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暴力催收,可以提供相关证据直接报警。此外向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催收公司当地的金融办、银保监会进行投诉也是可以的。虽然目前暴力催收的情况有好转,但是仍旧有违规的催收公司进行暴力催收,因此积极投诉、举报才是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最好做法。
一、暴力催收会判刑多久
暴力催收者判刑多久要根据具体催收行为来决定判刑,我国法律对暴力催收没有具体的罪名,其暴力催收行为可能涉嫌故意伤害、非法拘禁等不同的罪名,一般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伤残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二、信用卡逾期家人会被骚扰么
催收骚扰家人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通过举报投诉或者报警的方式直接报案处理。如果遇到突发情况,比如贷款公司派人上门催收,采用辱骂、威胁、恐吓、喷漆等方式,对借款人家人采取了过激行为,那么就可以立即报警,可以当即制止催收人员的行为。不管是哪种方式,都需要保留证据。
三、网恋诈骗报警有用吗
网恋诈骗报警有用的。遭遇网络诈骗,建议到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举报诈骗行为或者拨打110及到当地派出所报警,对方的行为涉嫌诈骗罪,警方会根据线索进行案件处理。网上被骗,报警需要提供以下材料:1、受害者本人身份证;2、网络聊天记录、订单等截图;3、转账银行卡,转账记录并盖章;4、如果是被跑路网站所骗,需要提交该网站的网上信息截图,如官网上的公司介绍、主流媒体对该网站理财信息的吹捧报道、知名网站的理财推荐等、被骗公司的资格认证。证据不需要自己提供,由公安机关侦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6条的规定,人民警察应当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卫工作”的职责。即此而言,目前正在从事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工作的人民警察当称之为“网络警察”。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是可以量刑的。
-
12321投诉暴力催收可以吗
292人看过
-
遇暴力催收去哪投诉是正确的?
285人看过
-
暴力催收去什么地方投诉
476人看过
-
暴力催收投诉渠道查询
194人看过
-
被暴力催收去哪里报警
399人看过
-
怎样投诉网贷平台暴力催收
190人看过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
暴力催收去哪个部门投诉贵州在线咨询 2024-03-27暴力催收去银保监会投诉。遭遇如下催收可以投诉或报警,短信或电话轰炸,电信恐吓,曝光通讯录,骚扰通讯录里的其他联系人,将欠款人的隐私上传到网络,在借款人正常工作地或居住地摆放花圈,冒充公检法催收,恐吓借款人,采用黑恶势力的方式催收等。遭遇暴力催收,可以提供相关证据直接报警,也可以向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银保监会进行投诉,积极投诉、举报才是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正确做法。
-
暴力催收去哪里投,具体规定有哪些山东在线咨询 2023-08-19暴力催收涉嫌犯罪的可以向公安机关报警投诉。被害人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同时,被暴力催收的人可以向银保监会进行投诉。
-
网贷平台暴力催收,暴力催收,暴力催收的不正当手段,是否可以起诉贵州在线咨询 2022-01-23根据“法释[2015]18号”文第二十六条之规定,本金(以实际收到金额为准,且应减去前期已支付费用)、利息(年24%以内绝对保护,年36%以内相对保护)要偿还。但是不合法的利息费用部分,在兼顾诚实信用原则的基础上,可以拒绝支付。根据“法释[2015]18号”文第三十一条之规定,过多支付的部分,债务人可以(协商、调解、诉讼)要回。 注意操作、财务、信用、合规和民事责任风险甚至是刑事责任风险的识别与防
-
怎么投诉现金贷暴力催收台湾在线咨询 2022-09-12将应收账款按照欠款的时间长短分为ABC三类,A是欠款时间最短的(如最近2个月内的或者信用期内的),C是最长的(如超过3年的)。重点是对C类的催收,方法有发函催收、本单位人员催收,事务所催收随时了解该类企业的经营状况,是否存在倒闭风险等。B类的催收,可以通过委婉提醒的方式进行。A类的一般可以暂缓催收
-
暴力催收可以报警吗,高利贷暴力催收可以报警吗安徽在线咨询 2022-07-09《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条例(征求意见稿)》 第二十九条非存款类放贷组织应当以合法、适当方式为逾期借款人提供还款提醒服务。 非存款类放贷组织和外包机构进行债务催收时,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使用或威胁使用暴力或其他违法行为来损害他人的身体、名誉或者财产; (二)侮辱、诽谤或者以其他方式干扰他人正常工作和生活; (三)使用误导、欺诈、虚假陈述等手段,迫使借款人清偿债务; (四)向公众公布拒绝清偿债务的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