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违反计划生育的产假怎么算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8-07 10:43:28 229 人看过

违反计划生育产假规定:《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第十五条:女职工违反国家有关计划生育条例的,其劳动保护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计划生育条例办理,不适用本条例。2012年颁布的新版《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已删除违反国家计划生育规定的内容。参照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的具体实施。比如《辽宁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四十八条,对按照本条例第四十五条缴纳社会抚养费的人员,按照下列规定处理:(一)产假期间停发工资、奖金、取消福利待遇;(二)三年内不得晋升职务或者等级,不得享受奖励工资;(三)五年内不得录用为国家工作人员。

违反计划生育规定生育的法律责任

1、未依法取得夫妻关系生育第一个子女的,征收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社会抚养费;

2、符合本规定可以再生育,但前一个子女不满3周岁或者女方不满26周岁生育的,征收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社会抚养费;

3、符合本条例规定可以再生育,但未申领生育证生育的,征收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社会抚养费;

4、违反本条例规定生育第二个子女的,按双方上一年度总收入的3至4倍征收社会抚养费;每再多生育一个子女的,依次增加2倍收取双方社会抚养费。除按规定征收社会抚养费外,按下列规定处理:

(1)国家工作人员未依法取得夫妻关系生育第一个子女的,给予记过的行政处分,3年内不得评为先进;违反本条例规定生育第二个以上子女的,给予开除的行政处分;

(2)产假期间停发奖金、福利,孕期检查、分娩、产褥期的医药费自理。

(3)已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经申请被批准允许再生育的,收回其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停止享受独生子女保健费等各项待遇,追回其依照本条例规定享受的所有物质奖励。

(5)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卫生行政部门依据职权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超过10000元的,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6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10000元的,处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非法为他人施行计划生育手术的;

——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为他人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或者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

——实施假节育手术、进行假医学鉴定、出具假计划生育证明的。

(6)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计划生育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记大过以上的行政处分;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侵犯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的;

——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

——索取、收受贿赂的;

——截留、克扣、挪用、贪污计划生育经费或者社会抚养费的;——虚报、瞒报、伪造、篡改或者拒报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数据的。

(7)未按规定发放生育证、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等计划生育证明的,由其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以上的行政处分;在发放计划生育证明时,强行提供有偿服务,或者超范围、超标准收费的,由其主管部门责令退还多收的费用,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以上的行政处分。

(8)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违章操作或者延误抢救、诊治,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9)伪造、变卖、买卖计划生育证明,由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000元的,处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10)以不正当手段取得计划生育证明的,由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取消其证明;出具证明的单位有过错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以上的行政处分。

(11)拒绝、妨碍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并予以制止;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2)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履行协助计划生育管理义务的,由有关人民政府责令改正,并给予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的行政处分。

参见:《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人大常委会公告第82号)

