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核准权下放引发问题的思考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8-18 08:30:31 280 人看过

关于核准权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但目前整个刑事诉讼的体制还没有进行改革,在此情况下,最切实可行的作法是对死刑复核程序本身进行规范。那就是最高人民法院应收回死刑核准权,因为死刑核准权下放之时的有必要下放的形势已不再存在,核准权已失去了其下放的条件,虽然在新形势下犯罪现象更加复杂化、经济化、智能化,但各项工作的运转已上轨道,国家已进入科学、文明、规范的时期,法制与人权已是国家和社会要实现的两大目标,死刑这一决定人的生命权的最严厉的刑罚,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一整套严密的程序,因而必须将死刑核准权收回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令人宽慰的是,鉴于核准权下放的诸多弊端,最高人民法院已经有了收回死刑核准权的意向,在此,仅对死刑核准权收回后的具体操作做几点设想。在最高人民法院内部设置与其他审判庭有同等地位的死刑复核庭,所有死刑案件全部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至于实际操作,可由最高人民法院灵活掌握,其中最高人民法院派出复核法庭的作法就是切实可行的。由于立法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判处死刑的案件在短期内不会有明显的减少,最高人民法院收回复核权以后,全国所有死刑案件全部集中到最高人民法院去复核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最高人民法院走出去,派出复核法庭,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灵活的最有效办法。在这一点上,各基层人民法院长期以来实行的派出法庭的工作方法,就是一个成功的例证。派出复核法庭在人员方面,可以从各高级人民法院选派一批业务素质高的死刑复核审判人员,充实到最高人民法院,并派往复核法庭。在区域划分上,可以根据原来几个大区划分派出复核庭,也可以重新划分派出复核庭。派出复核庭的审判人员应定期进行交流,这样可以全面掌握全国死刑案件的情况,防止各地对死刑标准的掌握和理解不一致。当死刑案件减少到一定程度时,派出的复核庭还可以取消,由最高人民法院负责对全国所有死刑案件进行复核。

将部分死刑案件的核准权下放的历史沿革

1979年制定的刑事诉讼法和刑法分别规定:死刑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1979年刑法、刑事诉讼法颁布施行后,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社会治安形势,对死刑核准权曾作过三次补充修改。

第一次:由于当时(特别是1979年)社会治安不好,全国大中城市中杀人、强奸、抢劫、放火和其他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重大恶性案件不断上升,应当判处死刑的案件增加。1980年2月12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作出决定,在1980年内,对现行的杀人、强奸、抢劫、放火等犯有严重罪行应当判处死刑的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核准。(注:参见1980年3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80)人大常会字第10号通知》[A].司法工作手册第1辑[Z].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81.471-472.)

第二次:鉴于当时社会治安状况仍未好转,1981年6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又作出了《关于死刑核准问题的决定》,延长了死刑核准权下放的期限,扩大了死刑案件核准权下放的时间和范围,规定:在1981年至1983年内,对犯有杀人、抢劫、强奸、爆炸、放火、投毒、决水和破坏交通、电力等设备的罪行,应当判处死刑的,都不必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对反革命犯和贪污犯等判处死刑的,仍然按照刑事诉讼法关于死刑复核程序的规定,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汇编(1981年1月—12月)[Z].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50.)

