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故意犯罪的两个行为特征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3-19 19:42:29 291 人看过

1、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必须是明知的。这种明知既包括明知必然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也包括明知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行为人必须是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不论行为人明知的是危害结果必然发生,还是可能发生,只要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就构成故意犯罪。

一、直接故意犯罪的两种类型

第一是直接故意。

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所构成的犯罪。直接故意犯罪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行为人在行为当时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是成立故意犯罪的前提。

2、行为人对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的危害结果持希望其发生的态度,是成立直接故意犯罪的关键。

3、直接故意犯罪行为人具有明确的犯罪目的。

4、直接故意犯罪行为人的心理倾向是单向的。

第二是间接故意。

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所构成的犯罪。其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行为人对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的结果须持放任其发生的心理态度。

2、间接故意犯罪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的危害结果,仅限于明知可能发生一种情况。

3、间接故意犯罪行为人主观上不具有犯罪目的,因为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与犯罪目的追求危害结果发生的要求不相符。

4、间接故意犯罪只有构成与不构成之分,而不存在完成与否的问题。

二、直接故意犯罪的量刑处罚

1、一般初犯

根据犯罪嫌疑人所触犯具体的刑法等法规,来确定其所受到的处罚。也就是说先看行为人所犯下的是什么罪,再根据这个罪名的量刑来定刑。

2、累犯

(1)一般累犯:年龄在18周岁以上,前后五年内都是故意犯有期徒刑以上。

(2)特殊累犯:也就是危害国家安全,恐怖活动,黑社会性质的,应当从重处罚,不适合用缓刑和假释。

3、自首

(1)一般自首:也就是所谓的自动投案,可以在基本犯罪量刑的基准上,从轻、减轻甚至可以免除处罚。

(2)特殊自首:被管制后,供述还未掌握的本人其它行为,可从轻、减轻甚至可以免除处罚。

4、立功:行为人有揭发他人罪行,并查证属实的,可以从轻或减轻。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17日 17:30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故意犯罪相关文章
  • 犯罪行为的主体特征和举止特征
    1、主体性行为的主体性涉及行为主体的问题,它揭示了行为是人的行为,将一定的行为归属于人,这里理解行为概念的基本前提。行为的主体性将行为主体界定为人,从而排除了人以外之物成为犯罪主体的可能性。因此,行为的主体性表明只有人才具有实施行为的某种资格,但行为的主体性只是对行为的主体作出界定,因而不同于犯罪主体。犯罪主体是指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实施犯罪行为并且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人。因此,犯罪主体只有在某一行为构成犯罪并应负刑事责任的情况下才能成立;行为主体则只是表明一定行为的实施者,对于行为主体并无实质内容上的限定。所以,不应将行为主体(行为人)与犯罪主体(犯罪人)混为一谈。2、举止性行为的举止,指身体动静,这是行为的体素。因果行为论曾经强调行为的有体性,即行为人在意欲的支配下,必须导致身体的运动,并惹起外界的变动,具有知觉的可能性。这种有体性是单纯地从物理的意义上根据人的行为,追求行为的自然存在性。
    2023-04-03
    279人看过
  • 间接故意犯罪有既遂吗,犯罪未遂的特征有哪些?
    一、间接故意犯罪有既遂吗间接故意犯罪有犯罪既遂。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其次行为人必须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最后行为人的行为齐备了某种犯罪的基本构成的全部要件。犯罪的既遂有以下几种形式:1、行为犯。也称举止犯,是指行为人只要实施了刑法规定的某种行为,即已构成既遂的犯罪。2、结果犯。是指行为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必须发生了法定的结果,才构成既遂的犯罪。3、举动犯。也称为即时犯,是指按照法律规定,行为人一着手犯罪实行行为即告完成和完全符合构成要件,从而构成犯罪既遂的犯罪。4、危险犯。是指行为人实施的犯罪行为,足以造成某种危害结果的特别危险状态而构成既遂的犯罪。间接故意犯罪是指犯罪分子明知自己的犯罪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后果,并且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这只是犯罪分子在构成犯罪时的主观方面的,不是一种具体的犯罪,因此对于间接故意犯罪的,是根据犯罪分子所涉及的罪名进行处罚的。比如
    2024-01-16
    193人看过
  • 间接故意犯罪可以直接判刑吗
    间接故意犯罪,构成轻伤的,能判刑。行为人如果故意伤害他人,致人轻伤及以上的,可构成故意伤害罪,可对行为人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一、打架构成轻伤判刑多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所以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行为人有非法故意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是构成本罪的关键。本罪主体的刑事责任年龄因伤害程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致人重伤或者伤害致人死亡的,刑事责任年龄为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致人轻伤的,则须已满16周岁才能构成本罪。如果打架造成轻伤以上,就构成故意伤害罪,要判刑的,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具体要看情节轻重。二、肇事逃逸轻伤是不是可以缓刑肇事逃逸轻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能缓刑。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
    2023-06-19
    368人看过
  • 犯罪预备是指直接故意犯罪吗
