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用益物权的功能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2-04-19 03:25:01 448 人看过

用益物权的功能,也就是其在社会经济生活的作用、意义或社会经济价值。在现代社会,用益物权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财产权利,因其具有特殊的权利结构,使得其具有不同于所有权、担保物权、债权的特殊功能,在社会经济生活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笔者认为,用益物权的功能,总的说,就在于它是充分利用资源,维护物的利用秩序的法律手段。具体说,用益物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配置资源的功能

用益物权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就是解决资源的所有与利用之间矛盾的功能。从法经济学角度分析,用益物权配置资源的功能取决于资源的稀缺性。所谓资源的稀缺性,是指资源总量是有限度的,不能满足人的无限需求。稀缺性意味着没有一个社会或一个社会的经济有足够的生产资料生产足够的产品。[1]如果资源足可以达到由任何人任意使用的程度,人们对之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任何时候都可以向大自然任意索取,那么人类就没有必要为资源的利用担心,也就没有必要独占地支配某种资源。因此,资源的稀缺性导致了其不能满足任何主体的所有需求,这就很自然地产生了资源的所有与利用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随着人类利用资源能力的提高而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如果不加以妥善地解决,必将限制社会经济的发展。

如何解决资源的所有与利用的矛盾,法律上规定了诸多的方法。例如,法律在明确土地、房屋所有权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允许转移其所有权的方法,来满足非所有人对土地、房屋的利用需求。这种方法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也许是最为可行的办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所有权具有绝对性,法律奉行以所有权为中心的物权思想。但即使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完全通过取得所有权的方法满足资源的利用需要,也是不可行的。因此,有许多情况下,也只能求助于其他的法律方法,如租赁、借用等债方法以及设定用益物权的方法等。但因债的方法对利用人保护不力,于是,人们更乐于采取设定用益物权的方法来满足非所有人对他人财产的利用需要。因此,在古代罗马法及近代各国民法上,用益物权都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制度。在现代社会,随着人类对财产控制能力的增强和对财产利用程度的加深,使得人类对本来就不太丰富的资源需求量成倍成长,资源显得更为短缺。因此,用益物权在现代社会就越来越显示出特殊的资源配置功能。用益物权是利用他人之物的权利,是以土地、房屋为客体的物权。土地、房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人都需要利用土地和房屋以维持生存。但是,土地、房屋属于稀缺性资源,人人又不可能都拥有土地、房屋。这是因为:一方面,土地、房屋是具有较高价值的财产,人们往往无力购买;另一方面,在有些情况下,基于社会制度的考虑,土地不允许由私人拥有,从而使取得土地所有权在法律上成为不可能。例如,在我国公有制条件下,土地就是禁止买卖的。同时,非所有人确实需要利用他人不动产但又没有必要购买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在这些情况下,用益物权就成为解决土地、房屋的所有与利用矛盾的有效手段。无论是私有制国家还是公有制国家,用益物权都是非所有人利用他人土地、房屋的重要制度之一。例如,在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法律通过设定地上权解决非所有人利用他人土地建造建筑物的问题,通过永佃权制度解决非所有人利用他人土地耕种的问题。在我国,现行法规定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典权等多种权利,也为非所有权利用他人的土地、房屋创造了法律条件。同时,对于土地、房屋的所有者而言,因其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其又未必能完全充分地利用其土地、房屋。因此,与其搁置不用,还不如为他人设定用益物权,使他人使用而自己从中收取利益。可见,用益物权为解决资源的所有与利用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条十分便捷的途径。因此,有学者指出:在社会变迁日趋复杂的情形下,人民私法上之权利义务关系亦随之千变万化,但大致上都可以从资源分配的观点去切入,而法律界定资源分配的手段就是财产权。法律保障财产权的方式,是设计不同的机制去促进或限制人民利用资源的方式。[2]

二、提高不动产利用效益的功能

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规则就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因此,不追求最大效益的经济绝不是市场经济。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就是要求市场主体选择合理的方式,对有限的资源加以利用,寻求有限资源的最大价值。在资源的所有与利用之间存在矛盾的情况下,通过某种手段对有限资源加以配置,只是解决了资源的利用需求问题。但是,资源的配置是否有效率,是否能使资源的利用获得最大的效益,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实现了资源配置,不等于就达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按照法经济学的观点看来,效益原则是法赖以建立的基础,也是法惟一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法律规范、法律制度和法律活动,归根到底,都应以有效地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财产为目的。[3]因此,从经济效率上说,应当将权利赋予经济收益更大者。当然,我们强调效益的同时,也绝不能忽视法律的其他价值如公平价值。因为尽管效益是令人向往的,但它并不是人类社会中惟一值得追求的。