第三次:部分死刑案件的核准权经1980年、1981年两次下放后,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严峻,为了维护社会治安,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斗争。1983年9月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为了配合严打斗争,这次会议还在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的决定》中,对死刑复核问题作了修改,将该法第十三条死刑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核准。死刑案件的复核程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编第四章的规定办理,修改为死刑案件除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杀人、强奸、抢劫、爆炸以及其他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判处死刑的案件的核准权,最高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时候,得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级人民法院行使。(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汇编(1983年1月—12月)[Z].北京:法律出版社,1983.3.)据此,最高人民法院于1983年9月7日发出了《关于授权高级人民法院核准部分死刑案件的通知》(注: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全集[Z].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4.819.),规定:为了及时严惩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的罪大恶极的刑事犯罪分子,除由本院判决的死刑案件外,各地对反革命案件和贪污等严重经济犯罪案件(包括受贿案件、走私案件、投机倒把案件、贩毒案件、盗运珍贵文物出口案件)判处死刑的,仍应由高级人民法院复核同意后,报本院核准;对杀人、强奸、抢劫、爆炸以及其他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判处死刑的案件的核准权,本院依法授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级人民法院和解放军军事法院行使。因此,从1983年9月7日起,各高级人民法院和解放军军事法院对上述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判处死刑的案件也有了核准权。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国内外毒品犯罪分子利用我国对外开放,乘机大肆进行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和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使我国一度禁绝的毒品犯罪重新抬头,并呈不断增加和蔓延之势,包括云南在内的一些地方已经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日益严重的毒品犯罪活动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一大公害,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为了及时严惩毒品犯罪比较严重地区的犯罪活动,1991年6月6日、1993年8月18日、1996年3月19日和1997年6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发出通知,除高级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和涉外、涉港澳、涉台的毒品犯罪死刑案件以外,毒品犯罪死刑案件的核准权,依法授权由云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甘肃省、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行使。(注: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全集[Z].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4.157.159;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全集(第二卷)[Z].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157.158.159;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全集(第三卷)[Z].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1467.)

1996年和1997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和第五次会议分别通过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和刑法仍规定,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但是,由于人民法院组织法对上述规定(指最高人民法院授权的规定——笔者注)目前尚未修改,因此,死刑核准权仍然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和由最高人民法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和解放军军事法院行使。(注:胡康生、李福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54-55.)为此,最高人民法院征得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同意后,于1997年9月26日再次发出了《关于授权高级人民法院和解放军军事法院核准部分死刑案件的通知》,将部分死刑案件的核准权继续授权由各高级人民法院和解放军军事法院行使,并调整和进一步明确了今后最高人民法院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和解放军军事法院核准死刑案件的范围。规定自1997年10月1日修订的刑法实施之日起,除最高人民法院判处的死刑案件以外,各地对刑法分则第一章危害国家安全罪、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第八章贪污贿赂罪判处死刑的案件,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二审或者复核同意后,仍应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对刑法分则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第五章侵犯财产罪,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毒品犯罪除外),第七章危害国防利益罪,第十章军人违反职责罪规定的犯罪,判处死刑的案件(本院判决的和涉外的除外),本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十三条的规定,仍授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行使。对于毒品犯罪死刑案件,除已获得授权的高级人民法院可以行使部分死刑案件核准权外,其他高级人民法院和解放军军事法院在二审或者复核同意后,仍应报本院核准。(注: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1467-1468.)

1996年和1997年修改刑事诉讼法和刑法时,围绕应否将死刑核准权收回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种意见主张取消授权的规定,死刑核准权应收回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注:陈光中、严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建议稿与论证[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5.58.334-335.)并建议最高人民法院按照全国各大行政区设立死刑复核庭,审理死刑复核案件。另一种意见原则上赞同死刑应当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这一原则不能改变;但在当前一些地方社会治安不好的情况下,将部分死刑案件的核准权收回,不利于及时有力地打击各种严重刑事犯罪,不利于保障社会稳定;从最高人民法院现有的审判力量来看,将死刑核准权收回,也是难以承受的。因此,死刑复核权收回的时机还不成熟。(注:周道鸾.刑法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与司法解释的完善[Z].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