    犯罪预备就是属于直接故意的犯罪。直接故意,“间接故意”的对称。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犯罪故意的一种。成立条件是:(1)认识因素,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2)意志因素,行为人希望危害社会结果的发生,即行为人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一、犯罪预备的表现形式1.为实施犯罪准备犯罪工具的行为。——犯罪预备行为最常见的形式所谓犯罪工具,是指犯罪分子进行犯罪活动所用的一切器械物品。其中包括:(1)用以杀伤被害人或者排除被害人反抗的器械物品,如枪弹、刀棒、毒药、绳索等;(2)用以破坏、分离犯罪对象物品或者破坏、排除犯罪障碍物的器械物品,如钳剪、刀斧、锯锉、爆炸物等;(3)专用为达到或逃离犯罪现场或进行犯罪活动的交通工具,如汽车、摩托车等;(4)用以排除障碍、接近犯罪
    2023-02-11
    356人看过
  • 犯罪行为的特征和本质
    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人。根据法律,从犯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是否直接参与犯罪:1、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通常是指直接参与犯罪行为的实施,但在整个犯罪活动中起次要作用。例如,在犯罪集团中,服从主要分子,参与一些犯罪活动;或者在一般共同犯罪中,参与一些犯罪活动的实施。一般来说,具体罪行较轻,情节不严重,不直接造成严重后果;2、在共同犯罪中起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即帮助犯。帮助犯罪分子是指不直接参与犯罪实施但为犯罪创造便利条件的犯罪分子。在共同犯罪中起辅助作用,一般是指为共同犯罪的实施提供便利条件,如提供犯罪工具、窥探受害者下落、指导犯罪地点和路线、提出犯罪时间和方法建议、帮助窝藏其他共同犯罪者、赃物、赃物等。从犯的从犯处罚条件是什么从犯免除处罚的条件如下: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
    2023-07-05
    474人看过
  • 犯罪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刑事责任年龄
    我国《刑法》中规定的犯罪所适用的犯罪构成,一般是指依照刑法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的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特征是,犯罪构成是一系列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犯罪构成是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犯罪构成具有法定性。一、犯罪四要件和三阶层有什么区别1、四要件说认为,犯罪构成要件是某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满足的主客观条件的有机整体,由四个方面构成:(1)犯罪主体,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人,单位也可以成为部分犯罪的主体。(2)犯罪客体,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3)犯罪的主观方面,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危害结果所抱得心理态度,包括犯罪目的和主观罪过等要素。(4)犯罪客观方面,指犯罪活动在客观上的外在表现,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因果关系等要素。2、三要件说认为,一个行为要构成犯罪,除了行为符
    2023-03-08
    223人看过
  • 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能否构成共同犯罪
    间接故意能构成共同犯罪。共同犯罪故意只要求在刑法规定的范围内相同,并不要求犯罪故意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必须完全相同,一方是直接故意,另一方是间接故意,只要双方都是出自故意的主观,有共同的犯罪行为也可成立共犯。一、有过失犯罪的吗?没有。根据《刑法》第25条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也就是说,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犯罪主体上,共同犯罪必须是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单位以及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与单位。2、客观方面上,各个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3、主观方面上,各个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所以,没有过失共同犯罪。二、不知情集资诈骗犯罪吗,标准是什么涉嫌集资诈骗罪,要根据涉案金额、犯罪情节定罪处罚,不知情的不认为是犯罪,如果知情并提供帮助的,构成共犯,要追究刑事责任。关于共犯犯罪的罪名认
    2023-06-28
    117人看过
  • 间接故意有行为犯吗
    有的,间接故意是一个犯罪类型,其中就包括了一些行为犯罪的案件情况。间接故意是犯罪故意的一种类型,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所谓放任,是指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虽没有积极地追求,但也没有有效地阻止,既无所谓希望,也无所谓反对,而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任凭它发生与否,对结果的发生在行为上持一种消极的态度,但在心理上是肯定的,不与其意志冲突。一、故意杀人的故意如何认定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他人死亡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即为故意。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以及明知必然发生危害结果而放任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又可分为两种情况,即明知可能和明知必然。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所谓放任,是指行为
    2023-03-08
    391人看过
  • 什么是犯罪故意 犯罪故意的特征有哪些
    1、什么是犯罪故意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状态,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2、犯罪故意的特征有哪些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在故意的心理状态下实施的犯罪,是犯罪构成要件中主观方面的一种心理状态。根据刑法规定,故意犯罪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特征:(1)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必须是明知的。这种明知既包括明知必然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也包括明知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2)行为人必须是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不论行为人明知的是危害结果必然发生,还是可能发生,只要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就构成故意犯罪。希望危害结果发生和放任危害结果发生在程度上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就是刑法上通常说的“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间接故意”是
