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程序中执行权与审判权关系研究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4-03-23 01:24:02 394 人看过

一、执行权与审判权的区别:

(一)二者的权力性质不同

执行程序是法官行使执行权的过程,执行权在本质上是一种强制权,民事执行权的行使发生在实体权利义务得到确定之后,目的在于通过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以实现权利人的权利。法官的价值判断具有预设性,首先是基于一方当事人不自觉履行法律义务而引起的,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从审判中的平等较量到执行中的一方追偿,法官的角度往往站在申请人方。执行权的主要内容是执行实施权,亦即采取各种强制措施以达到执行目的的权力。这些强制措施不仅体现在对财产的强制,也体现在对被执行人人身和意志自由的强制。在执行程序中,被执行人不仅要接受和容忍执行机关的执行行为,而且还须应执行机关的要求为某些特定的行为,如接受询问、申报和交付财产等。执行权作为一种保护民事权利的手段,强制性是其最突出和最本质的特征。而审判权本质上是一种判断权。在我国很多学者发表了关于审判权即判断权的论断,在目前的司法环境,这一论断无疑是正确的。审判权的行使是被动且中立的,行使审判权时,法官只是一种对当事人证据的裁判和判断,当事人双方地位平等,权利义务内容不明确,对于双方当事人来说,法官不存在价值预设,可见,民事判断性与强制性、判断权与强制权的区别,乃是民事审判权和民事执行权的本质差别所在。

(二)二者的运行方式不同

民事审判权运行方式的最典型特征可以归纳为双向性和中立性。所谓双向性,指的是权力运行受双方当事人程序参加权的影响和制约,即民事审判权的运行是在权力和权利的双向互动中展开的,而不是单方面的力量施加。赋予当事人程序参加权并以此影响和制约审判权,称为参加原则,乃是现代诉讼制度尤其是民事诉讼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美国学者富勒曾经指出:使审判区别于其他秩序形成原理的内在特征在于承认审判所作决定将对之产生直接影响的人能够通过一种特殊的形式参加审判,即承认他们为了得到对自己的有利决定而提出证据并进行理性的说服和辩论。既然民事审判权是一种在当事人双方参与下的判断权,要确保判断的公正和正当,必须让当事人双方享有平等的程序参加机会。要做到这一点,审判权的行使者在整个的运行过程中就必须保持中立,不能偏向任何一方当事人,这就是审判权运行的中立性。而民事执行权的运行方式则具有鲜明的单向性和偏向性,因为该种权力的运行建立在当事人之间的实体权利义务已经得到确认的前提下,基于判断的需要而让当事人参加程序的必要性已经不存在。作为以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为内容的强制权,突出地表现为强制力量的单方面施加,强调的是被执行人对于强制措施单方面接受和容忍,这就是执行权运行的单向性。执行权运行的偏向性则更为明显。在执行权的运行过程中,享有实体权利的一方当事人是单纯的受权力保护者,而负有实体义务的一方当事人是单纯的受权力强制者。执行实施权以偏向享有实体权利的一方当事人的立场运行,无须在双方当事人之间保持中立。

(三)二者的价值取向不同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法院必须坚持三个至上原则,而公正和效率作为两大价值目标是法院立足的终极目标。但是,在两大目标的侧重点上,审判权和执行权存在不同的取向。审判权作为判断权,公正乃是权力正当性的最根本来源,权力行使的首要价值取向无疑是公正,相对于公正而言,效率只能是第二位的价值目标,因此,审判权更多的是追求公正,其次是效率。而执行权作为一种以实现申请执行人的民事权利为目的的权力,已经有确定双方权利义务的生效法律文书作为支撑,民事执行权的行使在价值取向上更注重效率,即更加注重及时保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二、民事执行权与民事审判权的共通性

(一)程序启动的方式存在共通

司法机关对民事权益的干涉秉承不告不理原则,执行权和审判权作为司法机关的两项主要权力,该权力的启动来源于当事人的起诉或者申请,也就是说,法院在行使审判权抑或执行权时,都是处于被动地位,只有当事人想法院主张,法院才能行使审判权或执行权。也即审判程序与执行程序相互交叉。换言之,审判之中有执行,执行之中有审判。如审判程序中保全裁定或先予执行裁定的执行,要适用执行程序的有关规定;执行程序中有关案外人异议之诉和执行异议程序,要适用审判程序的有关规定。