争论的结果是:刑事诉讼法、刑法有关核准死刑的条文均未作修改;同时人民法院组织法有关授权最高人民法院将部分死刑案件的核准权下放高级人民法院行使的条文也未作修改,从而维护了法律的严肃性。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8月12日 12:10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死刑复核程序相关文章
  • 对新形势下划分选区问题的几点思考
    第一,应逐步以居住地为主划分选区。法律规定,选区可以按居住地状况划分,也可以按生产单位、事业单位、工作单位划分。现实中,城区基本上以工作单位为主、居住地为辅,农村由于选民的工作单位和居住地基本一致,所以以行政区划为主划分选区。这两种划分各有利弊。以工作单位划分,选举工作相对容易组织,简便易行,选民对代表候选人情况比较了解,而且某些单位选区,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界别的特征,有利于代表结构的合理性。以居住地划分更能体现选民的直接利益,如居住地选区关心的环境、交通、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建设中的问题,更能通过代表联系选民得到反映和解决。现阶段这两种划分方法结合还是可行的,符合实际的。但从发展趋势看,城区以选民居住地划分是发展方向,因为我国城市管理的功能将不断从主管经济转移到管理市政和各类公共事业上来。社区作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城市居民所组成的社会共同体,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所
    2023-04-24
    416人看过
  • 对教唆犯相关问题的思考
    我国《刑法》第29条第1款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第2款规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者,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刑法》中的这种规定引发了学者们广泛的思考和讨论,这就使得原本就有着许多特殊性的教唆犯变得更加复杂,因此对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是十分必要的。一、关于教唆犯两个主要问题的争论(一)关于教唆犯的性质教唆犯就是教唆他人犯罪的人,关于教唆犯的性质,即教唆犯是从属于实行犯的从属犯,还是独立于实行犯的独立犯,在刑法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从属性说。它是刑事古典学派的观点,以行为主义、犯罪共同说、客观主义理论为其理论基础,认为共犯对于正犯具有从属性,教唆犯的成立或者可罚性,以存在一定的实行行为为前提,只有在正犯成立并具有可罚性时,教唆犯才从属于正犯而成立犯罪并具有可罚性。2、独立性说。它是近代学
    2023-06-11
    124人看过
  • 版权登记引发的版权问题
    随着公民版权意识的增强,一个新的保护方式应运而生,这就是新闻作品的版权登记。经过版权登记是否就能够有效保护新闻作品的版权?2003年6月18日,辽宁省版权局版权法规处的工作人员来到鞍山,为雷锋生前战友、摄影家张峻拍摄并珍藏的200余幅雷锋照片办理了版权登记手续。对于张峻同志为雷锋照片进行版权登记的行为,各方人士看法不一。辽宁省版权局考虑到张峻维护版权精神可嘉,授予他依法维权先进个人。张峻因此成为辽宁省第一个获此荣誉的人。而2003年7月14日,一篇题目为雷锋战友季增公开称不赞成雷锋照片注册牟利的文章见诸报端。一时间,关于版权登记究竟是维权还是用雷锋照片牟利的两种观点发生争论。①张峻为雷锋照片进行版权登记的行为,涉及到以下三个需要明确的问题。一是根据著作权法规定,新闻作品的版权依法自动产生,不需要登记程序。《著作权法》第二条规定: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
    2023-06-23
    62人看过
  • 由专利权的扩张所引发的思考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它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又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调整。因此,每当人类历史上出现重大科学技术的突破时,知识产权法律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尤其是被认为是当今影响科学和经济发展的三大最新科学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这些高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同时也打破了原有的法律秩序,尤其是给传统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不断产生和发展的高新技术,使得传统知识产权中的三大权利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延伸和扩张。比如:版权在信息技术的直接催生下,扩大了原有的权利内容,增加了:信息网络传播权。同时,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网络环境,也带给了传统版权极大的挑战,诸如:权利的保护、权利的限制与例外等传统的版权规定在网络环境中都不得不加以改变、修正,才能适应复杂的网络环境。商标权的扩张则主要表现在对驰名商标的扩大保护上,不容置疑的是拥有驰名商标的广大企业
    2023-06-08
    314人看过
  • 拆迁引发的问题与维权
    拆迁纠纷可以向实施强拆行为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机关会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如果确实存在违法程序、滥用职权等行政违法行为的,可以要求其撤销或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还可以一并提出行政赔偿。发生劳动纠纷维权的建议搜集证据寻求证据来证明劳动关系的存在。劳动关系证明是是申请工伤认定的前提条件,没有证明劳动关系的材料,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就无法进行工伤认定,能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主要包括劳动合同、工作证、上岗证、工资条等。明确遭遇工伤单位的名称和住址在没有参加工伤保险的情形下,用人单位是工伤保险待遇的承担者;在参加工伤保险的情形下,一般而言,单位也应承担部分的工伤保险待遇。如果不知道用人单位的确切名称及地址,就无法确定追索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工伤,劳动者便无法索赔。明确单位是否已经申请工伤认定工伤认定都是处理工伤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工伤认定首先是用人单位的义务,用人
    2023-07-08
    260人看过
  • 对犯罪中止若干问题的思考
    1997年新刑法第24条对犯罪中止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而1979年原刑法第21条对犯罪中止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中止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应当免除处罚或者减轻处罚。显然新刑法在犯罪中止的认定方面修改不大,在处罚方面作了修改,使之更具体、更详细。但是,一直以来人们对犯罪中止的研究和争论从未停止过,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对犯罪中止的认定和处理尚存在许多模糊的认识,本文试就犯罪中止的若干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犯罪中止的概念和特征刑法第24条第一款规定犯罪中止的概念是: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从这一规定中可以看出,犯罪中止的特征如下:(一)行为为人主观上具有中止犯罪的决意。行为人在客观上能够
    2023-04-22
    279人看过
换一批
#审判阶段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死刑复核程序是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的案件进行复核所遵循的一种特殊审判程序。死刑复核程序的任务是,由享有复核权的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报请复核的死刑判决、裁定,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上是否正确进行全面审查,依法作出是否核准死刑的决定。... 更多>