如前所述,从资源的配置上说,法律提供了多种途径,如取得所有权、建立租赁等债的关系、设定用益物权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资源配置方式均无不可,但相比而言,用益物权的设计比较好地解决了资源所有与利用的矛盾,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是最为理想的。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土地实行公有制,不允许买卖。因而,以土地为主要客体的用益物权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坚持公有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利用效率,就必须赋予土地所有权以外的其他权利人相对独立的权利,惟有如此,才能保证土地资源通过市场实现配置优化,并在此基础上充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4]在用益物权的设计中,一方面,所有人在不丧失所有权的情况下,能够获取相当的收益,又免除了自己利用所有物的负担;另一方面,非所有人虽付出一定的代价,但取得了效力强、使用期限长的用益物权。在用益物权人取得用益物权后,不仅第三人,即使是物的所有人,都不得妨碍权利人对物的利用。这样,对于稳定物的利用关系甚为有利,从而有利于提高物的效益。可见,用益物权制度使物的所有人与非所有人都取得了相当高的收益,可谓实现了资源的价值最大化。在这一点,我们土地制度的变迁完全可以印证。在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过分强调土地的国家和集体所有,土地完全集中在国家或集体手中,土地的利用完全由国家或集体通过行政等方式加以决定。例如,任何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使用国有土地,都无须支付代价,而是由国家无偿拨付。这就完全忽视了具有巨大经济价值的土地的效用,从而使得国有土地的利用毫无效益可言。而农村对集体土地的集体耕作制度,也导致土地的利用率低下,甚至还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的这种利用状况,极大限制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后,国有土地实行有偿使用制度,集体土地实行承包经营制度,从而极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可见,通过非所有人使用国有土地、集体土地的使用权制度,不仅解决了资源所有与利用的矛盾,而且极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增进了土地的效益。

从用益物权的特殊权利构造上,它也为增进物的利用效率创造了条件。按照法经济学的观点,判断一项财产权是否有效率有三条标准:一是财产权的普遍性(niversality),即任何有价值的资源都应是有主的;二是财产权的排他性(exclsivity),即排除他人对资源的利用和对利用资源所产生的收益的享用;三是财产权的可转让性(transferbility),即财产可以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流转。如果做到了这三条,那么,资源价值就能最大化。[5]从用益物权来看,首先,在资源稀缺的现代社会,无主资源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法律在确定了资源所有人的基础上,为解决资源的所有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就必然要确定资源的利用人。通过设立用益物权,就可以明确资源的利用人,从而使用益物权已经成为一项普遍适用于土地等自然资源的法律制度,在我国其重要程度甚至已经超过了土地所有权(因为土地所有权更多的是具有公法上的意义)。因此,可以说,用益物权已经具备了财产权的普遍性,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财产权利;其次,一项财产权是否具有排他性,对于权利人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因为,只有通过在社会成员间相互划分对特定资源使用的排他权,才会产生适当的激励。排他权的创设是资源有效地使用的必要条件。[6]用益物权作为一类具体的物权种类,具有物权的排他效力,取得用益物权的人,有权排除包括用益物所有人在内的任何人的干涉。再次,在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情况下,土地资源必然逐步向最善于利用土地者手中转移,而实行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是通过土地权利的自由交易而实现的。通过这一自愿交换的过程,资源将被转移到按照消费者的支付意愿衡量的最高价值的使用之中。当资源在被投入最有价值的使用时,我们可以说它们被得到了有效率的利用。[7]因此,市场配置土地资源,要求土地的权利人能够根据其对交易收益的计算自由转让土地权利。例如,我国现行法都赋予国有土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以流转性。可见,用益物权完全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因而是一种能够使资源价值最大化的法律制度。

