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对借款合同欺诈应该怎样处理
借款合同诈骗可以先报警处理,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后报检察院审查批捕。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犯此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
【合同诈骗罪】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二、借款合同纠纷解决方法是什么
借款合同纠纷解决方法是协商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
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2.有明确的被告;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三、借款合同纠纷的诉讼时效是怎么规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普通诉讼时效、最长权利保护期间】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九条【分期履行债务的诉讼时效】
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自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章 诉讼时效 第一百八十九条 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自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
面对欺诈罪,孕妇应该如何应对?
181人看过
-
被欺诈签了借条应该怎么处理
347人看过
-
购物欺诈应该怎样应对问题
368人看过
-
合同欺诈导致贷款纠纷该如何应对
327人看过
-
面对贷款偿还困难,应该怎样处理?
200人看过
-
面对信用卡还款问题,应该怎样处理?
477人看过
-
中介欺诈而签订了合同应该怎样处理广东在线咨询 2022-12-08和中介签了合同,中介存在欺诈,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撤销权。 法律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
企业应当如何面对合同欺诈行为台湾在线咨询 2022-05-31经常遇到的合同欺诈有以下几种: 一、伪造合同:欺诈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伪造合同主体、伪造合同内容等手法,凭空捏造或者虚构合同,骗取他人的财物。 二、货物引诱:欺诈方利用一些单位或个人急需某种紧缺或畅销商品的心理,谎称能提供诸如钢材、汽车、铝锭之类的紧俏商品,签订虚假的购销合同,骗取对方的定金或预付款。
-
欺诈合同违约应该怎么样起诉西藏在线咨询 2022-07-23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
-
合同存在欺诈,欺诈方应该赔偿吗台湾在线咨询 2022-11-111、一般来说,合同存在欺诈,当事人请求撤销合同后,过错方应当赔偿受欺诈方相应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 2、如果是经营者对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应当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
-
员工欺诈公司合同该怎么处理河南在线咨询 2022-08-04以欺诈行为履行劳动合同的视为无效合同!!! 该员工对于公司造成一个月的时间上的损失,公司可以保留一切法律权利。 甚至如果该软件公司发现有其竞争公司使用相同核心模块功能的话,那小子就很难说的清了。 因为入职一个月那应该在试用期吧,且程序员是保密职位。 擅自抄袭他人代码,侵犯同事和公司的知识产权,因此造成损失!公司可以依法保留追求法律责任的权利——甚至可以判断为违反保密守则。 下面摘抄本例相关法律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