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必须是明知的。这种明知既包括明知必然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也包括明知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行为人必须是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不论行为人明知的是危害结果必然发生,还是可能发生,只要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就构成故意犯罪。
一、直接故意犯罪的两种类型
第一是直接故意。
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所构成的犯罪。直接故意犯罪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行为人在行为当时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是成立故意犯罪的前提。
2、行为人对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的危害结果持希望其发生的态度,是成立直接故意犯罪的关键。
3、直接故意犯罪行为人具有明确的犯罪目的。
4、直接故意犯罪行为人的心理倾向是单向的。
第二是间接故意。
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所构成的犯罪。其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行为人对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的结果须持放任其发生的心理态度。
2、间接故意犯罪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的危害结果,仅限于明知可能发生一种情况。
3、间接故意犯罪行为人主观上不具有犯罪目的,因为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与犯罪目的追求危害结果发生的要求不相符。
4、间接故意犯罪只有构成与不构成之分,而不存在完成与否的问题。
二、直接故意犯罪的量刑处罚
1、一般初犯
根据犯罪嫌疑人所触犯具体的刑法等法规,来确定其所受到的处罚。也就是说先看行为人所犯下的是什么罪,再根据这个罪名的量刑来定刑。
2、累犯
(1)一般累犯:年龄在18周岁以上,前后五年内都是故意犯有期徒刑以上。
(2)特殊累犯:也就是危害国家安全,恐怖活动,黑社会性质的,应当从重处罚,不适合用缓刑和假释。
3、自首
(1)一般自首:也就是所谓的自动投案,可以在基本犯罪量刑的基准上,从轻、减轻甚至可以免除处罚。
(2)特殊自首:被管制后,供述还未掌握的本人其它行为,可从轻、减轻甚至可以免除处罚。
4、立功:行为人有揭发他人罪行,并查证属实的,可以从轻或减轻。
-
犯罪人在实施犯罪作为的行为时,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
315人看过
-
犯罪故意的直接故意
65人看过
-
犯罪的故意有哪些类型?犯罪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494人看过
-
如何认定犯罪的直接故意
255人看过
-
直接犯罪行为的量刑规定
225人看过
-
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296人看过
故意犯罪是指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危害社会,希望或放任这一结果,构成故意杀人、抢劫等犯罪的。如果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犯罪分子故意犯罪并核实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执行死刑。... 更多>
-
猥亵儿童罪直接故意行为?湖南在线咨询 2023-08-05猥亵儿童罪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间接故意和过失不构成本罪。 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 成立条件如下: 1、认识因素,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意志因素,行为人希望危害社会结果的发生,即行为人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
-
犯罪的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同属犯罪故意的范畴吗两者有什么相同之处湖南在线咨询 2022-01-20犯罪的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同属犯罪故意的范畴。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从认识因素上看,二者都明确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从意志因素上看,二者都不排斥危害结果的发生。二者不同之处在于:(1)从认识因素上看,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认识到危害结果的必然发生或可能发生;而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认识到危害结果的可能发生。(2)从意志因素上看,直接故意是希望即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而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
-
犯罪的故意有哪些类型?犯罪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3-09-14我国《刑法》第14条第1款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根据这一规定,所谓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态度。
-
如何区分间接故意犯罪和犯罪的直接故意犯罪两者到底有什么界限区别重庆在线咨询 2022-03-05(1)从行为人的认识因素看 二者对行为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程度上有所不同。犯罪的直接故意既可以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结果,也可以是明知其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而犯罪的间接故意只能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 (2)从行为人的意志因素看 二者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显然不同。直接故意是希望即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在这种心理支配下,行为人就会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排
-
直接故意的两种情形湖南在线咨询 2022-01-25在中国刑法关于犯罪故意的概念中,虽然规定犯罪故意是对于危害社会结果的一种主观的心理态度,但危害社会结果并非是所有犯罪的构成要素。因此,犯罪故意同样也是对于危害行为的一种主观心理状态。在这个意义上,直接故意具有以下两种情形:一是对危害结果的直接故意,即结果故意。在结果犯的情况下,一定的危害结果是犯罪构成的要素,行为人在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结果的前提下,希望其发生,就是这种结果故意的心理内容。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