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保护是有范围的,专利权人不能自行扩大理解。现有技术,不能申请为专利。因此,专利权的保护是有条件的。同时,被指控为侵权的人,也不一定就真的构成侵权。但是,当事人自己心里得有数,有理有利还要有节。
———主持人
两个语音提示器,谁侵谁的权?
1993年10月18日,北京机械工业管理咨询开发公司(以下简称咨询公司)向中国专利局提出名为交通指挥提示器的实用新型专利权申请。1994年5月8日,中国专利局授予咨询公司交通指挥提示器的实用新型专利权。
地矿部机械电子研究所(以下简称电子研究所)于1991年8月22日与北京市交通工程科学研究所约定双方共同研制交通信号语音提示器。该技术于1992年10月研制完成。同年,电子研究所使用该项技术试制了YT型自动语音提示器并将其安装在北京市的数个交通路口使用。1993年8月,电子研究所开始正式制造、销售YT型自动语音提示器。
咨询公司认为电子研究所交通讯号语音提示器侵犯了自己的专利权,将电子研究所诉至法院。
原告咨询公司诉称,我公司是交通指挥提示器的专利权人。根据权利要求书,该专利的必要技术特征为:
1、东西南北路的功率放大器;
2、设置在东西南北路的扬声器;
3、实现交通语音提示功能的电路设计;
4、本装置与现有路口红绿灯指挥系统相联(从现有路口红绿灯指挥系统采摘信号)。被告为自动语音喊话器的生产制造、销售单位。将被告生产的自动语音喊话器与我公司的专利进行对比,两者的产品开发设计思路、产品的涉及技术领域、产品的使用场所、产品的用途和特点、产品结构和样式均相同,被告侵犯了我公司的专利权。被告的产品现已在北京市一百余个路口使用(计五百余套件),使我公司遭受巨大损失。诉讼请求:一、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侵权行为;二、判令被告赔偿原告损失9.2万元。
被告电子研究所辩称:根据原告的专利权权利要求书,其必要技术特征并不像原告自己所陈述的那么抽象。原告将其专利与我方产品进行了几个方面的对比,除产品结构和样式相同(但原告没有举证说明)外,其他几个方面的内容根本就不属于原告专利所保护的范围。我方产品与原告的技术特征有显著差别,并未落入原告专利的保护范围。自动语音提示器是我所与北京交通工程科研所自1991年8月开始共同研制并共同享有专有技术权的一项产品,我们于1992年试制出几台样机并安装在北京西安门路口进行试验,1993年正式生产并投入使用。我方研制并实施技术在先,即使是与原告的专利相同,我方也有先用权。故原告的起诉缺乏事实与理由,请求法院依法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技术特征对比,被告不构成侵权
北京市第一人民法院审理认为,原告咨询公司依法享有交通指挥提示器实用新型的专利权。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及附图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现原告指控被告电子研究所侵权,而被告辩称其制造、销售的产品并未落入原告专利的保护范围,法院将就被告的产品与原告的专利进行对比,如果被告产品落入原告专利的保护范围,被告即构成侵权,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否则原告的诉讼请求将被驳回。
根据原告的权利要求书,其必要技术特征,包括黄灯信号检测电路,黄灯信号延时电路等在内共有13项。
将被告被控侵权的产品与原告的专利对比,被告的产品没有原告专利权利要求书上的检测电路、延迟电路,与现有路口红绿灯指挥系统连接的方式也不同。可见,虽然都是为了实现交通安全语音提示功能,但从整个的技术方案技术构思来看,两个技术方案是从不同角度出发的,在工作原理、电路设计及与现有路口红绿灯指挥系统连接的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被告的产品并未落入原告交通指挥提示器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原告所归纳的其专利的必要技术特征并不符合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附图的内容,法院不予采纳。
同时,在原告专利申请日之前,被告的产品已在北京市公开使用。原告专利授权后,被告继续使用现有技术,并不侵犯原告的专利权。
综上,原告的诉讼请求缺乏事实与法律依据,法院不予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五十九条第一款之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原告北京机械工业管理咨询开发公司的诉讼请求。
宣判后,双方当事人均未上诉。
二者居其一,被告就不构成侵权
本案中,法院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有两个理由:一个是被告的产品的技术特征与原告的专利权的必要技术特征进行对比,并未落入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另一个是被告产品与现有技术相同。实际上,使用其中一个理由就足以作出前述判决。