    2023-03-09
    102人看过
  • 犯罪未遂的特征及其与间接故意犯罪的关系是什么
    犯罪未遂主观特征的含义,是行为人造成特定的犯罪结果或完成特定犯罪行为的犯罪意志,因其意志以外原因的阻止而未能实现,这是未遂客观上不齐备犯罪构成要件的主观反映。间接故意犯罪主观要件的特点,并不表现为一定要造成特定犯罪结果的犯罪意志,即不是希望、追求特定结果的心理态度,而是表现为对自己的行为所可能造成的一定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放任”的心理态度,即听之任之,发生与否都可以的心理态度。这样,行为人所放任的危害结果未发生时,这种结局也就是行为人放任心理所包含的。放任心理由其所包含的客观结局的多样性和不固定性所决定,根本谈不上“得逞”与否;“得逞”与否只能与希望的心理相联,即只能与追求特定犯罪结果发生或特定犯罪行为完成的心理相联。可见,间接故意犯罪在主观上不符合犯罪未遂所具备的主观特征。犯罪未遂的客观特征,就是着手实行犯罪后未齐备犯罪既遂的客观要件,具体看或为未造成特定的犯罪结果,或为未完成特定的犯罪
    2023-02-16
    84人看过
  • 故意犯罪有什么特征
    故意犯罪的特征如下:1.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必须是明知的。2.行为人必须是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一、私放俘虏罪的客观构成要件是构成要件如下: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我军的俘虏管理制度。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私放俘虏的行为。3.本罪主体为特殊主体。主要是对俘虏有管理责任的军职人员,也可以是其他军职人员。4.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俘虏逃走的危害结果,却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二、高空抛物砸死人是故意还是过失高空抛物砸死人,行为是故意的,但砸死人的危害结果,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三、醉驾醉酒驾驶是否为过失犯罪
    2023-03-11
    56人看过
  • 直接故意犯罪的定义及其含义
    直接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情形。主观上:行为人有主观的故意或对可能发生的结果持认同态度。客观上:对被害人进行了直接的伤害直接故意犯罪怎么认定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法律上的生命是指能够独立呼吸并能进行新陈代谢的活的有机体,是人赖以存在之前提。2、客观要件:(1)必须有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作为、不作为均可以构成。以不作为行为实施的杀人罪,只有那些对防止他人死亡结果发生负有特定义务的人才能构成。(2)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必须是非法的,即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执行死刑、正当防卫均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经受害人同意而剥夺其生命的行为,也构成故意杀人罪。对所谓的安乐死,仍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当然,量刑时可适用从轻或减轻的规定。(3)直接故意杀人罪的既遂和间接故意杀人罪以被害人死亡为要件,但是,只有查明行为人的危
    2023-07-07
    387人看过
  • 直接故意犯罪是要如何规定的
    一、直接故意犯罪是要如何规定的直接故意犯罪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对这种结果的发生持希望态度的行为。是故意犯罪的一种。对社会危害程度大,应从重处罚。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状态。这种由犯罪故意而承担的刑事责任,就是故意责任。《刑法》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二、直接故意犯罪如何认定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法律上的生命是指能够独立呼吸并能进行新陈代谢的活的有机体,是人赖以存在之前提。2、客观要件:(1)必须有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作为、不作为均可以构成。以不作为行为实施的杀人罪,只有那些对防止他人死亡结果发生负有特定义务的人才能构成。(2)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必须是非法的,即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执行死
    2024-01-07
    273人看过
  • 故意犯罪必须具备的特征
    1、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必须是明知的。这种明知既包括明知必然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也包括明知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2、行为人必须是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不论行为人明知的是危害结果必然发生,还是可能发生,只要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就构成故意犯罪。希望危害结果发生和放任危害结果发生在程度上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就是刑法上通常说的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采取漠不关心,听之任之的放任态度,结果发不发生,都不违背行为人的意志。我国刑法没有直接使用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概念,但在对故意犯罪的规定中,对这两种心理差别是作出规定的。区别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对判断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大小,决定量刑,具有一定意义。在司法实践中,希望要
    2023-04-11
    292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故意犯罪是指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危害社会,希望或放任这一结果,构成故意杀人、抢劫等犯罪的。如果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犯罪分子故意犯罪并核实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执行死刑。... 更多>

