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确定掩饰犯罪所得收益罪既遂?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9-02 21:00:16 246 人看过

这段内容讲述了《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的内容,即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却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行为将会被判处相应的刑罚。同时,单位犯前款罪的话,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也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根据《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如果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却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将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如果情节严重,将会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 刑 法 】 掩 饰 犯 罪 所 得 收 益 罪 既 遂 标 准 是 什 么 ?

掩饰犯罪所得收益罪,根据我国《刑法》第191条规定,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来源和性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根据以上法律规定,掩饰犯罪所得收益罪既遂标准为“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来源和性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具体包括:

1. 持有、使用、收益、运输、收购或者代为销售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

2. 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收益而提供资金账户、协助转换财产或者提供资金、场所、交通、生活保障等帮助的;

3. 协助将犯罪所得及其收益转移、转换为现金或者有价证券的;

4. 协助犯罪分子以虚假、隐瞒的方式收买政治工作人员或者国家工作人员的;

5. 协助犯罪分子以虚假、隐瞒的方式收买司法工作人员或者人民陪审员的。

以上行为只要达到其中任意一种,即构成掩饰犯罪所得收益罪既遂。而根据法律规定,若达到“情节严重”的标准,则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掩饰犯罪所得收益罪既遂的具体判断,需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证据来进行综合分析。

掩饰犯罪所得收益罪既遂标准包括五种行为,即持有、使用、收益、运输、收购或者代为销售犯罪所得及其收益、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收益而提供资金账户、协助转换财产或者提供资金、场所、交通、生活保障等帮助、协助将犯罪所得及其收益转移、转换为现金或者有价证券、协助犯罪分子以虚假、隐瞒的方式收买政治工作人员或者国家工作人员、协助犯罪分子以虚假、隐瞒的方式收买司法工作人员或者人民陪审员。若达到“情节严重”的标准,则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在司法实践中,需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证据来进行综合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2月21日 17:21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管制相关文章
  • 掩饰犯罪所得收益罪的处罚是什么
    掩饰犯罪所得收益罪的处罚,是根据《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一、构成要件(一)客体本罪名在《刑法》分则中处于第六章第二节妨害司法罪中,因此,从一般客体来说,其犯罪客体为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本罪的具体客体,有人认为是“司法机关追索财物的正常活动”,也有人认为是“司法机关查明犯罪证明犯罪的活动”。我认为这两者均不能涵盖本罪的全部具体客体。一方面,犯罪所得及犯罪所得收益是案件的重要物证,能够证明案件的事实及赃物去向,并印证犯罪分子的犯罪动机等,对于查明案件事实,证明犯罪有着重要作用;
    2023-03-16
    274人看过
  • 掩饰犯罪所得罪是怎样判
    对于掩饰犯罪所得收益罪的既遂所作出的处罚规定如下:1、构成掩饰犯罪所得收益罪既遂的,一般应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2、如果犯罪情节严重的,应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3、如果单位犯本罪的,则对单位处以相应罚金,对其相关责任人员处以本罪个人犯相应的处罚。《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2024-05-04
    322人看过
  • 掩饰犯罪所得罪既遂,法院会判几年?
    法院对掩饰犯罪所得罪既遂会判几年,根据如下情况而定:1、行为人构成隐瞒犯罪所得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2、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客观方面,本罪包括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式隐瞒、隐瞒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规定,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掩饰犯罪所得收益罪法院会判多久具体的量刑情况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
    2023-07-02
    176人看过
  • 行为人犯掩饰犯罪所得收益罪会判得重吗?
    掩饰犯罪所得罪会判得重,我国法律上明确规定的掩饰犯罪所得的行为,可以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可以处3-7年有期徒刑,单位犯罪的,可以对单位的主管人员进行处罚。掩饰犯罪所得罪会判得重,根据《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掩饰犯罪所得的行为,显然是属于犯罪嫌疑人不主动交待违法事实,进一步的增加了司法机关立案审查的难度,相关情况的处理和认定,应当严格基于实际的违法事实后果来进行认定,如果对相关情况的认定不清楚的,可以咨询律师来进行合法的界定。本罪客观方面包括“窝藏、转移、收购、代为
    2023-06-28
    101人看过
  •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处罚有哪些?
    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一、运毒多少就可以判死刑运输鸦片一千克以上、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五十克以上或者其他毒品数量大的,可以判处死刑。1、运毒数量较大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2、运输少量毒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3、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运毒的刑罚如下: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数量巨大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鸦片二百克以上不满一千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十克以上不满五十克或者其他毒品数量较大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鸦片不满二百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不满十克或者其他少量毒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3-03-30
    324人看过
  •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既遂量刑幅度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量刑幅度如下:一、犯罪情节一般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二、犯罪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行为人认罪、悔罪并退赃、退赔,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犯罪情节轻微,免予刑事处罚:(一)具有法定从宽处罚情节的;(二)为近亲属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且系初犯、偶犯的;(三)有其他情节轻微情形的。《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2024-05-14
    234人看过
  • 刑法中掩饰犯罪所得收益罪既遂是以什么标准量刑的?
    根据法律规定,刑法中掩饰犯罪所得罪的量刑标准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一般犯罪情形,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单位构成该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一、我国有销赃罪吗我国没有销赃罪罪名。销赃罪的罪名在刑法上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根据《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规定,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二、消脏罪怎么处罚根据我国刑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存在消脏罪,但是有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1、行为人触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
    2023-03-14
    431人看过
  • 掩饰犯罪所得罪既遂量刑标准细分是怎样的?
    一、掩饰犯罪所得罪既遂量刑标准细分是怎样的掩饰犯罪所得罪既遂量刑标准细分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处罚。《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二、掩饰犯罪所得罪的规定是怎样的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照规定,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定罪处罚:(一)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的;(二)一年内曾因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行为受过行政处罚,又实施掩饰、隐瞒
    2024-01-25
    483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种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管制
    词条

    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依法实行社区矫正,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 管制具有以下特征: 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 2、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3、被判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谋生计,在劳... 更多>

    #管制
    相关咨询
    •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未遂既遂界定
      贵州在线咨询 2023-06-10
      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涉嫌犯罪。此犯罪为行为犯,实施了犯罪行为即构成既遂。 《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
    • 2022年一般掩饰犯罪所得收益罪既遂是怎么量刑的
      广西在线咨询 2022-11-15
      一般掩饰犯罪所得收益罪既遂的量刑是:对行为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本罪在客观方面包括“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行为。
    • 掩饰犯罪所得罪既遂是如何规定的
      江苏在线咨询 2022-05-11
      《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根据刑法修正案 (六)修改,原条文:明知是犯罪所得的赃物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或者代为销售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单
    •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既与遂未遂是怎样的?
      贵州在线咨询 2022-06-29
      掩饰是通过改变物体的外部形状的方式达到与原赃物相区别,而避免被司法追缴的目的;隐瞒则是通过隐匿、谎称等方式,在不改变外部形状的情况下,使犯罪所得及收益及于一种不为人知的地点,避免被司法机关追缴。
    • 掩饰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能不能判刑
      西藏在线咨询 2022-03-22
      1、《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15年5月1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51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