(二)两者都服务于共同的私法目的

近年来,在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案外人对执行法官的执行行为和对执行标的采取的执行措施时常存在异议,法律赋予异议人有提出异议的权利以及法院必须及时处置的义务,如法律规定的对当事人、案外人提出异议的,要在15日内审查,因此,法院的执行局内设从主要的实施科到执行局内设管理科、裁决科、实施科几大科室,在审执分离的大原则下,又存在有审判和执行的交叉,出现执行法官裁决案件实体的情形。但无论如何,均是为百姓、为当事人的权利服务和负责,其共同目的都是依法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法律秩序。一般情况下认为,民事请求权权能包含了保护请求权,即民事义务主体不履行其义务时,民事权利主体可请求有关国家机关予以保护,强制民事义务主体履行义务。从权利实现的公力手段看,民事请求权之保护请求权权能应当包含诉请履行(请求力)和强制执行(执行力)两项子权能,具体范围主要体现在民事诉讼的审判和强制执行两个彼此关联又相互区别的程序之中。民事审判权和民事执行权都是国家公力救济手段,共同担负着实现私权保护的职责。正因如此,二者也就具有了密切的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支持。

(三)两者在基本法律原则存在共通性

民事执行权与民事审判权是对民事权利保护,两者在基本法律原则存在共性。如:二者均适用当事人处分原则。审判权中当事人可以处分自己的程序权利和实体权利,如可以放弃答辩期或者放弃部分诉讼请求等,在民事执行权中,同样贯彻当事人处分原则。首先只有在权利人申请执行后,执行机关才启动民事执行权;在权利人撤销申请的情况下,执行机关应终结执行;权利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的,执行机关应中止执行;权利人与义务人达成合法执行和解协议的,执行机关应予尊重,权利人放弃部分权利的,法院也应予以认可等。

三、执行程序中执行权与审判权的互通性

执行权与审判权存在的共同点,使得二者相互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这种影响,在一种权力运行的过程中兼顾另一种权力,是实现二者在功能上良性互动的基础。

(一)执行中的审判权是执行权实施的前提

审判权的公正行使对执行权运行具有重大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合理裁决争议,为执行打下基础,法律赋予异议人有提出异议的权利以及法院必须及时处置的义务,在案件执行过程中,如果被执行人或者案外人对执行行为和执行标的存在争议,均可以通过异议申请启动执行裁决程序,目前法院的作法基本上是对执行标的有异议的,将执行异议之诉交由执行局裁决科办理,对于执行行为有异议的交由法院审监庭办理,这样既避免了审判执行交叉带来的不公正,又可以防止异议人恶意逃债的目的,因此将裁决权亦即执行中的审判权分不同情况予以处理有利于执行工作的顺利开展,更能合法高效的保护当事人的权益。

二是地域管辖对执行工作的影响。由于我国执行管辖采取的是以审判定执行的一审法院管辖原则和被执行财产所在地原则,如一法院取得了对案件的裁判权,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获得了对该案件的执行权,在被执行财产所在地在一审法院辖区内时,这种执行管辖权更是确定无疑。因此,如果审判管辖确定不当,则进入执行阶段就会费时费力,需要通过指令管辖来变动管辖权,或者需要异地执行或委托执行,导致执行成本大大增加,执行效益大大降低,更有甚者可能使案件陷入执行难。

三是裁判文书对民事执行工作的影响。法院行使执行权的依据就是执行生肖的法律文书,一份论证充分,说理透彻,文意明了,真实反映当事人诉辩过程的裁判文书,不仅能够大大提高当事人自动履行的可能性,增强当事人的服判息诉率,在执行中,也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对执行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僵化、呆板的贯彻审执分离,会造成审判庭只注重结案率,加之近年来强调当庭宣判率,审判人员对当事人的说服解释工作以及判决书的说理不够,有的当事人便认为判决不公或判决不当,进入执行程序后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往往逃避执行甚至抗拒执行,实践中围攻、殴打执行人员等暴力抗法事件也多由此引发。

法院的宗旨是高效公平的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应努力将审判与执行的不利影响消解到最低程度。审判除了具有公信力外,还需树立审判有利执行理念和审执一盘棋的思想,兼顾民事执行,从而更好地为执行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执行权对于审判权的保障维护功能

