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行政诉讼中当事人和解的瑕疵救济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6-06 14:21:38 233 人看过

虽然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但是,在行政诉讼中导入协调或和解等带有调解性质的纠纷解决方式不仅为多数学者所认可,而且在具体实践司法中也被广泛运用。依据有权利必有救济之法理,如果当事人认为已生效的和解合意有瑕疵,或者和解协议的内容损害第三人利益等情况时,法律应当提供相应的救济途径,以彰显法院彻底解决纷争的功能。

对于诉讼和解瑕疵救济的程序,理论界和实务界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一是再审说,即由当事人向法院申请再审;二是另行起诉说,即当事人另行提起确认诉讼和解无效之诉;三是继续审判说,即通过原诉讼程序继续进行原来的诉讼。上述观点的争论焦点在于无效或可撤销之诉讼和解能否消灭原法律关系并终结原诉讼程序。由于继续审判说和再审说都承认在原诉讼之法律关系不因诉讼和解或裁判而被终结,新开始的程序均是在原程序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的程序。因此,两者在实质意义上是完全一致的。持另行起诉说者则认为有效成立的诉讼和解具有终结原诉讼程序的效力,因而当事人必须另行提起确认诉讼和解无效之诉。

笔者认为,我国行政诉讼和解瑕疵的救济程序宜采再审说。原因在于:一是我国民事诉讼法赋予当事人在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违反法律时申请再审,行政诉讼和解瑕疵救济程序应当与其保持一致,或在缺乏明确规定的情形下依法直接援用民事诉讼法之规定;二是在我国诉讼和解通常被视为法院行使审判权的具体表现,因此,在和解无效或可撤销时宜通过再审程序予以救济;三是如前所述再审说和继续审判说并无实质之差异,救济效果与程序大致相当。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2月19日 08:59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浅议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
    一、浅议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方式多样,适用不同情形。当附带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因果关系明确,案件事实清晰时,法院将两者一并审理及判决,旨在迅速解决争议。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效率高,能够及时响应当事人的诉求,减少法律程序的冗长。同时,判决书的结构也需遵循特定规则,确保行政行为合法性与民事争议各得其所,理由部分清晰阐述,主文部分明确区分。二、分开审理,一并判决当民事诉讼案件事实复杂,与行政案件关联性不明时,法院会选择先审理行政案件,再基于此审理民事争议,最后一并作出判决。这种方法有利于法院精确处理案件,防止因一并审理导致的审理期限过长,影响行政案件的解决。判决书的编制同样需分别叙述并阐述两个部分的理由,保持判决的法律效力和逻辑清晰。三、分别审理,分别判决在附带民事诉讼关系极为复杂或当事人无法出庭等情形下,法院会采取分别审理和判决的方式。这种做法有利于集中时间和精力,准确、谨慎
    2024-01-16
    145人看过
  • 浅议行政诉讼中行政机关的处分权
    传统的观点认为,公权力不可处分,行政权是一种国家公权力,行政权也不可处分。而调解必须建立在对立的当事人双方对自己的权利或者权力有自由处分权的基础上,否则,双方没有协商后互谅互让合意和解的基础,因而也就没有可以调解的基础。行政权不可处分,行政机关不可能与行政相对人达成合意和解协议,行政诉讼因此也没有调解的余地。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行政诉讼法也对此作了明确的规定。行政机关在行政诉讼中真的没有处分权吗?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笔者认为,在行政诉讼中行政机关至少享有以下处分权:1、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的纠正权。不可否认,针对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法律赋予了纠正权:一是行政机关的自我纠正权(包括复议纠正权)。自我纠正权纠正的对象可以是违法的行政行为和不当的行政行为。并且这种纠正权既可以在行政过程中行使,也可以在诉讼过程中行使。自我纠正权并不因具体行政行为进入诉讼程序而终止或中止。二是法院的司法纠正权
    2023-06-06
    494人看过
  • 行政救济包括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两种形式吗?
