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法》等相关规定,“免予刑事处罚”是人民法院认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但因犯罪情节轻微,而判决免予刑罚的一种处罚。是人民法院以被告人构成犯罪为前提,以“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为概括性条件的随法选择。既法律规定应当免除刑罚的,必须判决免除刑罚,如《刑法》二十四条规定对没有造成损害的中止犯,应当免予刑事处罚;法律规定可以免除刑罚的则可视案情具体情况选择决定是否免予刑事处罚。如《刑法》三百五十一条规定,对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在收获前自动铲除的,可以免除处罚的情况。
我国的司法机关都是会对犯罪分子做出的违法行为进行立案调查,同时也是会根据犯罪嫌疑人的涉案情节以及造成的后果来量刑,如果在实行犯罪的过程中因为主观原因或者是客观原因没有实施完犯罪行为,司法机关也是会酌情对犯罪分子从轻或者是减轻处罚的。
一、宣告无罪和免予刑事处罚有区别吗?
免于刑事处罚和无罪的区别:
1、两者所依据的法律不同
免予刑事处罚所依据的是《刑法》三十七条的规定,而无罪判决所依据的是《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二条的规定。
2、两者的所适用的条件不同
《刑法》第三十七条,免予刑事处罚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犯罪情节轻微,二是不需要判处刑罚。只有当两个条件同时符合时,才能适用免予刑事处罚。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二条规定:
(一)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
(二)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无罪的,应当作出无罪判决;
(三)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即当法律规定为无罪的和证据不足的应当作无罪判决。
3、两者的法律后果不同
“免予刑事处罚”是人民法院认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但因犯罪情节轻微,而判决免予刑罚的一种处罚。免于刑事处罚仍构成刑事犯罪,会保留案底。
无罪判决的法律后果是:当嫌疑人被羁押的,应当立即释放。无罪,当然就无需承担刑事责任,不受刑事处罚。
一、免于刑事处罚会留案底吗
免于刑事处罚,是法院已经认定行为构成犯罪,但是根据《刑法》规定,不对其进行刑事处罚的一种方式。已经构成犯罪,就会有案底。
免予刑事处罚,只是免除对被告人刑罚而没有免除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这点从免予刑事处罚的前提必须确认被告人构成犯罪这一条件中就足可得到证明。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免予刑事处罚虽不具有刑罚的性质和作用,但却是刑罚的必要补充,具有不可替代的法律地位。
-
刑罚规定:关于刑事生产劣药罪量刑的相关规定
249人看过
-
我国刑法中关于免予刑事处罚的隐性规定
464人看过
-
刑诉法释放法条关于刑事免处释放的相关规定有哪些?
412人看过
-
量刑从重处罚、从轻处罚相关规定
137人看过
-
免除刑罚和免于刑事处罚一样吗
128人看过
-
受过刑事处罚和免于刑事处罚
300人看过
刑事犯罪是指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劳动群众集体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 更多>
-
关于法院免于刑事处罚福建在线咨询 2022-08-08既然法院判决构成犯罪那就不是无罪判,而是有罪判决; 免于刑事处罚是指因某些原因犯下罪行,需要刑事处罚,但因为自首或其他情节,导致不用接受刑事处罚。 既然法院判决构成犯罪,免于刑事处罚,那就不能转为治安处罚了。(治安处罚是针对一些较轻违法行为的一些处罚,这些违法行为不构成犯罪。)
-
醉驾110mg免于刑事处罚的相关解释是哪些西藏在线咨询 2022-12-15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 (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前款第三项、第四项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
-
-
关于免刑事处罚开除公职四川在线咨询 2021-12-22根据《公务员法》和《内部条例》,因涉嫌犯罪被判处刑罚的,给予开除公职的行政处罚。但是,免除刑事处罚是为了确定犯罪行为,而不是刑事处罚。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明确规定,实际上,地方政府采取了降级或撤职、劝说、撤退等迂回措施。主要取决于当地的情况。免除刑事处罚主要包括以下情况:1、情节明显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犯罪已超过起诉期限的。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
-
关于免于刑事处罚的辩护意见河北在线咨询 2023-06-01一、辩护人对西安市莲湖区人民检察院西莲检刑诉(2014)254号起诉书中指控肖某妨害信用卡管理行为和罪名无异议。但因其主观认识错误、社会危害性轻微,建议免于刑事处罚。 二、肖某主观认识错误,客观社会危害性轻微。 1、肖某对使用虚假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行为性质认识和行为违法性认识错误。 a、免于刑事处罚辩护意见就肖某行为动机而言,其目的在勤工俭学。肖某加载‘南郊qq兼职群’并从兼职群内获得散发传单、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