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打假人恶意索赔的,那么当事人可以通过以下的3种方法处理。如下:1、复查一下是否属于自己产品,或者当事人发布的广告,是否存在法律法规上的问题;2、积极应对本公司,或者本店的产品以及广告存在的问题;3、培养法律法规技术能手,或者和专业机构合作;4、向恶意索赔打假人追究民事责任。
假“立邦”被抓打假人员:消费者莫贪便宜
昨天上午,海淀工商分局执法队联合立邦、多乐士销售商,在温泉大稻地91号端掉了一处假油漆灌装窝点,现场查获待装假油漆300桶。执法人员表示,假冒立邦漆各项质量指标均不合格,黏附性能尤其差,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今天早上8点多钟,在稻香湖附近一个村口,已经蹲守了两个小时的执法人员没有等到应该出现的进货车辆。之前立邦、多乐士油漆打假人员已经蹲守了近半个月,进货车辆应该大约在9点多钟开到,执法人员告诉记者。可当时间已经指到了9点半,却没见制假窝点内有任何动静,会不会听见风声了,果然,当执法人员进入制假窝点时,院内静悄悄的,只有空的灌装塑料桶和灌装机器。执法人员立刻决定前往事前侦查好的假漆库存窝点。
据立邦、多乐士打假人员介绍,正规的立邦产品在外包装上有条形码、合格证、生产日期等标注,假冒产品则没有;另外,真品的包装桶颜色字迹均很清晰。打假人员特别提醒消费者,假货大概比真品每桶便宜至少20元左右,消费者一定不要贪便宜。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
应对职业打假人的策略
64人看过
-
恶意砸门应对策略
425人看过
-
投标人恶意投诉的应对策略
273人看过
-
劳务分包索赔策略分析
340人看过
-
应对淘宝恶意差评的策略
411人看过
-
应对恶意转移财产的策略
301人看过
打假主要表现为政府打假、消费者打假和企业打假。打假是伴随制贩假而生的。制贩假的存在,源于暴利诱使,法制漏洞,政府无为,企业乏力,消费者趋向五方面原因。 制贩假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提升产品竞争力;消费者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 更多>
-
恶意索赔打假人湖南在线咨询 2022-07-10购假之后,50%以上的“职业打假人”都会与商家“私了解决。剩下的会去工商举报,或到法院起诉。在北京,每年的诉讼就有三十多起,但有很多都不是用“职业打假人”自己的名字起诉的。客观上说,也只有赔钱才能触动商家的利益,促使他们把问题改正。而那些屡教不改的企业更是他所打击的目标。 “职业打假”也确实能够带来一定的收益。谢先生说,他一年的打假收益扣除成本至少也在五六万元。而据记者了解,有些甚至更高,可以用“
-
商标恶意抢注的应对策略是什么贵州在线咨询 2022-03-18商标恶意抢注的应对策略 商标使用人应加强权利保护意识,应当将商标权保护作为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首先应建立风控制度,在其商品或服务投放市场的第一时间就进行商标注册,不给其他人留下恶意抢注的空间。同时应聘请专门的律师以及商标服务机构时刻关注商标局公告,及时发现恶意抢注行为,并提出异议。应当特别注意的是,不仅要关注国内的商标注册公告,更要关注海外商标注册动态,国家商标局就在今年八月份发布海外商标抢注预警
-
交通事故中对面无理索赔的应对策略台湾在线咨询 2024-11-10如果您在交通事故中承担同等责任,但对方不愿意赔偿,我们建议您先与对方进行沟通协商。如果无法达成一致,您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 联系对方所投保的保险公司,寻求赔偿; 2. 申请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以解决燃眉之急; 3. 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协助调解。如果以上方法都无法解决问题,您可以选择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常见“造假”证据的应对策略有哪些?重庆在线咨询 2023-06-12“假”证据一般体现在财产分割方面,对于子女抚养及感情过错方面,当事人一般不会造假,无非是说说“假”话而已。因为财产分割涉及当事人的经济利益,因此,在财产分割中,“假”的证据较为常见。 1.涉嫌假造债务的认定及处理。 涉嫌“债务作假”,很多体现在房产上。因为其它方面的生活开销较少,即使作假,数额也不会太大。而购房资金在大城市少则也要几十万,多则上百万,经济利益牵涉巨大,因此,当事人造假的现象较多。
-
恶意抢注策略的人到底是怎么解释的山西在线咨询 2023-07-05恶意抢注指的是:以获利等为目的、用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在该领域或相关领域中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域名或商号等权利的行为。 恶意抢注多发生在以“申请在先”为授权原则、能带来一定经济利益或精神利益的权利领域,故多发生于商标、域名及商号。 《商标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不得以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