    行政救济包括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两种形式,行政复议是解决行政争议、为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的重要的法律制度,它与行政诉讼制度一样,目的都是补救行政活动所引起的消极的后果,恢复行政行为侵害的利益,所以二者合称为行政救济制度。但是两者又有明显区别,行政复议是在行政系统内部由行政机关自行消除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的行政活动;行政诉讼是在人民法院主持下的司法诉讼活动。行政复议适用行政程序,由行政复议法规定;行政诉讼则适用由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行政诉讼程序,是司法程序。一方面,行政复议是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的有力的法制保障,使其免受不法行为的侵害,并使受到侵害的权益得到恢复,又可以维护行政管理活动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保障行政活动顺畅进行,提高行政效率。另一方面,行政复议决定本身属于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因此,除了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它也不能成为最终的裁决,还要以行政诉讼制度作为最后的救济渠道。行政诉
    2023-06-20
    390人看过
  • 行政诉讼中行政复议部门怎么告诉当事人
    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并提出答辩状。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一、起诉离婚等多久能收到传票被告一般在十五到二十天左右会收到离婚诉讼案件的传票。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准予立案的,应当在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且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决定开庭审理的,应当在开庭三日前通知当事人。二、民事诉讼答辩期限是多久我国的《民事诉讼法》规定,被告人从收到起诉状之日起15日内,有向法院提交答辩状的权利。答辩状是针对原告的起诉状中陈述的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作出承认或否认的陈述及理由。如果在15日内未能提交答辩,也可以在参加开庭的时候当庭答辩。如果需要向法庭提交证据,必须在提
    2023-06-23
    193人看过
  • 浅论行政诉讼中的公益诉讼
    【论文关键词】:行政诉讼公共利益公益诉讼【论文摘要】:由于我国公益诉讼制度存在的缺陷,致使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不能得到有效的维护。文章将分析公益诉讼的意义,对完善公益诉讼制度提出思考。一、公益诉讼的概念及公益诉讼的意义(一)公益诉讼的概念公益诉讼一词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后,伴随着公益运动的展开而广泛使用该术语。由于当时美国的众多社会制度均面临挑战,因而出现了各种尝试改革的方案,设立了众多的公益法律机构及类似的倡导制度,它们是为环境、消费者、女性、有色人种、未成年人及类似的诸多社会公共利益而展开活动,由此而进行的诉讼被称为公益诉讼。(二)公益诉讼的意义1.公益诉讼昭示维护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这是民主和法制建设进一步健全的需要。近年来,公益诉讼已成为司法实践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各类公益诉讼不时见诸媒体报道。无论从国外公益诉讼的发展历程与趋势,还是从我国的现实情况
    2023-05-22
    210人看过
  • 浅谈瑕疵股权转让
    出资,瑕疵,股权,股东,转让,章程我国《公司法》修订后,新《公司法》在很多制度上的规定做了较大调整,体现了新的突破和创新。确实对以往司法实践和理论中的疑难问题,给予解决的答案。但是,现实生活中仍有许多围绕着公司法律关系,出现的新问题。比如,出资瑕疵,由此而产生的瑕疵股权转让问题,一直是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的纠纷之一。一、瑕疵股权股东没有按公司设立时签订的协议、章程规定缴纳出资,而形成的股权,叫做瑕疵股权。二、瑕疵股权的表现形式瑕疵股权表现主要是未按协议、章程规定缴纳出资。《公司法》第27条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这条规定扩大了出资范围,瑕疵的出资形式也会表现的多样化。在司法实践中形成瑕疵股权的主要表现形式:1、未出资。公司成立时,股东未按协议、章程约定缴纳资金。但已经公司章程和工商登记确认为股东,这种情
    2023-08-12
    357人看过
  • 行政强制执行过程中当事人如何救济?
    1、通过国家赔偿获得救济这是国外行政强制执行救济制度的普遍经验。国家赔偿救济方式因具有超越各国司法体制之间差异以及对行政权价值偏好等方面功能,而为各国行政强制执行理论与实务所采纳。而从我国现行的国家赔偿法范围来看,国家对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强制执行权过程中采取诸如暴力、非法剥夺人身自由等侵害相对人人身权、财产权等情形,应当给予赔偿。如《行政强制法》第68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损失的,依法给予赔偿。”2、通过向执行机关或其上级机关提出执行异议的方式获得救济理论上,由于行政强制执行属事实行为,因而被排斥于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之外,确立提出执行异议制度可以避免在行为性质上的纠缠不休。提起执行异议的条件是,被执行人认为行政主体实施行政强制执行过程中侵犯其人身权或财产权。执行机关不予受理的,可向该执行机关的上级机关再次提出异议。一、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一)代履行代
    2023-03-26
    321人看过
  • 股东会决议瑕疵的法律救济措施有哪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二十二条:股东大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股东可以自决议作出之日起60天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销。但需要注意的是,人民法院一般不支持会议召集程序或者表决方式只有轻微缺陷,对决议没有实质性影响的。股东会决议瑕疵怎么办?1、公司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无效。股东、董事、监事申请确认股东会、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无效,或者股东申请撤销股东会、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的,应以公司为被告。公司法定代表人对公司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决议申请确认无效或撤销的,由公司推荐认可上述决议效力的其他股东、董事或者监事代表公司参加诉讼。2、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股东可以自决议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内,请求
    2023-07-11
    304人看过
  • 民事诉讼中的瑕疵证据该怎么认定?