发布日期:2002年7月28日

执行日期:2002年9月1日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十五条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1月26日 21:59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产假相关文章
  • 违反计划生育的女性是否享受产假
    违反计划生育的女性享有产假。妇女生育期间的产假是法定的,不管其生育是否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员工提出休产假要求时企业都应当无条件地批准。一、产假包括周末和节假日吗?在计算产假时,是包括周末和节假日在内的。产假是指在职妇女产期前后的休假待遇,一般从分娩前半个月至产后两个半月,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九十八天的产假。职业女性在休产假期间,用人单位不得因此降低其工资、辞退或者以其他形式解除劳动合同。二、女工生育假多少天国家规定法定产假是98天。产假一般从分娩前半个月至产后两个半月,晚婚晚育者可前后延长至四个月,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九十八天的产假。职业女性在休产假期间,用人单位不得降低其工资、辞退或者以其他形式解除劳动合同。三、女员工产假是多少天产假,是指在职妇女产期前后的休假待遇,一般从分娩前半个月至产后两个半月,晚婚晚育者可前后长至四个月;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九十八天的产假。职业女性在休产假期间,用人
    2023-04-02
    81人看过
  • 离婚后再生育算不算违反计划生育
    1、离婚后未办理结婚登记生育子女的,属于计划外生育,应当对其征收社会抚养费。2、离婚前怀孕离婚后生育的,这主要还得取决于该夫妻在婚姻存续期间是否符合法定的再生育条件。如果不符合生育条件的,不管是否离婚,都得作为不符合法定条件生育子女处理。一、未婚生子要罚款吗未婚生子要罚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没有结婚证、生孩子的,需要缴纳社会抚养费。生孩子必须持有准生证,取得准生证的前提是有结婚证。因此,非婚生育或未婚生育不符合国家计划生育规定,属于非法生育。但未婚生育是否要罚款,罚款标准是多少,要根据当地规定确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符合法定结婚条件且未办理结婚登记生育第一个子女的,应当自生育之日起六十日内补办结婚登记;逾期不补办的,按照规定基数的五分之一征收社会抚养费。不符合法定结婚条件生育子女的,按照规定的基数征收社会抚养费。二、没有结婚证生孩子交多少罚款?1、符合再生育
    2023-03-11
    200人看过
  • 未婚生子算不算违反计划生育
    首先,公民的生育权是一项基本的人权,公民的生育权是与生俱来的,是先于国家和法律发生的权利。作为人的基本权利,生育权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剥夺的。在我国,未婚先孕是不违反计划生育的,未婚生子才违反。但是,如果未婚先孕,在给非婚生子女办理准生证和户口的时候会比较麻烦。根据相关规定,如果子女出生后六个月内仍然没有办理准生证的,必须先缴纳罚款才能给孩子上户口。而准生证必须在孩子的父母办理了结婚登记之后,才能办理。所以,如果已经怀孕的,建议尽快进行结婚登记,以免后续不必要的麻烦。另外,非婚生子女拥有与婚生子女相同的权利,父母对其仍然有抚养和教育的义务。一、非婚生子女能否上户口非婚生子女能上户口。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受到伤害和歧视。本法明确规定,即使是非婚生子女也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在中国,户籍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户籍权是一种基本权利。所以非婚生子女也可以上户口。那么,非
    2023-06-22
    324人看过
  • 违反计划生育的处罚
    城镇居民按下列规定缴纳社会抚养费:(一)生育一胎的,缴纳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社会抚养费;(二)生育第二胎的,缴纳三万元以上六万元以下社会抚养费;(三)生育第三胎及其以上的,缴纳六万元以上十二万元以下社会抚养费;农村居民按下列规定缴纳社会抚养费:(一)生育第一胎的,缴纳三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社会抚养费;(二)生育第二胎的,缴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社会抚养费;(三)生育第一胎及其以上的,缴纳三万元以上六万元以下社会抚养费;(四)有配偶者与他人生育的,城镇居民缴纳十二万元社会抚养费;农村居民缴纳六万元社会抚养费。(五)违反本条例规定生育的,一方为农村居民,另一方为城镇居民,按照城镇居民的征收标准征收社会抚养费。(六)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其他再生育条件,但未经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而再生育的,缴纳一千元社会抚养费;未达到间隔期生育的,缴纳三千元社会抚养费。
    2023-05-05
    265人看过
  • 违反计划生育后离婚了还算违反吗
    1、离婚后未办理结婚登记生育子女的,属于计划外生育,应当对其征收社会抚养费。2、离婚前怀孕离婚后生育的,这主要还得取决于该夫妻在婚姻存续期间是否符合法定的再生育条件。如果不符合生育条件的,不管是否离婚,都得作为不符合法定条件生育子女处理。一、离婚后社会抚养费仍应共同分担社会抚养费是指为调节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环境,适当补偿政府社会事业公共投入的经费,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生育子女的公民征收的费用。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主体应当为父母双方,故社会抚养费亦应由双方共同承担。夫妻双方离婚后,一方缴纳的社会抚养费,是否有权向另一方追偿?近日,宜兴法院对一起夫妻离婚后的社会抚养费追偿案件作出判决,判令被告向原告支付由其垫付的社会抚养费3000元。女子王某于2009年与男子方某相识恋爱,于2010年7月生育一子,后于2012年5月补办了结婚登记。婚后,王某发现方某经常在外赌博且屡教不改,遂于2013年12月到法
    2023-03-14
    446人看过
  • 离婚后如何计算违反计划生育?
    1、离婚后未办理结婚登记生育子女的,属于计划外生育,应当对其征收社会抚养费。2、离婚前怀孕离婚后生育的,这主要还得取决于该夫妻在婚姻存续期间是否符合法定的再生育条件。如果不符合生育条件的,不管是否离婚,都得作为不符合法定条件生育子女处理。离婚后房产怎么分割如何算的?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属于夫妻一方个人财产的有:一方的婚前财产、专用的生活用品、因为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等。一方婚前购买的房产属于婚前财产,系个人财产,而非夫妻共同财产,在离婚时配偶是无权请求分割的。法律另有其他规定的,应当依照其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六条夫妻双方自愿离婚的,应当签订书面离婚协议,并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登记。离婚协议应当载明双方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和对子女抚养、财产以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意见。第一千零七十九条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
    2023-07-11
    274人看过
换一批
#员工权益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产假
    词条

