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您无法探望子女的问题,我们建议您采取两种途径进行解决。
首先是通过友好协商加以解决,其次是通过法律手段向法院提起诉讼。
以下是详细的解析过程:
探望权,简单而言,是指没有生活监护权的父母其中一方对其亲子享有经常性的访问权利。
依照法律规定,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那一方,即亲生父母或养父母,有权探望其子女,而另一方则负有协助之责任。
然而,除非探望行为违反了公共秩序,危害了子女的身心健康,否则人民法院不会剥夺探望权,而是由法院依法中止。
面临被阻碍探望子女的情况时,您可以考虑以下几种做法:
1.如果您的配偶或其他监护人不允许您探望您自己的子女,您应该直接与负责抚养子女的一方协商,尝试请求他们准许您行使探望权。
2.如果协商未能得到妥善解决,您可以在充分掌握相关证据的基础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声请恢复探望权或者申请变更抚养权。
通常情况下,法院会在维护子女利益的原则框架内,对探望权的行使方式、时间做出明确判决,并要求双方家长积极配合执行。
此时,您需要向被告所在地法院提交起诉书及下列几项材料:
(1)原告的身份证复印件;
(2)离婚协议;
(3)提供子女的出生证明、户口本等必要文件。
经过立案大厅的初步审核,若认定上述材料齐全并且符合立案条件,便会批准立案,并向您下发立案通知书。
然后,您将需要缴纳诉讼费用。
自此起,法院将正式受理您的案件。
民事审判部门在收到案件后,会分别向您及被告发送传票,告知开庭时间。
待双方当事人到庭以后,法官会先行组织调解。
如果调解无果,将会开庭审理,并做出判决。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监护人不肯配合权利者行使探望权,法院只能敦促监护人予以配合,例如将子女送至指定地点供另一方探望。
当然,警惕其他监护人拒绝配合,法院同样无法强制将子女送往某地,只能根据诉讼法规则,对拒绝执行判决的监护人依法实施罚款、拘留等惩罚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条
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
-
如何应对对方拒绝探望孩子的行为
270人看过
-
拒绝探望孩子的理由
146人看过
-
离婚后女方拒绝男方探视权应该如何应对
389人看过
-
中止探望的理由里面包含了子女拒绝探望吗
473人看过
-
孩子拒绝探望,探望能否继续?
239人看过
-
面对孩子拒绝探视,家庭应如何应对?
249人看过
-
妻子离婚后拒绝父亲探望孩子,该如何处理?广西在线咨询 2024-11-26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除非存在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况外,父亲或母亲不能阻止另一方探望子女。如果父亲或母亲拒绝另一方探望子女,父亲或母亲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条,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父亲或母亲探望子女,
-
女方拒绝探望孩子男方起诉怎么判澳门在线咨询 2021-10-15夫妻之间虽然离婚,但关心、看望孩子是男女双方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近日,广南县人民法院审理一起探望权纠纷案。本案在审理过程中,经法院主持调解,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杨某某自愿定于调解当月起每月的第二周、第四周的星期六上午8:00将孩子送到县人民银行门口交由张某某领回,当晚20:00由张某某将孩子送回县人民银行门口交由杨某某领回。 2005年1月17日,张某某与杨某某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结婚,婚后生育一小
-
探望权可以拒绝对方接走孩子吗海南在线咨询 2023-08-27探望权能否让对方接走孩子,需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双方离婚时关于子女探视的问题协商不抚养孩子的一方不可以接走子女,那么可以不让对方接子女走的;如果对此没有约定,那么是可以接走子女的,因为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
如何拒绝前夫对十岁孩子探望的要求?青海在线咨询 2022-11-07根据法律规定,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一方不履行让另一方探望的义务的,拥有对孩子探望权的另一方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依法作出有关探望子女的判决和裁定后,当事人拒不执行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
-
子女一方拒绝探视要如何办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10-09对方提出要见小孩的要求是没有办法拒绝的,探视是受法律保护的,如果对方有过分的行为可以报警,自己是不能决定不让对方探视孩子的,中止探视权要由法院来判定。根据《婚姻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 1、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2、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