民事司法权威的树立,不仅需要民事审判权的公正行使,亦需要民事执行权的高效运行,而后者又是树立民事审判权权威的核心。

第一,民事审判权的强制性需以民事执行权的存在为后盾。任何一种国家权力,都具有强制性,民事司法权亦不例外。民事司法权所内含的强制权是其职能实现的必备要件,在民事审判权方面体现为强制判断权,即法院有权对争议依法作出判断,确定当事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除依法调解外,无需经过当事人的同意,当事人必须接受和服从生效裁判;在民事执行权方面体现为强制实现生效法律文书的效力,即强制实现民事审判权的结果。因此,民事审判权的强制性,在表现形式上多体现为静态的、潜在的强制;而民事执行权的强制性则表现为动态的、直接的强制。民事审判权静态的、潜在的强制性表现为,依民事审判权所做出的裁判结果虽然具有强制性,但并不直接通过行使民事执行权,强制民事义务主体履行裁判所确认的义务,不排除民事义务主体主动履行义务。而民事义务主体主动履行义务,在更大程度上是基于民事执行权的潜在威胁。只有在民事义务主体不主动履行裁判文书所确认的义务时,国家才通过行使民事执行权,直接强制其履行义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事执行权的强制性源于民事审判权的潜在强制性。

其次,民事审判权的权威需以民事执行权的高效运行作保障。民事执行权的存在,为民事审判权的强制性提供了制度保障,而这种制度保障作用的发挥,是通过以下两个层面来实现的:一是就民事权利主体而言,民事执行权保障经过民事审判权所确认的权利实现,本身也就意味着对民事审判权权威的维护。通过民事执行强制措施的采用,迫使民事审判权所确认的民事义务主体履行义务,强制实现民事权利,在民事权利的链条中完成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转换,体现了对守法行为的肯定和支持,有利于提升人们对民事审判权的信心,在更大程度上鼓励人们通过司法救济来实现民事权利。二是就民事义务主体和整个社会而言,民事执行权行使从另一个角度维护了民事审判权的权威。法的实现,不仅需要对合法行为进行肯定和支持,而且也需要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民事义务主体拒绝履行经民事审判权所确认的民事义务,其本身是一种违法行为,自应受到法律的制裁。民事执行权正是通过加大民事义务主体违法行为成本支出的方式,体现出对违法行为的制裁,使民事义务主体出于对法律制裁的畏惧而不得不履行义务。这不仅对民事义务主体可以起到惩戒和教育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整个社会中起到警示和教育作用——使民事主体在民事审判权确认民事权利义务之后能够充分考量违法成本而积极履行民事义务,从而为民事审判权权威的维护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三)审判权与执行权的良性互动

在民事审判权的行使过程中兼顾民事执行权的高效运行,可以为民事执行权的高效运行创造良好条件。反过来,民事执行权的高效运行,又为民事审判权权威的维护提供制度保障。而民事审判权的权威则又会促进民事执行权的高效运行。这样,民事审判权与民事执行权在民事司法权领域就实现了功能上的良性互动,从而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二者功能上的良性互动是通过以下两个层面实现的。

一是审判权的公正行使,不仅有利于民事审判权权威的树立,还是民事执行权高效运行的基础。不公正的民事判决,当事人的服判率会大打折扣。本应在民事审判阶段彻底解决的问题,将会遗留到民事执行程序中,不仅对执行效率产生影响,更有可能演化成暴力抗法,加剧执行难的程度。正如江伟教授所说:执行难问题不解决,轻而言之,将损及人民法院的司法权威,也会使十多年来的民事审判改革成果付之东流;重而言之,则将危害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转,破坏社会经济秩序,摧毁社会信用制度,给来之不易的改革开放事业蒙上一层阴影。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下,更容易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

