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具体情况而定,恶意诉讼,即诉讼权利的滥用,是当事人在缺乏实体权利的基础上,利用法律所赋予的程序性权利损害他人利益或者加重他人负担,从而使己方减轻责任或获得不当利益的行为。恶意诉讼不是一个法律概念在刑事案件中,恶意诉讼的体现应该是诬告,如果诬告行为构成犯罪,可以追究其刑事责任。
一、民事诉讼中处分原则指的是?
处分原则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支配或处置自己享有的民事实体权利和民事诉讼权利。处分原则贯穿民事诉讼全过程,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诉讼的进行。处分原则是“私法自治”理念在民事诉讼中的体现。现代社会为保护国家和社会利益,对处分原则辅之以必要的限制,即处分必须在法定范围内。这就要求当事人的处分不得违反法律规定,不得有损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同时要求法院进行指导和监督,既要尊重当事人的处分权不得随意加以限制,又不能放任自流。
二、15岁男孩打架派出所会怎么处罚
15岁孩子打架,如果将他人打成轻伤,因未达到相应的刑事责任年龄,所以不构成犯罪,父母需要加强监管。一般轻微伤可以由公安进行调解;如果造成他人身损害程度较重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协商,实现充分的赔偿,以此获得减轻或者免除刑事处罚。如果双方无法达成一致,被对方当事人或者是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法院会依据伤害的具体情况或者是犯罪分子的主观恶意进行判决,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怎样认定商标恶意抢注行为
“恶意抢注”指的是:以获利等为目的、用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在该领域或相关领域中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域名或商号等权利的行为。
申请人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这是主观要件。“恶意抢注”申请人是把他人已经使用的商标作为自己的商标提出申请,这种行为的本身,就已经侵占了他人的劳动成果,如果注册成功,无异于用合法的方式偷窃。
更为严重的是一旦注册成功,“恶意抢注”申请人成为合法所有人之后,即会利用其注册商标的占用权。
申请人采取了不正当手段,这是行为要件。不正当手段,是指商标注册申请人以不合理或不合法的方式,在商标注册申请书和提供的相关材料中不真实地填报了有关事项;
只能在异议程序或在以后的被抢注人申请撤销该商标的程序中,由被抢注人提出证据,证明申请人采用了不正当手段。
注册成功,这是客观要件或事实要件。如果在异议程序,被抢注人发现自己的商标被他人申请,即可提出异议,导致其注册不成功,当然就谈不上“恶意抢注”。
-
恶意诉讼侵权责任需要承担吗
84人看过
-
刑事责任是否必须承担?
461人看过
-
恶意逃避法院执行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吗
78人看过
-
恶意透支信用卡5000元就要承担刑事责任
169人看过
-
网上恶意言论是否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61人看过
-
社区恶意堵车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244人看过
恶意诉讼是指行为人明知没有事实根据和正当理由,但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故意提起诉讼的行为。 恶意诉讼的一般表现主要有,一是恶意选择法院管辖和管辖法院,二是恶意诉前保全和诉讼保全,三是冒用他人名义为提起诉讼做准备,四是恶意制造诉... 更多>
-
遭遇恶意投诉,投诉人是否有责任承担广西在线咨询 2022-11-21撤销权恶意第三人应承担的责任: 1、第三人单独承担责任。第三人独自承担其侵害行为对债权人的债权造成的损害而引发的侵权责任。 2、第三人和债务人共同承担连带责任。第三人和债务人共同承担连带责任是因为他们的共同侵权行为对债权人之债权造成损害而引发的侵权责任。
-
刑事诉讼侵权责任是否配偶能承担海南在线咨询 2023-01-08侵权责任分为个人侵权和共同侵权,如果夫妻双方构成共同侵权则双方承担连带责任。侵权责任也是债务的一种,如果为夫妻中的一方个人侵权原则上为个人债务,如果夫妻共同签字或者事后另一方追认愿意共同承担侵权责任;或者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债权人以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为由主张权利的;或者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债权人以属于夫妻共
-
恶意逾期还款后担任刑事责任我要承担啥责任天津在线咨询 2023-05-311、如果欠款金额达万元以上,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则构成信用卡诈骗罪,要承担刑事责任,同时仍要承担民事还款责任。 2、如不符合上述情形的,则欠款人负有偿还欠款的民事责任。
-
恶意诽谤原告是否承担离婚责任?河南在线咨询 2023-10-10恶意诽谤致使他人离婚的,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具体如下: 1、构成诽谤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2、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
连带责任保证担保是否承担诉讼责任上海在线咨询 2022-05-10对于连带责任保证担保,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3条规定:“因保证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债权人向保证人和被保证人一并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应当将保证人和被保证人列为共同被告;债权人仅起诉保证人的,除保证合同明确约定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外,人民法院应当通知被保证人作为共同被告参加诉讼;债权人仅起诉被保证人的,可只列被保证人为被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