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制度分为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的户籍制度是指以195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为核心的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规定以及配套的具体措施。广义的户籍制度还要加上定量商品粮油供给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医疗保健制度等辅助性措施,以及在接受教育、转业安置、通婚子女落户等方面又衍生出的许多具体规定。它们构成了一个利益上向城市人口倾斜、包含社会生活多个领域、措施配套、组织严密的体系。政府的许多部门都围绕这一制度行使职能。
人口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快速的经济发展必然产生大量的人口流动,美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都是世界上人口流动量大,人员迁徙最频繁的国家和地区,同时也是经济高速发展之地。
正如人口学专家研究表明:合理的人口流动能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人才交流和劳动力资源配置。为实现公民的择业、居住以及迁徙自由,国家正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支持和引导人口的正常、合理流动,中国未来的人口管理制度将更灵活,更理性,更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1]
户籍改革历史发展
从狭义的角度分析,我国现行户籍制度大体经历了形成(建国初-1958年)、发展(1958年-1978年)、初步改革(1978年至今)等三个阶段
户籍改革形成
1951年7月,公安部颁布实施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这是建国以后最早的一个户籍法规,使全国城市户口管理制度基本得到统一。
1955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规定全国城市、集镇、乡村都要建立户口登记制度,从而统一了全国城乡的户口登记工作。
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以国家主席令形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该条例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对户籍管理的宗旨、户口登记的范围、主管户口登记的机关、户口簿的作用、户口申报与注销、户口迁移及手续、常住人口与暂住登记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标志着全国城乡统一户籍制度的正式形成。[1]
户籍改革发展
1964年8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该文件比较集中的体现了处理户口迁移的基本精神,即两个“严加限制”:对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的要严加限制;对从集镇迁往城市的要严加限制。此规定堵住了农村人口迁往城镇的大门。
1977年11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提出“严格控制市、镇人口,是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一项重要政策”。该规定进一步强调要严格控制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第一次正式提出严格控制“农转非”。稍后,公安部在《关于认真贯彻〈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的通知〉的意见》中,具体规定了“农转非”的内部控制指标,即每年从农村迁入市镇的“农转非”人数不得超过现有非农业人口的1.5‰。
户籍改革初步改革
198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凡在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准落常住户口,口粮自理。
1985年7月,公安部颁布了《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决定对流动人口实行《暂住证》、《寄住证》制度,允许暂住人口在城镇居留,这些规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中关于超过三个月以上的暂住人口要办理迁移手续或动员其返回常住地的条款,作了实质性的变动。
1985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规定凡16岁以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均须申领居民身份证,为人口管理的现代化打下了基础。
1992年8月,公安部发出通知,决定在小城镇、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当地有效城镇户口制度,以解决要求进入城镇落户的农民过多与全国统一的计划进城指标过少之间的矛盾。
80年代开始,“农转非”政策发生变化。“农转非”对象逐渐扩大,控制指标有所调整,控制办法得到改变。
1986年,安徽滁州市天水县秦栏镇实行“绿卡户籍制”。1992年,浙江温州推行“绿卡制”。1993年,上海推行“蓝印户口制”。1995年,广东深圳施行“蓝印户口制”。以此为代表,部分地区实行投资入户、购房入户或蓝印户口等政策,以吸引人才和资金。
1997年6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试点方案》。根据此方案,已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可以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1998年8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当前户籍管理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主要规定:实行婴儿落户随父随母志愿的政策;放宽解决夫妻分居问题的户口政策;投靠子女的老人可以在城市落户;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符合一定条件可以落户。户籍制度进一步松动。
2001年3月30日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进。
户籍改革正式改革
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宣告中国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农业”和“非农业”二元户籍管理模式,将退出历史舞台。[2]
2017年,户籍制度全面改革,重点推出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实施居住证制度、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推进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等“三项制度”、开展户口登记管理清理整顿、提高户口办理时效、畅通户口办理监督渠道等七个方面的便民利民措施。[3]
-
政策性银行改革的背景
395人看过
-
物业税改革被热炒的背景
53人看过
-
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262人看过
-
户籍属地和籍贯的文化背景
391人看过
-
企业机构改革背景及其影响
499人看过
-
户籍改革新规定
400人看过
户籍是对自然人按户进行登记并予以出证的公共证明簿,记载的事项有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亲属、婚姻状况等。它是确定自然人作为民事主体法律地位的基本法律文件。 中国户籍类型有两种,一种是农业户籍,也就是农村户口;另一种是非农户籍,也称城镇户口。... 更多>
-
2020年最新全面户籍改革如何调整户籍重庆在线咨询 2022-07-14长久以来,我国的二元化户籍机制都被视为一种不平等的社会现状。很多人因为户口种类分别,享受的公共资源也就分别。通常说来,非农户口人群可享用的公共资源要远胜于乡下户口人群。这样的状况将在2014户籍规则改革后逐渐消除。此次户籍规则改革的消息一经发布,立即引来各方好评,很多人都把这次改革视为促进社会平等的有效手段。在户籍改革最新政策出台后,一位专家表示,这不仅是国家促进社会平等的表现,同时也将有利于增进
-
2022年户籍改革有哪些相关的规定台湾在线咨询 2022-11-20一、户籍是什么 1、户籍,又称户口,是指国家主管户政的行政机关所制作的,用以记载和留存住户人口的基本信息的法律文书。也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身份证明。 2、户籍是对自然人按户进行登记并予以出证的公共证明簿,记载的事项有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亲属、结婚、离婚、收养、死亡等。它是确定自然人作为民事主体法律地位的基本法律文件。 二、户籍改革 1、户籍改革,指的是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
-
户籍改革影响集体利益分配吗澳门在线咨询 2022-02-26户籍改革不影响集体利益分配: 1、当事人如果以前的农村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一的,户籍改革后,还是原来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2、可以享受户口所在村的集体利益分配及其他利益分配,反之亦然; 3、由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认定属于地方性政策,当事人应事先咨询户口所在地的村(居)委会负责人,以对方的答复为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确定办法》的规定:第四条普通成员是指拥有土地共有权、保留型土地使用权、承包经营权、集
-
户籍改革对卖房后空挂的有说法吗?澳门在线咨询 2022-10-19北京户籍不改革···最多是未来农村户口转城市户口而已·北京作为重大城市依然严格控制户口准入北京户籍管理是全国最严格的·不会放宽而你说的卖房后原来房主户口不走问题无法解决··只能买卖合同中约定好违约责任(比如赔偿或退房赔款)。现行法律规定任何机构都无权利强制迁移户口·也就是你买房后房主户口赖着不走·派出所法院都没权利强制转移户口··只能按照买卖合同约定主张经济索赔··也不会有任何机构去代管理个人户口
-
改革开放哪一年提出来的上海在线咨询 2021-12-17改革开放是1978提出来的。改革开放的作用是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可以集中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