例中,行为人身为一名驾驶员应当在启动汽车时,注意汽车周围的状况,否则极易造成危害结果,但因为他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造成严重后果。此处行为人的心理态度就是一种典型的疏忽大意的过失。在认识特征上,疏忽大意的过失表现为应当预见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所谓“应当预见”,是指行为人在行为时负有预见到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的义务,并具有预见的可能性。应当预见是一种预见义务
    2023-06-03
    61人看过
  • 如何认定犯罪过失与犯罪故意?
    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通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犯罪目的对犯罪目标的直接指向性,说明了具有犯罪目的的罪过必须具有直接追求性。很明显,间接故意只具有伴随性,犯罪过失对危害结果具有否定性,都不可能具有犯罪目的,只有直接故意,才能具有犯罪目的。犯罪动机,是指行为人实施犯罪的内心起因,我国刑法对犯罪动机没有明文规定,因此,它不是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但是,我国刑法分则不少条文规定了情节严重,情节恶劣或情节轻微,犯罪动机无疑是能说明情节的重要因素之一。一、犯罪过失犯罪过失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另一种罪过形式。我国刑法第15条第2款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过失犯罪,都要求造成严重的危害结果。没有法定的严重危害结果的发生,就谈不上犯罪过失的存在。根据刑法第15条规定,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处危害社会性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
    2023-06-11
    243人看过
  • 共同犯罪犯意转化定罪
    一、共同犯罪犯意转化定罪(一)主体条件共同犯罪成立的主体条件是两人以上。这里要注意准确对“人”的理解,这里的“人”是指符合刑法规定的作为犯罪主体条件的人,不仅包括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也包括法人、单位等法律拟制的人。具体而言,即包括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所构成的共同犯罪,也包括两个以上的单位所构成的共同犯罪,还包括单位与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所构成的共同犯罪(后两种情况可称之为单位共同犯罪,对其处理既要根据总则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也要考虑关于单位犯罪的规定)。(二)主观条件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即要求各共同犯罪人通过意思联络,认识到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决意参加共同犯罪,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注意该共同犯意只要求在刑法规定的范围内相同,并不要求犯罪故意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必须完全相同,如一方是直接故意,另一方是间接故意,只要双方有共同的犯罪
    2023-04-15
    367人看过
  • 故意犯罪--过失犯罪--意外事故之区别
    故意过失意外对应的都是犯罪人的主观心态。故意是指,犯罪人故意引发犯罪,希望或者放任犯罪结果的发生。比如甲想乙死,提刀砍杀了他,那么这就是个典型的故意。或者放任犯罪结果的发生,比如甲在老婆的茶杯里下毒,但是孩子喝了里面的茶,甲眼睁睁的看着,却不敢讲出来,这也构成故意,尽管他不想孩子被毒死。所以故意是希望或者放任犯罪结果的发生。过失是指,犯罪人并不希望犯罪结果的发生,但是他的行为却引起了危害后果,而他如果克尽注意义务,是可以避免的。过失分两种,一种叫疏忽大意,一种叫过度自信。疏忽大意指犯罪人能预见而未预见,比如甲明知乙不会游泳还在嬉闹时一脚踢他下水,他应当能预见乙会淹死,但是没有预见。过度自信是预见自己的行为有危害性,却轻信能够避免,比如甲从楼下扔下酒瓶,这个谁都知道可能有危险,但甲轻信不会那么巧砸着人,但他真的砸着了。意外是行为人不希望犯罪结果发生,也没法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危害结果,比如
    2023-04-22
    382人看过
  • 如何证明自己只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有何区别?
    如何证明自己只是过失犯罪按照我国《刑法》规定,过失犯罪包括两种形式:(1)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2)过于自信的过失。即行为人预见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轻信能够避免,实际上又未能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而《刑法》规定的具体罪名也是按照这一逻辑来展开的。因此,证明自己是过失犯罪,也应当从这两个角度展开,即证明自己主观上没有故意,为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自己内心并不想危害后果的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区别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过失犯罪行为本
    2023-05-06
    193人看过
  • 如何判断过失行为是否已经转化为故意犯罪?