同时,有的用益物权的适用本身,就可以促进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如地役权。在地役权中,由于不同地段地理位置的差异和质量的差异决定了利用方式的不同,从而可以将特定人的利益与需役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更加符合土地的自然资源属性。虽然地役权不具有直接的财产利益,但是就为土地利用提供便宜来讲,它可使土地发挥出更大的经济价值,从而使这种相邻利益也就具有了财产性因素。我国台湾学者苏永钦先生对地役权的这种功能作了详细的分析:在土地被分得很零碎的财产秩序下,土地的利用会因为要迁就现状而不能充分发挥效率,或者因不能确定其它土地的利用情形,而必须承担相当高的投资风险,如邻地一旦开设工厂即有可能破坏社区整体景观。这时兼并土地做整体利用固然是提升效率的最佳途径。但土地价值高昂,并非人人负担得起,而有时候需要利用或排除他人利用的只是该土地的一部分,购买所有权也许是一种过大的投资。在这种情况下,设定地役权就可以在有限的成本下达到排除风险、提升效率的目的。从经济分析的角度来看,双方既能就报酬达成协议,就表示这种利用或排除利用对需役地创造的价值高于供役地减少的价值,而且除非交易制造了相当高的外部成本,对整体社会而言,也会提供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8]

当然,用益物权并不像其他经济的、科技的方法那样,能够直接地增进资源的效益,而是通过建立一种利益确定和保障机制(在法律上表现为权利机制),来实现促进物的有效利用目的的。[9]这是因为,对财产权的法律保护创造了有效率地使用资源的激励。[10]如果人们在占有和使用有限的资源时没有安全保障,则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而如果人们不能确保对物的持续占有,就可能发生混乱以及对资源的浪费。可见,法律对用益物权的法律保护本身,就已经起到了效益增进的功能。

三、保障生存利益的功能

用益物权的保障生存利益功能,也就是用益物权所具有的社会保障的功能。由于用益物权的客体是土地、房屋等不动产,而这些财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因此,用益物权就不仅具有配置资源和提高不动产利用效益的功能,而且还具有保障生存利益的功能,是社会保障的重要措施。

刘得宽先生指出:就不动产而言,其涉及所有利益、资本利益、生存利益等。其中,生存利益具有无论在何时何地均应得到保护之普遍的价值。[11]可见,生存利益是人的最大利益,其它利益皆为生存利益而存在。因此,任何法律制度都须以保障生存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在生存利益的保障上,用益物权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具有其他制度所不能取代的功能。

首先,用益物权通过维护资源使用过程中的利益平衡,达到对不动产利用的社会公平,从而保障生存利益。用益物权是为解决非所有人利用他人的土地、房屋等不动产所设定的制度,这种制度的目的不仅在于解决非所有人利用他人之物的需求,而且也在于通过用益物权维护所有者与利用者之间的利益平衡,以达实现社会公平。因此,用益物权实质上是公平分配的一种形式。因为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对其享有所有权的只能是少数人。从整个社会而言,这是不公平的,也会影响到人的生存利益。因此,通过用益物权的方式使非所有人利用他人的财产,不仅平衡了这种不公平现象,也可以满足利用人的生存利益需要。例如,传统民法上的地上权、永佃权制度,实际上就是利用人解决住房、吃饭的一个基本手段。同时,法律在规范用益物权时,也注意对生存利益的关注。例如,我国现行法在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期限上,对于居住用地期限规定为70年,而对于其他用地最高规定为50年。这种规定,就足以表明用益物权对生存利益的重视。

其次,某些用益物权具有直接保障生存利益的功能。大陆法系中的许多用益物权制度,如德国民法上的用益权、限制的人役权、居住权,法国民法上的居住权等,其制度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保障特定人的生存利益,是一种个体化的社会保障机制,负载着公平的社会价值,起到了保障人类生存利益的作用。在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制度下,农民往往将土地视为抗御社会风险的最后一道安全屏障,从而使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强烈的福利法色彩。尽管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农民的主要收入来自于非农业,农民抗御社会风险的能力逐步增强,土地作为一种社会保障手段的作用日益减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功能上开始由福利性向经济性发展。但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生存保障功能并没有完全消失。此外,特别法所规定的取水权、渔业权等也都具有保障生存利益的功能。

