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涉外收养有什么注意事项,法律上该怎样规定
涉外收养要注意以下事项:
1、收养人年龄一定要符合规定。
2、收养人身体健康检查证明要齐全、有效。
3、家庭情况报告要真实、可靠。
4、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应当经其所在国主管机关依照该国法律审查同意等。
《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八条
收养人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无子女或者只有一名子女;
(二)有抚养、教育和保护被收养人的能力;
(三)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
(四)无不利于被收养人健康成长的违法犯罪记录;
(五)年满三十周岁。
第一千一百零九条
外国人依法可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
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应当经其所在国主管机关依照该国法律审查同意。
收养人应当提供由其所在国有权机构出具的有关其年龄、婚姻、职业、财产、健康、有无受过刑事处罚等状况的证明材料,并与送养人签订书面协议,亲自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
二、外国人收养我国未成年子女的法律规定有什么
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应当经其所在国主管机关依照该国法律审查同意。收养人应当提供由其所在国有权机构出具的有关其年龄、婚姻、职业、财产、健康、有无受过刑事处罚等状况的证明材料,并与送养人签订书面协议,亲自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零九条
外国人依法可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
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应当经其所在国主管机关依照该国法律审查同意。收养人应当提供由其所在国有权机构出具的有关其年龄、婚姻、职业、财产、健康、有无受过刑事处罚等状况的证明材料,并与送养人签订书面协议,亲自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
前款规定的证明材料应当经收养人所在国外交机关或者外交机关授权的机构认证,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但是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章 收养 第一节 收养关系的成立 第一千一百条 无子女的收养人可以收养两名子女;有子女的收养人只能收养一名子女。\n收养孤儿、残疾未成年人或者儿童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成年人,可以不受前款和本法第一千零九十八条第一项规定的限制。
-
收养协议的法律注意事项
480人看过
-
涉外离婚登记的注意事项,涉外离婚诉讼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365人看过
-
2024民法典的涉外收养有什么规定
141人看过
-
涉外出租应该注意什么法律问题
500人看过
-
新公司注册注意事项是什么,法律怎么规定
186人看过
-
婚外情取证注意事项有哪些,法律如何规定
452人看过
-
涉外抚养法律规定是什么及与其相关的注意事项?上海在线咨询 2022-07-21这个涉外抚养法律规定而其在涉外未婚生育关系中,会涉及到国家间的管辖权问题,以及不同法律制度国家之间对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不同。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行法的适用上,有的国家规定适用法院地法,有的国家规定适用国籍国法等等。
-
涉外,涉外办理的注意事项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10-27一、涉外离婚手续如何办理(一)协议离婚如果双方是在中国办理的婚姻登记,一方在中国,一方在国外。经双方协商对子女抚养权,以及财产分割达成一致意见,双方可随时到婚姻登记处办理离婚登记手续,对于协议离婚的夫妻,要亲自到去办理离婚手续,不能委托办理。(二)诉讼离婚如果一方不同意离婚或因为财产。抚养权等有争议的,可到人民法院起诉,通过诉讼办理离婚。需要提交的材料:中国公民本人的户口簿(及复印件)或户籍证明、
-
该怎样确定涉外收养海南在线咨询 2022-03-29对于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应由生父母作为送养人,并须明确送养意愿。生父母均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且对被收养人有严重危害可能的,由被收养人的监护人作为送养人。送养材料的提交方面也很严格,生父母作为送养人的,必须提交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证明、生父母与当地卫生和计划生育部门签订的计划生育协议。生父母以外的监护人作为送养人或办理涉外送养的,均须提供相应证明。
-
对涉外房屋销售有什么注意事项吗?青海在线咨询 2021-10-25涉外房地产销售应注意以下原则:第一,涉外房地产企业应以转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按转让合同规定进行交易行为。以行政计划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开发建设的房地产,必须按规定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手续,补充土地使用权转让金后出售、抵押或租赁。第二,土地使用权和住房所有权同时转移。房屋所有权移转时,相应的土地使用权随之移转,且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所规定的权利义务亦随之移转;土地使用权移转时,相应的房屋所
-
什么是涉外离婚诉讼,涉外诉讼要注意什么事项香港在线咨询 2021-12-21涉外离婚诉讼应当注意:在中国办理婚姻登记的,应当向婚姻缔结地或者一方在中国最终居住地的人民法院起诉;在国外结婚定居的,可以向一方原住所或者中国最终居住地的人民法院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