    过失行为转化为故意犯罪的条件是存在或具备避免更严重结果发生的客观条件。过失是指应注意、能注意而不注意造成了危害。故意犯罪是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而过失犯罪的行为人则是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只是由于主观上的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自信而导致了结果的发生。交通肇事转化为故意杀人罪的条件(1)有积极行为,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撞人以后,受害人没死,可是肇事者为了逃避法律追究,把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死亡,将以故意杀人罪(间接故意)论。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对可能会使被害人死亡或残疾的结果持无所谓的放任心态。(2)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因为遗弃、隐藏,使被害人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肇事后,被害人没死,可是肇事者为了杀人灭口,而又故意将被害人撞死的,或者当时明知被害人就被拖挂在车下,但为了逃逸不顾被害人生死,将被害人拖挂致死的,按故意杀人罪处。关于交通肇事处罚
    2023-07-06
    77人看过
  • 过失犯罪有什么情况,过失犯罪包括哪些
    第一种情况是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从而构成犯罪。所谓应当预见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可能发生结果的认识能力而言。应当预见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认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是否有能力作出判断,包括根据行为人的年龄、工作职责、文化程度、知识水平、工作经验、生活经验等因素。疏忽大意就是通常所说粗心大意、忽略、忘记、没想到等。如某汽车驾驶员,在倒车时违反操作规程,不事先鸣笛,也不注意观察,结果将在车后玩耍的小孩轧死。作为驾驶人员,其职责要求在倒车时必须先认真观察,而该驾驶员由于疏忽大意,既不鸣笛,也没有认真观察,致使危害结果发生,应当负交通肇事罪的责任。第二种情况是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即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社会的结果,从而构成犯罪。这种过失,
    2023-04-19
    274人看过
  • 什么是犯罪过失犯罪过失的内容有哪些?
    一、什么是犯罪过失根据刑法第15条第1款的规定,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犯罪过失的心理态度表现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实际认识与认识能力相分离,即行为人虽然有能力、有条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行为人事实上没有认识到,或者虽然认识到,但错误地认为可以避免这种危害结果发生;二是主观愿望与实际结果相分离,即行为人主观上并不希望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但由于其错误认识而导致了偏离其主观愿望的危害结果的发生。二、犯罪过失的内容有哪些犯罪过失包括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两个方面的内容:(一)犯罪过失的认识因素犯罪过失的认识因素是犯罪过失成立的前提,行为人在当时条件下具备认识发生危害结果的能力,但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因而对危害结果的发生缺乏认识;或者虽然行为人已经预见到危害结果发生的
    2023-04-28
    176人看过
  •  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特点分析
    本文介绍了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的概念。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对社会的稳定造成危害,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这种结果,导致行为实际上造成了这种危害。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在故意的心理状态下实施的犯罪,是犯罪构成要件中主观方面的一种心理状态。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对社会的稳定造成危害,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这种结果,导致行为实际上造成了这种危害,属于过失犯罪。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在故意的心理状态下实施的犯罪,是犯罪构成要件中主观方面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状态与犯罪结果关系探讨心理状态与犯罪结果关系探讨,是法律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议题。心理状态是指犯罪人的心理状态,包括其心理的良恶、认知水平、意志力等,而犯罪结果则是指犯罪行为所带来的实际危害。在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中,行为人的心理状态可以成为从重或从轻处罚的重要因素。如果犯罪人的心理状态良好,能够对自己的行为
    2023-11-21
    419人看过
  • 如何对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判刑
    〔一〕定罪。研究过失犯罪向故意犯罪转化的定罪问题,是要解决当过失犯罪转化为故意犯罪之后,是只定故意罪,不定过失罪,还是故意、过失二罪都定,实行数罪并罚?这个问题很少有人研究。笔者认为,过失犯罪已转化为故意犯罪的,原则上应只定故意罪,不数罪并罚。但并不排除在个别情况下也追究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具体讲来,应分为以下两种情况:1.如果过失行为和故意行为都是针对同一个犯罪对象,而且故意造成的结果是对过失造成的结果的加重,或者过失造成的结果是对过失引起的某种严重危险的实现,应当只定故意罪,不定过失罪。也就是说,这种情况只追究故意罪的刑事责任,过失罪被故意吸收,不实行数罪并罚。比如,司机开车不慎将行人撞成重伤,然后驾车逃跑,放任被害人死亡,而且被害人确实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的;又如,某甲大男子主义严重,经常打骂妻子。一日又抡起一只凳子向妻子打去,妻子慌忙一躲,头正巧撞衣柜角上,当即昏了过去。某甲又悔又怕
    2023-03-11
    467人看过
  • 浅谈盗窃、诈骗、抢夺犯罪向抢劫罪转化的条件
    盗窃、诈骗、抢夺犯罪向抢劫罪的转化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必须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的行为,这是转化的前提。实施盗窃、诈骗、抢夺的行为,主要是指已构成上述三种犯罪的行为,但也不能排除尚未达到构成盗窃、诈骗、抢夺罪的法定数额较大,但使用暴力程度非属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情况,仍应以第269条规定处理。第二,必须是在实施盗窃、诈骗、抢夺行为的过程中,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当场,主要是指盗窃、诈骗、抢夺的作案现场。但是,如果犯罪分子逃离现场时即刻被人发现而紧追不放,其过程属于现场的延伸,也应视为当场。如果在事后其他时间抓捕犯罪分子时,行为人行凶拒捕或杀人灭口的,不适用第269条,应依其行为所触犯的罪名定罪。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是指犯罪分子对抓捕的人故意实施殴打、伤害等危及他人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行为或以立即实施这些行为相威胁。如果暴力程度显著轻微或者无使用暴力加害他人的意图,只是
    2023-06-11
    470人看过
  • 盗窃罪从犯的刑期有哪些变化?