四、弥补土地规划不足的功能

由于用益物权的客体是土地、房屋,因而用益物权与土地规划就有着必然的联系。在土地规划问题上,用益物权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具有弥补土地规划不足的功能。我国现行法上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权利在内容设定上,无疑都具有贯彻土地规划的作用。例如,对于国有土地使用权,现行法规定: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年度建设用地计划;土地使用者不得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土地开发投资未达到一定规模的,不得转让。对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现行法规定:承包人应当维护土地的农业用途,未经依法批准不得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不得给土地造成永久性损害。对于宅基地使用权,现行法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上述这些规定,对土地规划的实施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传统民法上的地役权来看,其弥补土地规划不足的功能更为明显。例如,地役权当事人也可以约定,禁止供役地为某种使用,如禁止建大楼以免妨碍眺望、不在供役地上兴建工厂、双方在土地的特定部分不为建筑、不得开启某种特定窗户或者只能建筑特定种类或风格的房屋等。这些地役权的约定,就具有了以私法补充公法上建筑法规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地役权实际上所起到的就是弥补土地规划不足的作用。在我国,土地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因土地资源的缺乏,国家十分重视对土地的规划,在需要另一块土地提供便利时,国家往往采取征收的方式加以解决,对于城乡建设也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些制度,虽然对地役权的适用有一定的限制利用。但是,土地之间的利用关系具有复杂性、不可预测性,土地之间的利用关系随时、随地、随人都可能有所不同,规划部门不可能一一处理。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地役权的适用,就可以起到土地规划的作用。特别是自己役权制度的确立,使地役权的土地规划功能显得更为明显。在罗马法上,地役权实行于自己土地上不得有役权、地役权必须是土地所有人的规则。但这一规则,明显不能适应土地利用的需要。因此《,瑞士民法典》率先于第733条规定:所有人可在自己的土地上,为属于自己的另一块土地的利益,设定地役权。德国虽然在民法典上没有这种规定,但实务上已经肯定了自己役权。自己役权的存在使得土地所有人可以籍此对大笔土地事前作好整体规划,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其交易价值。因此,立法者如果能明确建立自己役权的制度,使社区可以透过事前规划登记,让认购者确知购得土地、建筑物在社区中的权利及负担范围,不仅可以发挥地尽其利的效果,而且可以省去嗣后交易与争议的大量成本。[12]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02日 15:32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法院能否确认用益物权
    一、法院能否确认用益物权法院可以确认用益物权。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物权。物权是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民事权利可以依据民事法律行为、事实行为、法律规定的事件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方式取得。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因物权的归属、内容发生争议的,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确认权利。二、用益物权确认纠纷的注意事项1、用益物权是对他人所有的物。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他物权。2、用益物权确认纠的管辖。用益物权确认纠纷一般涉及动产或者不动产。如果法律关系标的物为动产的,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1条、第22条、第23条与第34条等规定确定管辖法院。根据《民法典》第三百二十三条规定,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第三百二十六条规定,用益物权人行使权利,应当遵守法律
    2023-05-06
    122人看过
  • 代位求偿权的法律功能与理论基础
    保险法上为什么要设计保险人代位求偿权,是我们认识和构建保险人代位求偿权制度的基本出发点。学者们对此亦十分关注,并提出了不少有创意的见解来予以解释,其中最具代表性观点有三:其一为防止被保险人不当得利说。该说认为,被保险人因第三人之行为导致保险事故发生,使保险标的受到损害时,由于同一标的受损,却同时拥有针对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和针对保险人的保险金赔偿请求权,使被保险人有可能获得双重赔偿,将与所谓“禁止不当得利原则”相违背,故要求被保险人转让其请求权于保险人。[1]目前保险与保险法学界以此为通说。然而,此说面临如下的问题:第一,为了防止被保险人获得双重的赔偿,完全可以采用类似请求权竞合的办法,要求被保险人在两个请求权中择一行使,而不一定非要求他将请求权转让给保险人。第二,在保险人放弃接受请求权转让的情况下,被保险人仍将享有两个请求权,并非完全不能行使其权利而获得双重赔偿。[2]此外,该说还存在
    2023-04-21
    195人看过
  • 准物权制度的功能定位