二是执行权高效运行的制度设计,既可以增强审判权的权威,也可以促进民事执行目的的实现。具有执行力的民事判决如不能获得执行,民事权利主体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实现,民事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生效判决无异于一纸空文,审判权的存在在民事权利主体看来更是一种奢侈和浪费。同时,还会损害民事司法权的权威性和司法的尊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国家整个法律制度的信心。人们在发生纠纷后之所以选择司法救济,其最根本的考虑还在于民事权利的实现有公正的程序保障。一旦执行权这种公力救济手段不能为缺损的权利实现提供保障,则人们在发生纠纷后可能更多的是选择私力救济,这显然是社会倒退的表现。应当说,人们选择通过诉讼解决纠纷,定纷止争仅仅是其一个方面,而司法判决本身所具有的强制执行力亦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执行程序中的执行权和审判权的关系,二者互为支撑,执行程序中的审判是为了更好的执行,更合法、有效的保护申请人的权益,而执行使当事人停留在法律文书的权益予以兑现,更能让当事人切身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公正,维护法律的权威性,让百姓感受到法治的光辉,对法治更加充满信心,最终形成人人知法、人人用法、人人护法的良好法治局面。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16日 01:24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破产程序与民事执行程序的关系与衔接
    破产与民事执行都是保证债权人利益实现的程序。但普通民事执行程序是为个别债权人利益而进行的,破产程序作为概括的执行程序,目的是保护全体债权人的利益。两种法律程序的立法目的、调整作用均有所区别,不能相互取代。最高人民法院在其司法解释《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中针对具有多数债权人的债务执行问题,规定了强制执行中的参与分配制度。根据这一制度,在已经取得执行依据的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财产开始执行程序后至执行所得移交债权人之前,债务人的其他已取得金钱债权执行依据的债权人发现债务人无其他财产可供执行或其他财产不能清偿全部债权时,有权向人民法院申请对被执行人的财产参与分配。参与分配案件中可供执行的财产,按照各个案件债权额的比例进行分配。参与分配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个别执行中的不公平现象,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债务人丧失清
    2023-06-06
    368人看过
  • 审视行政诉讼程序:评析与研究
    二审法院审理上诉案件,首先应当组成合议庭。合议庭应当全面审查一审法院的判决或裁定认定的事实是否清楚,适用法律是否正确,诉讼程序是否合法,审查不受上诉人在诉状中止范围和上诉内容的限制。行政诉讼的二审审理方式可以分为两种:(1)书面审理。二审的书面审理适用于一审裁判认定事实清楚的上诉案件。二审法院经过一审法院报送的案卷材料、上诉状、答辩状、证据材料等进行审查,认为事实清楚的,可以不再传唤当事人、证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到庭调查核实,只通过书面审理后,即可作出裁判。(2)开庭审理。二审法院开庭审理与一审相同。主要适用于当事人对一审法院认定的事实有争议,或认为一审法院认定事实不清楚、证据不足等情形。刑诉第二审程序的提起要求第二审人民法院受理上诉、抗诉案件,应当在一个月以内审结,至迟不得超过一个半月。有本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再延长一个月,但是
    2023-08-17
    444人看过
  • 股权强制执行中的几个难点问题研究
    (一)股权冻结程序中送达对象规定不明确的问题根据《执行规定》第五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冻结股权的,应当通知有关企业不得办理转移手续。这里的有关企业范围并不明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协助人民法院执行冻结或强制转让股权问题的答复》第一条规定,人民法院要求登记主管机关协助冻结股权的,登记主管机关应当协助执行。实践中,人民法院冻结股权时一般只向被执行人,股份所在公司及工商行政部门送达。但对于一些特殊公司,如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三资企业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这类公司的设立、变更、股权的转让等行为必须经过有关主管部门审批的,人民法院也应当同时向这些审批机关送达协助执行裁定书,从而避免在法院冻结公司股权后,审批机关又下文同意对冻结股权进行转让情况的发生。(二)关于其他股东是否同意股权向外转让的答复期限有限责任公司兼具资合性和人合性的特征,当股东向公司股东以外的主体转让股权时,其他股东为维护原股东之间的人合
    2023-06-21
    160人看过
  • 破产法立法与执法问题研究之三:债权审查确认程序
