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法债务催收中如何确定主体资格
催收非法债务罪是一般主体,既包括直接实施催收法律不予保护的债务的行为人,也包括雇佣、指使他人实施上述行为的人。
本罪的主体是自然人不包括单位,如果是单位实施催收非法债务的行为,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条的解释,公司、企业等单位实施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刑法分则和其他法律未规定追究单位的刑事责任的,对组织、策划、实施该危害社会行为的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本罪的行为方式只规定三种情形,即使用暴力、胁迫方法的;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或者侵入他人住宅的;恐吓、跟踪、骚扰他人的。
本罪未采取列举兜底的表述,这意味着本罪的行为方式只有是法律规定的三种形式,超出本罪规定的行为方式只能寻求其他罪名规制,如果不符合其他犯罪的构成要件,只能认定为无罪。
二、非法催收债务罪的立案标准如何
非法催收债务罪的立案标准如下:
1.使用暴力、胁迫方法的;
2.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或者侵入他人住宅的;
3.恐吓、跟踪、骚扰他人的。
催收高利放贷等产生的非法债务,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之一【催收非法债务罪】有下列情形之一,催收高利放贷等产生的非法债务,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一)使用暴力、胁迫方法的;
(二)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或者侵入他人住宅的;
(三)恐吓、跟踪、骚扰他人的。
三、非法催收债务罪的构成要件如何
非法催收债务罪的构成要件如下:
1.主体要件:
本罪是一般主体,既包括直接实施催收法律不予保护的债务的行为人,也包括雇佣、指使他人实施上述行为的人。
2.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管理秩序,尤其是公共秩序。
3.主观要件:
本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其犯罪动机是为了实现非法债权,大部分还具有牟利目的。
本罪的对象是借贷高利贷等其他违法债务的债务人员。
4.客观要件:
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采取暴力、胁迫或者“软暴力”手段催收法律不予保护的债务,情节严重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二章 犯罪 第四节 单位犯罪 第三十条 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
如何确定合格的非法债务催收主体
376人看过
-
如何判定催收非法债务罪的主体责任资格
360人看过
-
受偿主体资格如何确定
60人看过
-
如何确定非法集资行为中的债务数额
327人看过
-
渝中区催收非法债务罪请律师如何收费
225人看过
-
催收非法债务罪中的非法债务包括哪些
394人看过
-
催收非法债务罪的主体包括什么人,该如何规定的山东在线咨询 2023-08-18催收非法债务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既包括直接实施催收法律不予保护的债务的行为人,也包括雇佣、指使他人实施上述行为的人。需要注意的是,单位不构成催收非法债务罪。如果是单位实施催收非法债务的行为,对组织、策划、实施催收非法债务的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民间借贷中债务人的诉讼主体资格确认山东在线咨询 2022-03-12(1)主张次债务人代替债务人直接向其偿还债务的;(2)主张债务人的出资人、发起人和负有监督股东履行出资义务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协助抽逃出资的其他股东、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实际控制人等直接向其承担出资不实或者抽逃出资责任的;(3)以债务人的股东与债务人法人人格严重混同为由,主张债务人的股东直接向其偿还债务人对其所负债务的;(4)其他就债务人财产提起的个别清偿诉讼。
-
如何认定违反规定催收非法债务罪广西在线咨询 2021-11-08催收非法债务罪的立案标准是看是否用暴力和胁迫。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或侵入他人住宅。这里有两种行为,即限制他人人身自由和侵入他人住宅。恐吓,跟踪,骚扰他人。根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之一,有下列情形之一,催收高利贷产生的非法债务,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一)使用暴力、胁迫法;(二)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或者侵入他人住宅的;(三)恐吓、跟踪、骚扰他人。
-
如何分辨非法债务催收律师北京在线咨询 2023-07-101、民事案件收费 (1)无财产争议案件 普通民事、经济、行政案件,不涉及财产的,根据案件性质、复杂程度、工作所需耗费时间等因素,在6000—100000元之间协商收取;外地民事、经济、行政案件不涉及财产的,代理费不低于20000元。 (2)法律文书案件 代为撰写、修改、审查法律文书,根据法律文书的性质、难易程度、工作所需耗费时间等因素,每份文书在600-2000元之间协商收费。 (3)律师见证 根
-
如何确定劳动关系的主体资格新疆在线咨询 2023-09-05劳动关系的主体资格的确定如下: 1、确定劳动者是否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2、确定用人单位是否属于合法的组织,是否具备法律规定的劳动合同主体条件。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