    准物权制度的功能是指矿业权、水权、渔业权、狩猎权等准物权制度对权利人和行政机关或社会大众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方面所发挥的效用。对权利人而言,他可以通过一定的行政许可程序取得一定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权,而自然资源,特别是稀缺的自然资源是一种财产,具有经济价值,由于准物权制度为权利人提供了一种通过取得准物权而实现一定经济利益的制度选择和法律保障,因此它就有了经济性功能。法律赋予权利人以准物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物尽其用,防止对资源的浪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准物权制度经济性功能的发挥将导致外部化效应,即权利人通过民法上的私法自治和契约自由的原则,以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唯一宗旨,将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风险转移给第三人,或者将废水、废物等有害物质随意向自然界倾倒,使第三人权利受损和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这是准物权制度经济性功能的缺陷所在。另一方面,对行政机关或社会大众而言,自然资
    2023-06-08
    205人看过
  • 抵押权和用益物权能否并存
    可以所以,用益物权和抵押权可以同时存在于同一不动产之上的。用益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他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是基于一定的目的对他人的土地进行使用和收益的限制物权。这是与担保物权相对的概念。比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用益权是所有权部分权能的分离,并不改变物的所有权。《民法典》第三百二十三条【用益物权的定义】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一、用益物权有哪些特征作为物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益物权具备物权的一般特征,同时还具有自身的特性,除了以对物的实际占有为前提、以使用收益为目的以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用益物权是所有权派生出来的物权所有权是权利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用益物权则是在他人所有的财产上设立的权利,即对他人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因此,用
    2023-04-02
    418人看过
  • 论保险受益权的行使
    原则上,受益人应当是被保险人死亡时幸存的人。但当不可变更受益人先于被保险人死亡时,保险受益权应由其继承人继承。如果可变受益人先于被保险人死亡,且被保险人死亡时有其他指定受益人的,最先死亡的指定受益人应当领取的保险金,由其他指定受益人平分领取。(二)受益人和被保险人发生共同灾害时给付保险金。共同灾害是指在人身保险业务中,造成两人以上死亡的灾害,如车祸、飞机失事、火灾、水灾、地震等,由于被保险人和第一受益人通常是夫妻、父母子女或其他关系密切的人,一旦发生意外,他们往往会呆在一起,所以他们常常一起死去。当被保险人和第一受益人在同一场灾难中丧生时,保险人必须确定谁先死。如果两人同时死亡或无法确定谁先死,应向谁支付保险金,往往会引发纠纷。由于我国《保险法》对此没有作出具体规定,司法实践中对同一案件作出了不同的判决。(3)债务偿还与保险受益权的行使保险受益权的行使是否应受到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债务
    2023-05-31
    208人看过
  • 论法国民法中的公共用益理论
    内容提要:法国不动产征收内涵的演变—、从“公共用益”到“公共需要”再到“公共用益”二、公共用益在法国法的利益体系中的地位三、法国法中判断公共用益的主要理论四、法国不动产征收实践对公共用益的界定与保障五、结语在法国,公共用益(1tilitepbliqe){1}被认为是“公共权力对私人领域干预的产物”,{2}它是连接宪法、民法与行政法的纽带。该概念也是法国不动产征收所具有的正当性之所在。{3}在现代民主法治国家,所有的征收行为都必须是以公共用益(公共利益)之名进行的。基于这种理由,本文拟对法国民法中的公共用益在法国法律体系的地位进行介绍,并就法国不动产征收中的理论进行评述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一、法国不动产征收内涵的演变—从“公共用益”到“公共需要”再到“公共用益”公共用益在公元前3世纪的古罗马时期就已经在法律中占据支配地位,后来,拉丁语的公共用益(tilitaspblica)与共同用益(tili
    2023-06-07
    452人看过
  • 论破产清算的意义与功能
    1、(一)和解制度通过债权的折衷提供了程序机制,为债务人追偿创造了机会和条件。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债务人有限的财产清偿债务,减少社会资源的损失和浪费破产和解破产制度的基本功能是利用国家权力解决无法清偿的债权债务关系,使债权人在不能充分满足债权利益的情况下得到公平分配,从而维护社会交易的正常秩序。破产和解是债务人与债权人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自愿协商解决债权债务的一种方式。这两种程序都是由债务危机引发的,但解决债务危机的办法却明显不同。破产强制清算是一种以完全牺牲债务人为代价的被动方式。从债权人权益分配的角度看似乎是公平的,但债务人却遭受着财产分配的不公平。和解是偿还债务的积极方式。它通过减少债务数额、延长债务履行时间,减轻债务积累的负担和压力,为债务人重建提供机会和条件。在这种状态下,通过恢复债务人的生产经营能力,可以提高债权的效率。从根本上讲,债权的实现取决于债务人的偿债能力。追偿债务人
    2023-05-07
    387人看过
  • 用益物权释义
    用益物权