    瑕疵证据是指取得方式合法,即具备了证据的合法性,但因为在表现形式上存在某些瑕疵的证据。我国《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第69条中列举了部分瑕疵的表现形式及认定标准,除了69条中规定的几种情形外,在实践中瑕疵证据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如欠条里面所载明的内容有涂改或不清楚,格式合同中部分内容有变更等等,对于这部分证据是否应当一律以有涂改、不真实为由不予采用,笔者认为不应当一概而论,要看欠缺的内容对案件事实是否起主要作用,是否有其他证据相佐证,综合认定。笔者认为,瑕疵证据的采用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该证据证明的对象是否系案件的主要事实。比如,原告提交的欠条中被告署名处有一个字缺失,庭审中被告认可其余内容系其本人所书写,但提出署名不全,系有瑕疵证据不能采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法院以证据存在瑕疵为由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则与事实不符,且该证据中所列明的证明案件欠款事实的主要内容并无瑕疵,
    2023-06-03
    81人看过
  • 民事诉讼行为瑕疵的情形有哪些
    1、对主体的错误认识造成的瑕疵。例如在起诉时,认为自己具有当事人资格,或者认为对方具有当事人资格,从而在起诉状中写错名字;或者在证据调查时,错误指认证人等等。对此,我国《民事诉讼法》将纠正诉讼行为瑕疵的方式分为当事人自己(撤诉)纠正和法院纠正(告知诉讼法规定,或驳回起诉或指出当事人的错误,限其纠正)。2、当事人对程序事项的无知造成错误,主要是对管辖、期日以及程序上其他事项不甚了解造成延误实施诉讼行为等。3、当事人的代理人与当事人意思沟通不畅造成代理人实施的行为与当事人表示不一致。此时,应该允许当事人纠正代理人的行为,但是,已经造成的损害则根据民事实体法的规定处理。一、民事诉讼行为瑕疵是什么意思所谓诉讼行为瑕疵,是指没有按照程序法的规定实施的诉讼行为。因此可以说,诉讼行为瑕疵是与程序法固定相关的形式意义上的概念。所以,对诉讼行为是否存在瑕疵,人们考察的重点并不是审查行为的内容是否合乎法律规定
    2023-03-18
    494人看过
  • 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行政强制法有以下情形的可以中止执行:1、当事人履行行政决定确有困难或者暂无履行能力的;2、第三人对执行标的主张权利,确有理由的;3、执行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且中止执行不损害公共利益的;4、行政机关认为需要中止执行的其他情形。中止执行的情形消失后,行政机关应当恢复执行。对没有明显社会危害,当事人确无能力履行,中止执行满三年未恢复执行的,行政机关不再执行。法院执行拍卖了的房子可以中止执行吗?中止被法院执行拍卖的房屋的办法有:拍卖物的处分权发生了争议,人民法院或仲裁机关发出中止拍卖的书面通知。委托人主动申请中止拍卖,确有正当理由并经拍卖行同意的。因发生不可抗力或意外事件,使拍卖活动暂时不能进行的。其他在合同中约定的中止事由的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第三条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适用本法。发生或者即将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或者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行政机关采取应急措施或
    2023-07-14
    435人看过
  • 浅论行政诉讼中调解制度的适用
    一、我国行政诉讼法中关于调解制度的现状(一)立法现状我国《行政诉讼法》第5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这表明,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过程中,不能为了解决行政纠纷而召集双方当事人进行协商,促成双方互相谅解;不能把调解活动作为行政诉讼的一个环节;不能以调解的方式终结行政诉讼程序。(二)实践中行政诉讼的调解现状现行《行政诉讼法》施行十余年来,尽管明确规定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但是我们所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大量案件是原、被告在法院默许乃至动员下通过协调解决的。如有人指出:审查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原则并不能排除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对双方当事人进行一些说服教育工作。也有人说,法院不能调解,但双方当事人可以和解。而这种所谓的协调机制实质就是一种变相调解,实践中很多人都为此提出它的好处,诸如法院少了讼累,当事人之间少了对抗,多了和谐等等,认为这系现代社会所极力倡导的一种司法理念。而实际上
    2023-06-06