一、被告的产品的技术特征与原告的专利权的必要技术特征进行对比,并未落入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要进行这项对比工作,首先应确定原告专利权的保护范围。我国专利法59条规定: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和附图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该条规定包含了两层含义:
1、只有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技术方案才受法律保护,没有记载的不受保护;
2、对权利要求书中含糊不清、不明确之处,应用说明书及附图解释。此外,通过阅读说明书及附图,还可以确定申请日前的已有技术、发明的目的和效果。我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21条规定:独立权利要求应当从整体上反映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特征,记载构成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必要的技术特征。所以,在确定专利权的保护范围时,一般以独立权利要求为准即可。在确定独立权利要求时必须认真细致,以免遗漏。找出独立权利要求后,应将其中的必要技术特征一个个列出,以便与被告的技术方案进行对比。
本案原告依法享有交通指挥提示器实用新型专利权,分析其独立权利要求及说明书,其必要技术特征应为:语音数据存储器、黄灯信号检测电路、黄灯信号的延迟电路等13项。原告认为其专利的必要技术特征为:
1、东西南北路的功率放大器;
2、设置在东西南北路的扬声器;
3、实现交通语音提示功能的电路设计;
4、本装置与现有路口红绿灯指挥系统相联(从现有路口红绿灯指挥系统采摘信号)。原告是以更上位的概念代替授权专利的各个必要技术特征,其目的在于扩大专利的保护范围,这是不允许的。
确定专利的保护范围并分解必要技术特征后,下一步是分解被告产品的技术特征。但有时,没有必要将该项工作做完。当发现被控侵权产品与专利技术相比,缺少一个或数个具体的必要技术特征,不管其他必要技术特征是否相同,即能得出被告不侵权的结论。因为被控侵权产品缺少一个或数个专利的必要技术特征,其外延更大,就没有落入专利的保护范围内。如果其他必要技术特征不同,那就不构成侵权了。
二、被告产品使用的技术与现有技术相同。
在原告专利申请日之前,被告已在公开制造并销售被控侵权产品,使用的技术已为公众所知。在原告的专利授权后,被告继续制造并销售被控侵权产品,被告使用的是现有技术。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专利必须具备新颖性和创造性,新颖性和创造性是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的。现有技术即在申请日之前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的所有技术内容。专利申请人不得将现有技术申请为专利,即使已被侵权,因其没有新颖性而随时可能被宣告无效。在专利侵权诉讼中,现有技术按其权利归属的不同可分为三部分:(一)公知公用技术,又称自由公知技术,是指已进入公有领域的技术,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使用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独占。公知公用技术包括已过保护期的专利、经专利复审委宣告无效的专利等等。(二)原告以外的单位或个人的专利权。他人的专利,只要是在原告的专利申请日前公开了申请的,也构成现有技术。(三)原告以外的单位或个人处于临时保护期的发明专利申请。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他人可以使用处于临时保护期的发明专利申请技术,但在该专利申请被授权后,使用人应向专利权人支付使用费。
不管是以上哪类现有技术,它们都有以下共同的特点:一般情况下,在专利侵权诉讼中,当被告认为自己使用的是现有技术,而原告的专利的保护范围与现有技术完全相同时,被告有两种途径可选择:(一)直接以使用现有技术抗辨;(二)向专利复审委提出无效宣告请求。第一种途径是在承认原告享有专利权的前提下,使用现有技术抗辨,以求得出不侵犯原告诉讼的结论。而第二种途径是为了让原告丧失提起专利侵权诉讼权利,此时,原告可能连做一个合格原告的资格都没有了,更不要说在侵权诉讼中胜诉。显然,第二种途径对被告来说是更为彻底。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无效宣告请求须在侵权诉讼的答辩期内向专利复审委提出,否则法院可以不中止诉讼;而发明专利及经专利复审委审查维持专利权的实用新型专利的无效宣告请求,即使是在答辩期内提出,法院也可以不中止审理。另一方面,即使法院中止审理,侵权诉讼的被告(同时也包括原告)还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费时费力。因此,有些专利侵权案件的被告选择了第一条途径,虽然不能动摇原告的专利权,但同样能达到胜诉的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本案被告认为其享有先用权,这是不妥的。我国专利法第62条第3项规定是关于先用权的规定。产生先用权的行为并没有使后来申请专利的技术为公众所知,这是先用权的技术与现有技术的重大区别。对于被告来说,使用现有技术抗辩成立,也许比享有先用权更有利。因此享有先用权,只能在原有范围内继续制造、使用。而使用现有技术却无此限制。
一、专利侵权诉讼的材料有哪些