    用益物权是物权的一种,是权利人对他人财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所谓用益,也就是用益物权是以对他人所有物即财产为使用、收益的目的而设立的。建立用益物权制度,促进和规范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有序利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各种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而可供人类生产生活的资源又是有限的,特别是土地等资源相对稀缺,又不可替代。为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就必须既要节约资源,又要使资源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用益物权制度解决了在不能取得物的所有权或不必要取得他人之物的所有权时,用益物权人可以通过对他人所有之物的占有、使用而获得收益,如甲租赁乙的房子开一商店。而对于所有人,也可通过设定用益物权,将自己所有的财产交由他人使用收益,自己也能获得收益。这样,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所有权人和用益物权人都取得了相应利益。对于整个社会,资源充分的利用也使社会的整体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同时,用益物权还规范了所有
    2023-06-08
    247人看过
  • 浅论《商标法》功能的回归(下)
    我国《商标法》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对商标使用人课以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的义务,如83年、93年《商标法》的第六条和2001年《商标法》的第七条规定商标使用人应当对其使用商标的商品质量负责,83年、93年《商标法》的第25、26、31、34条和2001年商标的第、39、40、45、48条分别规定商标受让人、商标权被许可人应当保证使用该注册商标的商品质量,对使用注册商标或未注册商标,如果其商品粗制滥造,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的,由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分别不同情况,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予以通报或者处以罚款,或者由商标局撤销其注册商标。对此,有学者认为质量保证功能是商标功能之一,其理由是:商标的质量信誉是商标价值的本质体现,是消费者在竞争性的商品或服务项目中进行选择的基础,生产商要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必然要努力保持和增强自己商标的信誉和对顾客的吸引力,就必须在提高商品或服务质量上下功夫,这样客观上就起到了防
    2023-06-08
    446人看过
  • 物权法中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的界定
    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的区别有:1、设立用益物权的目的在于实现物的使用价值,而设立债权的目的在于实现物的交换价值;2、用益物权多为具有独立性的主权利,而担保物权多为具有从属性的从权利;3、用益物权的标的物主要为不动产,而担保物权则不然;4、用益物权的价值形态变化对其有直接影响,而担保物权价值形态的变化对其并无影响。担保物权优于用益物权吗担保物权优先于用益物权。用益物权是权利人对他人所有物享有的以使用、收益为目的的物权。担保物权就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为了保证债务的履行,将自己的或者第三人的财产设定担保,当债务不履行的时候,债权人可以就该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担保物权优先于用益物权。这是由于用益物权的标的价值形态如发生变化,会对权利人的使用收益权产生影响,甚至导致权利消灭;而担保物权的标的物价值形态发生变化并不影响担保物权以变化后的物为标的而继续存在。三、抵押担保有哪些特点1、抵押人可以是第三人,
    2023-07-17
    296人看过
  •  地役权能否由用益物权人设立?
    地役权是指不动产权利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用他人的不动产,以提高自己的不动产的效益。地役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的利用目的和方法利用供役地,尽量减少对供役地权利人物权的限制。根据《民法典》第三百七十二条和第三百七十六条,地役权是一种权利,地役权人有义务按照合同约定的利用目的和方法利用供役地,尽量减少对供役地权利人物权的限制。您可以设置地役权。只要是不动产都可以。《民法典》第三百七十二条【地役权的定义】地役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利用他人的不动产,以提高自己的不动产的效益。前款所称他人的不动产为供役地,自己的不动产为需役地。第三百七十六条【地役权人的义务】地役权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利用目的和方法利用供役地,尽量减少对供役地权利人物权的限制。地役权定义与民法典第三百七十二条地役权是指土地权利人将其土地使用权转让给他人,由他人使用并支付一定租金的权利。民法典第三百七十二条对地役权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地役权自
    2024-01-26
    492人看过
  • 用益物权担保的特点:担保用益物权具有哪些特点?