    对于盗窃罪从犯的判决,一般会根据其所参与的共同盗窃的数额确定量刑幅度,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另外,还会参考从犯的认错及悔改行为,对其进行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若从犯有自首、举报等戴罪立功行为,也会帮到其减刑。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第27条第2款规定: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盗窃罪从犯一般判几年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有关规定: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
    2023-07-01
    344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故意犯罪是指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危害社会,希望或放任这一结果,构成故意杀人、抢劫等犯罪的。如果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犯罪分子故意犯罪并核实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执行死刑。... 更多>

    #故意犯罪
    相关咨询
    • 故意犯罪转化为过失犯罪需要满足什么条件?会从轻处罚吗?
      陕西在线咨询 2023-04-06
      认定过失行为向故意犯罪转化的理论依据是:发生在前的过失行为属于先行行为,由于该先行行为是行为人所实施的,因此行为人就有义务避免更严重的危害结果发生的义务;行为人在有条件履行该义务的条件下不履行,说明其主观上具有放任这种更严重的危害结果发生的故意,如果其放任的危害结果实际发生了,从主客观两方面结合起来判断,其行为完全符合故意犯罪的特征,因此。应当认定为间接故意犯罪。
    • 过失行为转化为故意犯罪
      陕西在线咨询 2022-10-28
      在过失行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行为人主观罪过的变化,过失行为有可能向故意犯罪转化。比如,交通肇事致人重伤,有条件救助而逃逸,导致被害人死亡的,其肇事行为属于过失行为,但整个行为的性质应当认定为﹙间接﹚故意杀人罪。同理,在失火后,有条件扑灭而放任不管,危害公共安全的,应当认定为放火罪。认定过失行为向故意犯罪转化的理论依据是:发生在前的过失行为属于先行行为,由于该先行行为是行为人所实施的,因此行为人就有
    • 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区别,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是哪些呢?
      重庆在线咨询 2022-08-23
      与故意犯罪的区别1.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2.过失犯罪行为本身是错误行为,即属于不适当的、应当受到谴责的行为。3.一般情况下,过失犯罪只有在造成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时才将其规定为犯罪,行为人才承担刑事责任,所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是表现在主观意志上,而是体现在客观效果上。定性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区别1.主观方面明显不同。2.结果在定罪时所起作用有所
    • 未遂犯罪的过失犯罪能转化为过失犯罪吗
      宁夏在线咨询 2023-01-23
      过失犯罪存在转化,过失犯罪向故意犯罪的转化。过失犯罪向故意犯罪的转化,是指行为人在构成过失犯罪之后,以过失犯罪为条件并在过失犯罪的心理基础上,又产生故意犯罪心理,放任或追求新的危害结果发生的犯罪。
    • 过失犯罪的种类有哪些?故意犯罪的种类有哪些??如何认定故意犯罪
      上海在线咨询 2022-03-08
      犯罪动机上来看可以分位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其中过失犯罪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那么故意犯罪有那几种呢?故意犯罪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举例如下: 直接故意:丈夫想害死妻子,在妻子饭中下毒,其妻中毒死亡。 间接故意:丈夫想害死妻子,在妻子饭中下毒,其妻正在哺乳期,妻子给小孩喂饭,小孩中毒,丈夫对小孩的死是间接故意,因为其明知妻子回给小孩喂饭而放任其后果发生。 疏忽大意:丈夫想害死妻子,在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