    破产法第十五条规定,审查确认债权是债权人会议的职权。笔者认为此规定是不妥的。首先,确认债权的有无、性质及数额,是对当事人实体民事权利的裁判。由于无争议之债权自然得以确认,无须裁判,所以,确认债权的关键在于对有争议债权的强制确认。依宪法规定,这种性质的裁判行为只有国家的审判机构-人民法院才有权依法定程序作出,债权人会议不过是在破产案件中为协调当事人行为而设立的一个议事机构,根本无权对当事人间的实体民事权利作强制裁判,正如经济纠纷不能由当事人等组成的任意团体作出有强制力的裁决一样。由于这一立法规定违背我国法制基本原则,必须加以修改。其次,如果由债权人会议审查确认债权,就须有一个辨别债权是否得到确认的标准,也就是说,当一债权被提出异议,与会者意见不一时,怎样确认债权是否成立。显然,法院、清算组(如已成立)是不能干涉的,因为依现行法律这不属其职权范围。于是,惟一能使债权人会议通过某一决定的方法就是
    2023-04-29
    244人看过
  •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研究
    本文介绍了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两种法律救济途径的区别和联系。行政诉讼是司法救济,具有司法最终救济原则,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有保护作用。而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制度,不能替代司法机关的司法裁决,其效力上劣于行政诉讼。此外,行政复议处理行政争议存在自身不足,容易陷入先入为主的境地,因此规定行政复议决定原则上要接受人民法院的司法审查,以保护复议申请人的诉权,并监督被申请人依法行政职权。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是两种并行的法律救济途径。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而言,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都有对其合法权益保护的救济功能。但两者有着区别,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制度,是在行政诉讼之前进行的。而行政诉讼是司法救济,由人民法院作出诉讼裁决,是最终的解决办法,也被称作“司法最终救济”原则。两者比较而言,第一,在效力上看,行政诉讼优于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机关根据行政复议申请人的申请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
    2023-09-13
    106人看过
  • “执行难”与执行程序公开
    执行难似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横亘于人民法院面前十余年,长期困扰着人民法院。1999年,党中央批转了最高法院《关于解决执行难问题的报告》,以中央文件下发全党,切实有效地抵制了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但是,社会各界对执行工作的评价并没有提高,仍普遍地抱怨执行难,指责人民法院执行不力,司法不公,打法律白条。执行法院、执行法官不得不在一片指责声中,超负荷工作、粗放式执行,采取零点行动、执行大会战等方式,以求最大限度地实现执行依据确定的债权,缓解执行难的重压。然而,事与愿违,我们想尽千方百计、跋涉千山万水、吃了千辛万苦,换来的却依然是不绝于耳的指责声。严酷的现实迫使我们的执行人员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反思。解决执行难究竟路在何方?自2001年始,最高法院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执行工作改革,主要在四个层面上展开:(一)执行管理体制改革。(二)执行机构改革。(三)执行权运行机制改革。(四)执行方式方法改
    2023-06-06
    96人看过
  • 房产与孩子抚养权关系研究
    一般情况下,没有房产并不意味着不能取得孩子的抚养权。房产并不是决定孩子抚养权归属的关键因素。对于孩子来说,健康和稳定成长环境才是最重要的。在实际生活中,有房产的一方固然可以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条件。但是如果该方工作过于繁忙、完全没有陪伴孩子的时间。那么也很难拿到抚养权。房产能过户到孩子名下吗房产能过户到孩子名下,如果房子属于个人财产,无须他人同意,可以直接办理房屋产权过户手续。如果房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需要经过夫妻双方的协商,单方是无权决定和作出将房产过户给孩子的行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条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为夫妻的共同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一)工资、奖金、劳务报酬;(二)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三)知识产权的收益;(四)继承或者受赠的财产,但是本法第一千零六十三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五)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夫妻对共同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
    2023-07-01
    174人看过
  • 行政处罚与子女政审的影响关系研究