    不是,它们都是属于物权的一种。用益物权一般行使的是所有权的部分权能如占有、使用、收益,对标的物所有权不具有处分权利。担保物权是为保证债务履行而提前给予的一种承诺,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的时候,债权人可变卖拍卖担保物来实现债权。担保物权,是与用益物权相对应的他物权,指的是为确保债权的实现而设定的,以直接取得或者支配特定财产的交换价值为内容的权利。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区别1、益物权的目的在于实现物的使用价值,而设立债权的目的在于实现物的交换价值。2、权利性质不同。用益物权多为具有独立性的主权利,而担保物权多为具有从属性的从权利。3、标的物不同。用益物权的标的物主要为不动产,而担保物权则不然。4、客体价值形态的变化的影响不同。用益物权的价值形态变化对其有直接影响,而担保物权价值形态的变化对其并无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百二十三条: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
    2023-07-16
    314人看过
  • 用益物权的一般规定
    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国家所有或者国家所有由集体使用以及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自然资源,组织、个人依法可以占有、使用和收益。用益物权人行使权利,应当遵守法律有关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定。所有权人不得干涉用益物权人行使权利。用益物权的地役权用益物权,是物权的一种,是指非所有人对他人之物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排他性的权利。地役权是是用益物权的一种,我国《民法典》规定的地役权是以用益物权的形式出现的。地役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利用他人的不动产,以提高自己的不动产的效益。《民法典》第三百二十三条,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2023-07-29
    119人看过
  • 行政公益诉讼的功能
    法的功能在某些学者看来不同于法的作用,认为法的现象功能,是法律由其特征和结构决定的发挥一定作用的能力。法的现象作用是法律对人们活动产生的实际影响。功能是产生作用的前提,作用是功能的外在表现。1、行政公益诉讼毫无疑问首先具有维护公共利益的功能。所谓公共利益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的共同利益,而非特定多数可辨识的多数人的共同利益。这一点构成了公益诉讼和团体诉讼的重大区别。尽管依据英美宪政民主理念,公共利益的基础是个人利益,但正如一粟之沧海,个人利益在公共利益的海洋中被稀释和淡化。一个被认为侵犯了公共利益的行为却很难被认为是现实的直接的侵害了个人利益,尽管我们在观念中也许可以做此推论。因此,传统的以个人救济为主旨的行政诉讼对公共利益的保护很难适用,除非我们放弃或将这一传统的目的放于次要的地位。行政公益诉讼正是用原告资格的扩大实现了这种转变。2、行政公益诉讼具有保护社会公共性权利的功能。当述及公民权利的时
    2023-06-06
    215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公共利益的功能与作用
      山西在线咨询 2022-06-23
      公共利益是一定社会条件下或特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主体利益相一致的方面,它不同于国家利益和集团(体)利益,也不同于社会利益和共同利益,具有主体数量的不确定性、实体上的共享性等特征,如何识别公共利益是司法和行政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 什么是用益物权?用益物权的特点有哪些?用益物权的适用范围有哪些
      陕西在线咨询 2022-02-08
      用益物权,是指非所有人对于他人所有的不动产物所享有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用益物权的重心在于对于不动产使用价值的支配,强调的是对物的利用权,法律赋予这种对于物的利用权以物权的效力,使利用权人可以据此权利对抗包括所有权人在内的其他人的干涉,从而保障其对物的充分利用。用益物权即为以“利用”为中心的物权,实现物尽其用。由于土地等不动产资源具有永久性、安全性、供给有限性、资本价值性等特点,决定了不可能人
    • 什么叫用益物权,用益物权和无偿取得的区别?用益物权的解释是什么
      天津在线咨询 2022-02-07
      用益物权是非所有权人使用他人之物所产生的一种权益。比如出租房屋的承租人,就拥有出租房屋的用益物权。一般情况下,用益物权都是有偿取得的,除非是借用的情况,那么借用人就是无偿取得借出人的借出物的用益物权。法律上对用益物权的解释是这样的:用益物权,是物权的一种,是指非所有人对他人之物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排他性的权利。比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自然资源使用权(海域使用
    • 用益物权的定义?房屋居住人有用益物权吗?
      青海在线咨询 2022-11-01
      用益物权是物权的一种,是指非所有人对他人之物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排他性的权利。比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自然资源使用权(海域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和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物权法》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 用益物权能否多次处分
      云南在线咨询 2023-06-05
      1、益物权是物权的一种,是指非所有人对他人之物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排他性的权利。 2、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用益物权人没有享有处分的权利。例如,质押权人不能擅自把质押物转让他人。既然用益物权人没有处分的权利,也就谈不上多次处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