    #故意犯罪
    相关咨询
    • 猥亵儿童罪直接故意行为?
      湖南在线咨询 2023-08-05
      猥亵儿童罪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间接故意和过失不构成本罪。 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 成立条件如下: 1、认识因素,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意志因素,行为人希望危害社会结果的发生,即行为人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
    • 犯罪的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同属犯罪故意的范畴吗两者有什么相同之处
      湖南在线咨询 2022-01-20
      犯罪的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同属犯罪故意的范畴。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从认识因素上看,二者都明确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从意志因素上看,二者都不排斥危害结果的发生。二者不同之处在于:(1)从认识因素上看,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认识到危害结果的必然发生或可能发生;而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认识到危害结果的可能发生。(2)从意志因素上看,直接故意是希望即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而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
    • 犯罪的故意有哪些类型?犯罪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3-09-14
      我国《刑法》第14条第1款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根据这一规定,所谓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态度。
    • 如何区分间接故意犯罪和犯罪的直接故意犯罪两者到底有什么界限区别
      重庆在线咨询 2022-03-05
      (1)从行为人的认识因素看 二者对行为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程度上有所不同。犯罪的直接故意既可以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结果,也可以是明知其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而犯罪的间接故意只能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 (2)从行为人的意志因素看 二者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显然不同。直接故意是希望即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在这种心理支配下,行为人就会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排
    • 直接故意的两种情形
      湖南在线咨询 2022-01-25
      在中国刑法关于犯罪故意的概念中,虽然规定犯罪故意是对于危害社会结果的一种主观的心理态度,但危害社会结果并非是所有犯罪的构成要素。因此,犯罪故意同样也是对于危害行为的一种主观心理状态。在这个意义上,直接故意具有以下两种情形:一是对危害结果的直接故意,即结果故意。在结果犯的情况下,一定的危害结果是犯罪构成的要素,行为人在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结果的前提下,希望其发生,就是这种结果故意的心理内容。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