    #死刑复核程序
    相关咨询
    • 农村彩礼问题引发的思考
      宁夏在线咨询 2023-02-25
      男女方结婚,男方需要给女方送彩礼,这是我国独有的结婚风俗。不可避免地,生活中就出现了不少关于男方要求返还彩礼等问题。 针对结婚彩礼是否需要返还、什么时候可以要求返还等问题,国家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的规定,如果双方存在以下情况的,男方可以要求返还彩礼: (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 (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 (三)婚前给付
    • 考核评审费发放标准
      江苏在线咨询 2023-07-21
      国家级项目评审专家劳务费标准。外部专家劳务费发放最高标准,原则上院士 第一天5000元人天, 第二天以后3000元人天;正高级职称 第一天3000元人天,第二天以后2000元人天;副高级及以下职称 第一天2000元人天,第二天以后1000元人天。内部专家劳务费发放最高标准,原则上院士 第一天3000元人天,第二天以后2000元人天;正级职称 第一天2000元人天,第二天以后1000元人天;副高级及
    • 网婚引发社会思考
      陕西在线咨询 2022-10-24
      日前,一个偶然机会,王先生惊讶地发现:才上初二的儿子,已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结婚”了,而且还和“老婆”有滋有味地过着小日子。面对他的愤怒,儿子竟不以为然,说这全是假的,不少同学都在网上有“老婆”或“老公”。当前,“网婚”在沉迷于网络的青少年中是件相当时髦的事。它是与日常生活极为贴近的一种网络游戏形式,正吸引着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的好奇与关注,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因此不惜在网上“以身试婚”,提前“体验”生
    • 工资考核问题合法吗
      陕西在线咨询 2022-03-13
      你的工资和考核问题,就看你与公司的劳动合同如何签定的了。一般情况,公司将你的工资调高,说明你与公司的劳动合同中关于工资条款的变更。但现在又要调低,那又是变更,公司必须和你协商,否则单方变更无效。关于考核,就要看公司的规章和纪律是如何规定的。如没有按照法定程序制订对你考核也是不合法的,建议你与公司先协商解决,不行你可以向劳动部门投诉或申请仲裁。
    • 引发的过错赔偿问题
      上海在线咨询 2022-10-20
      关于同居引发的过错赔偿问题同居下列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双方均未婚同居。 2、双方均有配偶且双方均知道对方有配偶而同居。 3、双方均有配偶但一方并不知道另一方有配偶而同居。 4、一方有配偶但隐瞒真实情况与另一方同居。 5、一方明知对方有配偶而与之同居。如此复杂的同居类型在实践中引发了形形色色的同居案件。在这众多同居案件中,涉及的过错不外乎两种:其一是有配偶同居者对其配偶的过错。其二是同居双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