    行政处罚对子女政审的影响:会影响,公务员政审有以下情况者不合格:1、有反对四项基本原则言行的;2、有流氓、偷窃等不良行为,道德品质不好的;3、有犯罪嫌疑尚未查清的;4、直系血亲或对本人有较大影响的旁系血亲在境外、国外从事危害我国国家安全活动,本人与其划不清界限的;5、直系血亲中或对本人有较大影响的旁系血亲中有被判处死刑或者正在服刑,报考政法机关的。行政处罚对企业的影响行政处罚会被记入企业的信用信息,可能会影响企业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土地出让、授予荣誉称号等工作。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对于行政处罚信息,其中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的时长为5年,5年内未发生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信息会删除。《征兵政治审查工作规定》第八条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公民,不得征集服现役(一)散布带有政治性错误的言论,撰写、编著、发表、出版带有政治性错误的文章、著作的;(二)曾被刑事处罚、劳动教养、收容教育、
    2023-07-04
    183人看过
  • 民事诉讼程序包括审判程序与执行程序
    一、民事诉讼程序包括审判程序与执行程序一、起诉和受理交通事故当事人就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应向法院递交起诉状,经法院审查符合起诉条件的,受理后七日内立案;认为不符合条件的,在七日内裁定,不服的可提起上诉。二、审理前的准备法院立案后五日内将起诉状附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在15日内提答辩状,法院组成合议庭审检诉讼材料进行必要的审理前的准备工作。三、开庭审理1、开庭三日前通知诉讼参与人。2、审理前核对讼诉参与人,宣布法庭纪律,告知当事人有关讼诉权利与义务,询问是否提出回避申请。3、法庭调查:(1)当事人陈述起诉请求和理由。(2)证人作证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作证。(3)出示证据。(4)宣读鉴定结论。(5)宣读勘验笔录。(6)当事人在法庭上可以提出所有的证据。(7)质证双方就赔偿争议所得供的证据应互相质证。(8)法庭辩论、原告发言,被告答辩,第三人发言及答辩后互相答辩。(9)法庭辩论终结,双方
    2023-06-08
    71人看过
  • 执行程序中的和解与审判中的调解的区别
    执行中的和解与审判调解,都是基于双方当事人的自愿、真实意思的表达,在不损害国家和他人的合法权益,达成在合法的范围内行使处分、实现权利义务的协议。但执行中的和解与审判中的调解仍有本质区别。一是强制性不同。在诉讼中的调解,调解协议经法院确认后,形成民事调解书,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一方不履行时,另一方可依据民事调解书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而执行和解在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后,,一方不履行和解协议的,另一方可要求法院只记录在卷,该协议不具有法律效力即强制执行性。二是后果不同。调解书送达后,是诉讼程序的终结。对于一方当事人不履行调解书,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执行和解达成后,是执行程序的暂时中止,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协议,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恢复原判决或者调解书的强制执行。三是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终结诉讼;后者是为了促使当事人履行生效法律文书。但是,无论二者有何区别,其
    2023-08-11
    333人看过
  •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研究
    负有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义务的人,在人民法院发出执行通知以后,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依法查封扣押或者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在执行中向人民法院提供担保的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以暴力、威胁方法妨害或者抗拒执行致使执行工作无法进行的;聚众哄闹冲击执行现场,围困、扣押、殴打执行人员,致使执行工作无法进行的;毁损抢夺执行案件材料、执行公务车辆和其他执行器械、执行人员服装以及执行公务证件,造成严重后果的;其他妨害或者抗拒执行,造成严重后果的。一、原告不同意分期还款是否会拘留原告不同意分期还款当然不会被拘留。只有原告存在下列妨害司法的行为时才会被拘留:(一)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二)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三)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
    2023-03-06
    142人看过
  • 死刑执行方式研究
    死刑按照以下的规定执行:先由最高院的院长签发执行死刑的命令,再交由下级法院执行;人民法院在执行死刑前,通知同级人民检察院派人在场监督;执行死刑时,对罪犯验明正身,讯问有无遗言、遗书后,由执行人员执行死刑;执行死刑后,在场书记员将执行情况写成笔录,将情况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并且通知罪犯家属。中国法律怎么执行死刑中国法律规定是通过枪决或者注射等方法执行死刑的。采用注射方法执行死刑的,应当在指定的刑场或者羁押场所内执行。采用枪决、注射以外的其他方法执行死刑的,应当事先层报最高人民法院批准。第一审人民法院在执行死刑前,应当告知罪犯有权会见其近亲属。罪犯申请会见并提供具体联系方式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近亲属。确实无法与罪犯近亲属取得联系,或者其近亲属拒绝会见的,应当告知罪犯。罪犯申请通过录音录像等方式留下遗言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许。《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一条死刑令签发及死缓执行最高人民法