    146人看过
  • 行政诉讼中设立当事人诉讼的构想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54条规定了行政诉讼一审的四种判决及适用条件,第66条规定可非诉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若干解释》又增加了驳回诉讼请求和确认判决两种判决形式。以法院判决权的性质划分,我国行政诉讼类型主要有撤销之诉,变更诉讼,履行诉讼,确认诉讼,行政赔偿诉讼。由于受我国行政诉讼历史原因的影响,使我国行政诉讼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从而导致我国行政诉讼类型的不发达和诉讼程序简单化。因此,在我国行政诉讼类型中没有当事人的诉讼的规定。设置当事人诉讼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既涉及民事权益,又与行政权的运作相关的有关行政争议案件,切实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我国目前的行政诉讼中不存在当事人诉讼这种类型,但我们可以借鉴外国的一些先进立法经验。比如日本,其行政诉讼立法中将不服行政裁决的诉讼从目前的撤销诉讼中分离出来,确立相对独立的当事人诉讼。
    2023-06-06
    55人看过
  • 在行政赔偿诉讼中,双方当事人能够和解解决吗
    一、行政赔偿行政赔偿是指行政主体违法实施行政行为,侵犯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时由国家承担的一种赔偿责任。只有行政主体才享有行政权,才能实施行政行为,才能构成行政赔偿。当然行政主体是由行政人员组成,行政行为是经行政人员作出。因此,行政主体往往具体化为有关的行政人员。没有行政主体,就不能构成行政赔偿。司法机关作为司法权主体,行政机关作为机关法人、行政人员作为公民等而引起的赔偿,都不是行政赔偿。只有行政行为,即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执行公务的行为,才能构成行政赔偿。非行政行为,如立法机关的立法行为、司法机关的司法行为,行政机关的民事行为及行政人员的个人行为等,均不能构成行政赔偿。行政赔偿因行政主体违法行政侵犯相对人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而引起。首先,违法行政行为侵犯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违法行政行为只有在侵犯了相对人合法权益即属于行政侵权行为时,才能构成行政赔偿。如果侵犯的不是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则不能构
    2023-02-20
    332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的瑕疵解救办法
      陕西在线咨询 2022-10-23
      姻法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所以只要A被认为能独立生活的就可以终止,如果上大学一般认识也是要给付的,如果A较早的工作,比如17岁开始工作了,则可以终止给付。
    • 刑事诉讼程序中的瑕疵
      香港在线咨询 2022-10-08
      一般指没有按照法定程序办理案件但对案件影响不太大的问题。
    • 股东大会决议瑕疵如何救济
      陕西在线咨询 2023-02-27
      《公司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公司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无效。 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股东可以自决议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销。 股东依照前款规定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以应公司的请求,要求股东提供相应担保。 公司根据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已办理变更登记的,人民法院
    • 民事诉讼行为中的瑕疵有哪些情形
      四川在线咨询 2021-08-13
      1、对主体的错误认识造成的瑕疵。例如在起诉时,认为自己具有当事人资格,或者认为对方具有当事人资格,从而在起诉状中写错名字;或者在证据调查时,错误指认证人等等。对此,我国《民事诉讼法》将纠正诉讼行为瑕疵的方式分为当事人自己(撤诉)纠正和法院纠正(告知诉讼法规定,或驳回起诉或指出当事人的错误,限其纠正)。 2、当事人对程序事项的无知造成错误,主要是对管辖、期日以及程序上其他事项不甚了解造成延误实施诉讼
    • 有瑕疵影响提起行政诉讼吗
      重庆在线咨询 2022-10-05
      有的。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六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