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情况下可以对某人实施逮捕
可以对某人实施逮捕的情况是:
1.可能实施新的犯罪、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
2.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
3.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企图自杀或者逃跑的。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一条规定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尚不足以防止发生下列社会危险性的,应当予以逮捕:
(一)可能实施新的犯罪的;
(二)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的;
(三)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
二、逮捕后多久开庭判刑
逮捕后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开庭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三个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八条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三个月。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以及有本法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经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因特殊情况还需要延长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三、逮捕和批捕怎么区别
1.执行的主体不同。执行逮捕的主体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批捕的主体是检察机关,也就是说只有检察机关才有权利作出相应的决定和批准。
2.执行的时机不同。逮捕是在案件审查之前或者诉讼开始之前;批捕是在对案件进行侦查并结束之后。
3.二者的手段不同。逮捕是依法暂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批捕是批准逮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二章 侦查 第十节 侦查终结 第一百六十条 在侦查期间,发现犯罪嫌疑人另有重要罪行的,自发现之日起依照本法第一百五十六条的规定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n犯罪嫌疑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应当对其身份进行调查,侦查羁押期限自查清其身份之日起计算,但是不得停止对其犯罪行为的侦查取证。对于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确实无法查明其身份的,也可以按其自报的姓名起诉、审判。
-
可以实施逮捕的情况有哪些
296人看过
-
逮捕什么情况下可以决定
246人看过
-
法院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逮捕被执行人
223人看过
-
哪些情况下会被逮捕什么情况下采取强制措施
259人看过
-
有病的情况下可以逮捕吗
448人看过
-
在什么情况下公安机关可以逮捕嫌疑人
273人看过
-
具有可以实施逮捕情况的吗四川在线咨询 2021-11-29可以逮捕的情况有:(一)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这是逮捕的前提和基本条件。逮捕通常不是在侦查终结以后才采取,而是逮捕之后仍将继续进行侦查,所以,经过初步侦查,只要有证据证明发生了犯罪事实且是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了犯罪,便可对其执行逮捕。 (二)可以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这就是说,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的,可以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 (3)采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强制措施,不
-
人民警察什么情况下可以立即逮捕?澳门在线咨询 2022-07-08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八条人民警察依法执行下列任务,遇有违法犯罪分子可能脱逃、行凶、自杀、自伤或者有其他危险行为的,可以使用手铐、脚镣、警绳等约束性警械: (一)抓获违法犯罪分子或者犯罪重大嫌疑人的; (二)执行逮捕、拘留、看押、押解、审讯、拘传、强制传唤的;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使用警械的其他情形。人民警察依照前款规定使用警械,不得故意造成人身伤害。
-
逮捕后什么情况下可以请律师?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3-01-05《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犯罪嫌疑人自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有权委托辩护人;在侦查期间,只能委托律师作为辩护人。被告人有权随时委托辩护人。 侦查机关在第一次讯问犯罪嫌疑人或者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的时候,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人民检察院自收到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材料之日起三日以内,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 人民法院自受理案件之日起三日以内,应当告知被告人
-
逮捕是什么意思,请问哪些情况下可以予以逮捕?广东在线咨询 2024-09-02逮捕,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为了防止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实施妨碍刑事诉讼的行为,逃避侦查、起诉、审判或者发生社会危险性,而依法剥夺其人身自由,予以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
-
什么情况下可以逮捕犯罪嫌疑人, 逮捕证下来以后还要办理逮捕手续吗江西在线咨询 2022-03-08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一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由公安机关执行。 第六十条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