    2023-07-01
    160人看过
  • 探视权执行司法实践之对策研究
    探视权是人类文明的体现,对子女心理健康、亲情的享受以及平衡发展均有利,它不仅是父母的权利,更是子女的权利,一方配偶阻碍原配偶对子女的探视,实际是限制子女享有的亲权。解决探视权的强制执行问题,一方面要完善立法,加大普法力度;另一方面,在司法实践中应不断摸索和积累经验,探索一些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一)执行依据的科学合理化其一,证据的采信。法院在判决时,不但要听取被探视者的父母双方的意见,而且要征求被探视者的意见。其二,判决的延续性。民事判决具有既判力,法院不能以同一事实与理由对当事人的请求作出重复判决。探视权具有长期性、环境条件多变性,一旦情事发生变更,如仍不允许作出变更判决,显然对弱势一方是不公平的。因此在当事人以新的事实与理由请求对探视权的内容作出变更时,法院应予以受理。其三,离婚父母双方协议的效力。《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条第2款规定:“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
    2023-05-03
    142人看过
  • 债权人在执行程序中知情、参与、选择的权利
    强制执行制度的目标是实现债权人利益,以此达到实质正义和程序正义。毋庸置疑,执行程序设计的基石和逻辑起点在于债权人,然而我国执行制度中几乎所有设计都是针对债务人的强制和救济,很难发现债权人的影子。这种设计最大的弊端是将执行程序技术化,债权人的程序主体地位没有得以彰显,其权利、尊严没有充分的程序保障。笔者认为,要改造我国执行制度,改变执行困境,就要树立以债权人程序主体性原则为指导,弱化法官完全控制的强制执行模式,确立执行程序债权人中心的理念,赋予债权人在执行程序中知情、参与、选择的权利,促进对执行程序的利用和督导被执行人依法履行义务。一、树立以债权人为中心的执行理念从某种角度上说,执行程序本质上是当事人与法院之间、当事人之间、其他诉讼参与人与法院之间的合作。当下,我国的执行法律应强化法官的职权执行指挥作用,提高当事人诉讼参与的积极性。执行程序中债权人作为制度的价值主体,只有积极地与法院和债务人
    2022-04-11
    360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民事审判程序与民事执行程序的关系,下
      辽宁在线咨询 2022-10-23
      这两者是没有关系的,审判程序是确定法律权利义务关系的程序,执行程序是实现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的程序,因此这两者是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能认为审判是执行的前提,也不能认为执行是审判的继续。
    • 一般来说审判权与执行权的关系有什么呢?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7-30
      我国对于审判权与执行权的探讨通常有两种立场,人们把审判人员、审判庭兼办执行案件的情况称为“审执合一”,即法官又是裁判者的执行者。再者为“审执分立”体现为法院审判人员、审判组织与执行人员、执行组织分别设立,执行机构与审判机构分立而独立执行案件。我们不能简单的对审判与执行关系做出评价与选择,要通过对审判与执行的关系原理的分析其更深层次的意义,推进民事审执关系的改革。 一、审判权与执行权的共通性 (一)
    • 民事诉讼的审判权与执行权
      澳门在线咨询 2024-11-16
      主管只明确了民事审判权作用的范围以及哪些纠纷可以作为民事诉讼受理,但未解决具体由哪个法院来受理这些纠纷。我国的法院有四级,除最高人民法院外,每一级都有多个,因此,在解决了某一纠纷属于法院民事诉讼受案范围的问题后,需要对属于法院民事诉讼受案范围的纠纷进行进一步划分,并将它们具体分配到各个法院。这意味着需要进行两次分配:第一次分配发生在不同级别的法院之间,通过分配明确四级法院各自受理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
    • 民事审判程序中的执行问题
      香港在线咨询 2024-12-30
      当事人收到判决书后,需在判决书确定的履行期届满后十五天内向法院提起上诉。上诉期届满后,当事人需等待二十五天,才可以向法院申请执行。 在申请执行方面,根据法院判决书确定的执行内容进行执行。如果被告或第三人在判决书生效后仍未履行义务,当事人可以申请强制执行。根据法律规定,当事人可以在判决书生效后的十天内申请强制执行。如果超过十天仍未履行义务,则当事人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申请强制执行时,当事人需要准
    • 论述债权性质与债权的执行程序
      台湾在线咨询 2023-07-17
      申请执行人向执行法院提交了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后,执行法院应当向债务人发出冻结债权执行裁定和履行通知书,并向有财产可执行的银行、储蓄机构、车管所等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进行查封、扣押、冻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