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初查制度在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立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并没有明确初查的性质、内容、手段、权限等问题使得自侦部门对初查的理解和适用较为混乱,因此,完善职务犯罪的初查制度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笔者试对职务犯罪的初查制度作一探讨。
一、初查制度形成的背景
初查制度最早是在1983年3月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的《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自行侦查刑事案件的办案程序(暂行规定)》中,该文件第二节规定了立案前的审查和立案,其中立案前的审查就是初查的雏形,但是文件中没有使用初查一词。而初查一词最早是见于1985年1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检察机关信访工作会议的文件中。该文件在谈到信访部门的工作任务时指出:信访部门比较适合部分控告、申诉案件立案前的初查,以便能为自侦部门提供准确性高一些的案件线索。1990年1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的《关于加强贪污、贿赂案件初查工作的意见》对初查制度做出明确解释,初查工作是对贪污贿赂案件线索立案前的审查。1993年3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的《关于加强举报工作的决定》第5条规定:大力加强初查工作。初查是消化的前提和立案侦查的基础。并对举报中心、自侦部门对于举报线索初查分工作了详细规定。1993年1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大案要案查处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初查作为人民检察院查处大案要案的一个重要程序和工作阶段。1995年7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的《关于要案线索备案、初查规定》进一步解释了初查制度,是人民检察院在立案前对要案线索进行审查的司法活动。1996年9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规定》第5条规定:初步调查即初查。1998年1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下称《规则》第6章第2节规定了初查制度。1999年1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的《关于检察机关反贪污贿赂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第6条规定:初查是检察机关对案件线索在立案前依法进行的审查,包括必要的调查。
二、建立初查制度的必要性
检察机关自侦案件采取初查制度有其现实的必要性。
1、案件特殊属性决定初查的必要性。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模式一般是由事到人,而检察机关办理的职务犯罪案件侦查模式往往是由人到事。由于职务犯罪手段的隐蔽性、智能性和复杂性,加之举报线索很少能直接反映经济犯罪问题,多数是出自举报人道听途说和主观臆测,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大量举报线索反映的问题很难查证属实。这样,只有借助初查程序对大量的举报线索进行筛选和过滤,从中找出有价值的犯罪线索,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一步查处犯罪,才能避免无的放矢、打击不力、浪费司法资源的被动局面。
2、案件主体决定初查的必要性。检察机关负责查办的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案件,其主体一般负责、主管或者经手某些公务性工作,具有一定的职务身份。对于这些案件,如果仅凭一件来历不明的匿名举报线索就决定对被举报人进行立案查处,可能正是由于检察机关一次不正确的决定,导致一个企业解散、一个无辜被举报人饱受舆论的压力,这种做法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可取的。而从检察职能出发,我们知道,检察机关不只是承担打击犯罪的职能,而且也承担保护因举报失实的被举报人合法权益,因而检察机关本着对案件事实负责的理念、本着对举报人和被举报人负责的态度,对受理的职务犯罪线索进行认真初查确认是否符合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立案标准。从某种意义上看,初查制度对稳定区域大局,服务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工作人员清正廉洁的形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3、十二小时规定决定初查的必要性。《刑事诉讼法》第92条第2款规定: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十二小时。根据职务犯罪规律,犯罪嫌疑人往往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较强的抗审能力和较高的文化水平,而且作案也往往手段隐秘、高明。如果不通过初查程序,而仅仅根据刑诉法规定的立案标准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恐怕在法律规定的12小时内难以攻克讯问对象。而事实上,当前检察机关在普遍采用初查程序的情况下都难以在12小时内攻克讯问对象,而不用说在没有掌握任何证据材料的情况下通过12小时来攻克讯问对象。基于法律强制性规定和职务犯罪特点,初查制度的存在在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过程中显得尤为的重要和必要。