    产假是指在职妇女产期前后的休假待遇,一般从分娩前半个月至产后两个半月,晚婚晚育者可前后长至四个月,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九十八天的产假。 职业女性在休产假期间,用人单位不得降低其工资、辞退或者以其他形式解除劳动合同。... 更多>

    #产假
    相关咨询
    • 现在违反计划生育的产假怎么算
      上海在线咨询 2021-10-28
      违反计划生育产假规定:《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第十五条:女职工违反国家有关计划生育条例的,其劳动保护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计划生育条例办理,不适用本条例。2012年颁布的新版《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已删除违反国家计划生育规定的内容。参照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的具体实施。比如《辽宁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i]第四十八条,对按照本条例第四十五条缴纳社会抚养费的人员,按照下列规定处理:(一)产假期间停发工资、
    • 违反计划生育的产假问题怎么解决
      广东在线咨询 2022-09-16
      违反产假规定:《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十五条:女职工违反国家有关计划规定的,其劳动保护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计划生育规定办理,不适用本规定。2020年颁布的新版《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已删除违反国家有关计划生育规定内容。具体执行参照地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例如《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i]第四十八条,对按照本条例第四十五条规定缴纳社会抚养费的人员,按照下列规定处理:(一)期间停发工资、奖金,取消福利待
    • 违反计划生育的产假及哺乳期的计划吗
      江苏在线咨询 2022-11-30
      1、当事人违反计划生育规定来生育子女,其基本的产假时间、哺乳时间不变,例如产假仍然是九十八天,哺乳时间是在每天的劳动时间里有一小时。但是不能享受地方所规定的延长的产假等待遇。 2、法律依据《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 第七条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应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可增加产假15天。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
    • 以前违反计划生育的计划生育
      云南在线咨询 2022-03-22
      你说的情况完全是两回事,并非同一概念,不能混为一谈。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的政策,是在2016年元旦后开始在全国全面实施。但此前违法生育子女的行为还得按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法规规定的进行处理。国家卫计委明确表示:修订后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施行之日,就是全面两孩政策正式实施之时。在此之前,各地各部门都必须认真执行好现行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维护良好的生育秩序,不得自行其是。这就意味着此前的
    • 违反计划生育是否违反计划生育政策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3-12
      国家实行的计生政策是针对每一位国家的公民。所以,当事人不管是否离岗,只要当事人是中国的公民,如超生就属于违反国家计生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第十七条公民有生育的权利,也有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夫妻双方在实行计划生育中负有共同的责任。第十八条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再生育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