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刑事拘留说明事情是比较严重的,因为涉嫌刑事犯罪。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
第一百二十四条公安机关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
(一)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
(二)被害人或者在场亲眼看见的人指认他犯罪的;
(三)在身边或者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的;
(四)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者在逃的;
(五)有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可能的;
(六)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
(七)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重大嫌疑的。
一、刑事拘留后满足什么条件可以批捕嫌疑人?
对于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应当依法批准逮捕:
(一)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
(二)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
(三)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
二、刑事拘留和行政拘留的区别有哪些?
(1)拘留的性质不同。
行政拘留是对行政违法公民,主要是对违反治安管理法规的公民适用的一种行政处罚,具有制裁性和惩罚性。刑事拘留是对触犯《刑法》的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适用的一种强制措施,具有预防性和强制性。
(2)拘留的目的不同。
行政拘留的目的,是制裁行政违法的公民,让他们吸取教训,接受教育,改邪归正。刑事拘留的目的,在于及时制止犯罪人继续危害社会,防止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逃避侦查和审判,实施妨碍刑事诉讼活动顺利进行的行为,预防其继续犯罪和发生其他意外事件,以保证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
(3)决定拘留的机关不同。
行政拘留是由公安机关依法决定;刑事拘留是由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
(4)适用的对象不同。
行政拘留适用的对象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公民;刑事拘留适用的对象是触犯刑法构成犯罪的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
(5)适用的法律依据不同。
行政拘留适用的法律依据是《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刑事拘留适用的法律依据《刑事讼诉法》。
(6)拘留的期限不同。
行政拘留的期限为1日以上15日以下。刑事拘留的期限为10日,如遇特殊情况可延长至14日,对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可延长至37日。
-
拘留未送看守所是否算羁押
388人看过
-
刑事拘留后未及时羁押看守所怎么处理
293人看过
-
送看守所羁押是收监吗?
429人看过
-
刑事拘留羁押看守所多长时间逮捕
321人看过
-
刑事拘留看守所放人会通知家属吗,刑事拘留后多长时间送看守所
60人看过
-
刑事拘留看守所39天了是否属于超期羁押
131人看过
-
二X被送到了看守所了,刑事拘留后多长时间需送看守所羁押香港在线咨询 2023-04-08应当立即将被拘留人送看守所羁押,至迟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刑事诉讼中的拘留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的案件,在侦查过程中,遇到法定的紧急情况时,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所采取的临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方法。刑事拘留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拘留的对象是现行犯或者是重大嫌疑分子。其二,具有法定的紧急情形之一。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安机关进行刑事拘留的时候,必须出示拘留证。拘留后,应当立
-
羁押在看守所严重吗?河北在线咨询 2022-05-31是否严重结合具体案情判断。关押在看守所的人,一定比关押在拘留所严重。因为看守所是关押刑事犯罪或者被判刑的人,而拘留所则是关押行政处罚的人,最多关押15天。《看守所条例》第二条看守所是羁押依法被逮捕、刑事拘留的人犯的机关。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以下,或者余刑在一年以下,不便送往劳动改造场所执行的罪犯,也可以由看守所监管。《拘留所条例》第二条对下列人员的拘留在拘留所执行: (一)被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依
-
公安机关拘留后未立即送看守所羁押河南在线咨询 2022-08-10拘留,然后在二十四小时内送看守所。 《刑诉法》规定: 第八十三条公安机关拘留人的时候,必须出示拘留证。 拘留后,应当立即将被拘留人送看守所羁押,至迟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除无法通知或者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通知可能有碍侦查的情形以外,应当在拘留后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有碍侦查的情形消失以后,应当立即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
-
非法拘禁,形事拘留,羁押看守所了会判刑吗辽宁在线咨询 2022-09-26刑事拘留的最长期限是37日,但该期限届满和释放并没直接的联系。因为刑事拘留最长期限届满后并不都是可以出来,而是可能会转,一旦逮捕,就会一直下去。只有没逮捕,才会释放。因此如果因为涉嫌而被刑事拘留,一般会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走法律程序,然后根据是否满足定罪量刑的要求,再具体分析。
-
被送到了看守所去了,我哥被刑事拘留后必须送看守所吗台湾在线咨询 2022-08-09根据法律规定,看守所依法羁押被逮捕、刑事拘留的人犯。看守所管理人犯坚持依法管理和文明管理,保障人犯的合法权益。在日常管理活动中,组织人犯进行法制、道德以及必要的形势和劳动教育。在不影响刑事诉讼活动的前提下,组织人犯进行适当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