4、不立案答复制度决定初查的必要性。根据《刑事诉讼法》第86条规定:,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在答复署名举报人时,如果仅根据举报人提供的线索再加上办案人员的主观认为就做出不立案决定,恐怕难以让举报人信服,也难以平息诸多上访事件。实际上,检察机关在答复署名举报人时,其决定不立案的理由是非常充分的,附随大量的书证材料和证人证言。而这一切都取决于初查制度。就此而言,初查制度是缓解干群矛盾、平息上访和维护地方和谐稳定的推进器。
5、案件质量决定初查的必要性。自侦实践证明,撤案,错误拘留、错误逮捕,无罪判决以及错误采取查封、扣押、冻结、追缴等措施,无不源于错误立案,而错误立案又基本源于初查不到位、不彻底和不科学。因而,初查在保证案件质量和最大限制防止错误发生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相反,如果在立案(狭义)前不设置初查制度,那么根本无法保证自侦案件的成案率和采取强制措施、侦查措施的正确率、起诉率和判决率,也即无法保证案件质量,并且产生不良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三、职务犯罪初查制度的现实困境
1、初查对办案效能的制约。从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来看,侦查的起点是立案,只有在立案以后的侦查取证手段才能得到刑事诉讼法的保障。初查制度内容上对侦查的前置与形式上无法被合法化的矛盾,致使其在实务中陷入种种尴尬境地。
2、初查的权利保障缺陷。初查手段同其他侦查手段一样,对社会、尤其是对公民权利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如果对侦查权的运用不加以规制,极有可能被滥用,从而对公民权利造成不必要的侵害。而我国职务犯罪的初查制度过于简单和粗糙,对侦查人员初查行为的规制存在着较多的漏洞,对犯罪嫌疑人的基本防御权也存在法律上的忽略。
-
初探我国财产申报制度与预防职务犯罪
78人看过
-
职务犯罪制度的立案标准是什么?
401人看过
-
初次职务犯罪的心理辨析
65人看过
-
五制度联动协作预防职务犯罪
301人看过
-
职务犯罪侦查——侦查
155人看过
-
职务犯罪防控相关制度有哪些
366人看过
职务犯罪指的是国家工作人员、公司工作人员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开展违法活动或者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破坏国家职务管理职能的总称。依照刑法应当受到处罚。 常见的职务犯罪包括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单位受贿罪、行贿罪、对单位行贿罪、介绍贿... 更多>
-
-
职务犯罪初查期限为多长时间?广西在线咨询 2023-12-16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四条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二个月。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一个月。第一百六十九条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应当在一个月以内作出决定,重大、复杂的案件,可以延长半个月。
-
在制度机制上堵塞导致职务犯罪的漏洞, 防范职务犯罪的措施包括哪些湖北在线咨询 2022-03-14在制度机制上堵塞导致职务犯罪的漏洞:(一)关于维稳工作1、建立维稳工作机构。2。5。3、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确保本部官兵的工作、加强监督这个关键、民情,将矛盾消化在萌芽状态、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通过广泛宣传教育、抓住教育这个基础,先做调解、学习、做好制度这个保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调解工作、委派得力人员担任维稳信息员。职务犯罪本质上是权力犯罪我觉得你的问题是两部分,自觉抵御职务犯罪的诱惑。(二
-
职务犯罪初犯可以假释吗北京在线咨询 2022-08-21对职务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诈骗犯罪、组织(领导、参加、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等罪犯,不积极退赃、协助追缴赃款赃物、赔偿损失,或者服刑期间利用个人影响力和社会关系等不正当手段意图获得减刑、假释的,不认定其“确有悔改表现”。 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的申诉权利应当依法保护,对其正当申诉不能不加分析地认为是不认罪悔罪。
-
被判缓刑怎么查看初犯认罪态度海南在线咨询 2022-10-17犯罪嫌疑人被取保候审并不影响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之后,根据犯罪事实、犯罪性质、情节及其社会危害性依法做出判决。《刑法》第六十一条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