1、专利权人委托代理人的授权委托书;专利权人为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公民的,其授权委托书需在中国公证处进行公证或在其所属国、所属地区进行公证后,再在中国进行认证。
2、民事诉讼状;
3、如果专利权人觉得有必要对侵权人的侵权证据进行诉前证据保全,需提交证据保全申请;
4。如果专利权人觉得有必要对侵权人的财产进行保全,需提交财产保全申请,并缴纳相应担保金;
5、专利权人的权利证明,主要包括:专利权证书,包括授权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附图。该专利权如经历无效或撤销程序,且对专利文件进行了变更的,应当提交相应的行政审查决定。如果是实用新型专利,则需要提供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证明该实用新型具有专利性的检索报告;专利仍在有效期的证明,如专利登记簿副本;专利独占实施许可权人与专利权人作为共同原告一同提交侵权诉讼的,还应当提交独占实施许可合同。
6、被告实施侵犯专利权行为的证据,主要包括:侵权人生产、销售的被控侵权产品,即侵权行为的直接证据;如因客观原因不能取得被控侵权产品,则可以先提供诸如被告在报刊上刊登的销售其产品的广告,与他人签订的买卖合同等间接证据,再以其他方式获得侵权的直接证据;被控侵权产品的销售和使用者明知该产品是侵权产品而仍然进行销售和使用的证据;原告就被控侵权产品与权利人专利权利要求书进行的对比,说明其技术特征如何落入了权利人专利的保护范围,从而构成对权利人专利权的侵犯。
有关侵权人情况的证据,包括:侵权人确切的名称、地址、企业性质、注册资金、人员数、经营范围等情况,如果侵权人是法人,需要提供工商行政管理局出具的工商登记资料。
-
在专利申请前已使用该项技术,是否构成侵权
357人看过
-
使用在先的技术和现有专利技术如何界定?
155人看过
-
他人获取专利技术使用权
318人看过
-
转让专利技术使用权的方式
142人看过
-
使用在先的专利技术是否存在侵权问题
191人看过
-
中山LED灯专利技术侵权
398人看过
专利权,是指国家根据发明人或设计人的申请,以向社会公开发明创造的内容,以及发明创造对社会具有符合法律规定的利益为前提,根据法定程序在一定期限内授予发明人或设计人的一种排他性权利。... 更多>
-
在专利申请前使用该项技术是否构成侵权?福建在线咨询 2023-06-13不构成,该项技术在专利权人提出专利申请前,如果另一发明人已经在制定相同产品或使用相同的方法,或者已经做好制造、使用的必要准备的法律给与其优先权,允许其不受专利人专利限制,仍有权在享有范围内继续制造或使用该技术。因此该行为不构成侵权。
-
使用在先专利技术是否会侵权?云南在线咨询 2021-07-25我国《专利法》第六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在专利申请日前已经制造相同产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经作好制造、使用的必要准备,并且仅在原有范围内继续制造、使用的,不视为侵犯专利权。”那么,在专利侵权诉讼中,对于企业依据该条款提出抗辩的,该如何界定呢? 首先,在先使用行为必须是在该项专利的申请日或优先权日以前。 其次,在先制造产品或者使用的方法,应是先用权人自己独立研究完成或者以合法手段取得的,而不是
-
专利权人行使专利权,那些情形不构成侵犯专利权呢?安徽在线咨询 2022-05-10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视为侵犯专利权: (一)专利权人制造、进口或者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进口的专利产品或者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售出后,使用、许诺销售或者销售该产品的; (二)在专利申请日前已经制造相同产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经作好制造、使用的必要准备,并且仅在原有范围内继续制造、使用的; (三)临时通过中国领陆、领水、领空的外国运输工具,依照其所属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或
-
非专利技术使用权转让纠纷与专有技术使用权转移有哪些区别甘肃在线咨询 2023-04-06你问的非专利技术使用权转让纠纷与专有技术使用权转移有什么区别是:由于专有技术使用权转让需要政府管理部门登记注册方能生效,所以按“产权转移书据”税目贴花。而非专利技术转让是指让与方将其拥有的非专利技术成果提供给受让方,明确相互之间非专利技术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的技术转让形式。由于非专利技术并不需要在政府管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而是依靠非专利技术所有人的保密来保有,因此其转移不需要在政府管理部门办理转移
-
数值范围不同的专利技术方案构成侵权吗?四川在线咨询 2022-10-01是否构成侵权要看贵公司与对方的技术方案中的数值差异是否属于实质差异。市高级人民法院《判定指南》55、对于包含有数值范围的专利技术方案,如果被诉侵权技术方案所使用的数值与权利要求记载的相应数值不同的,不应认定构成等同。但专利权人能够证明被诉侵权技术方案所使用的数值,在技术效果上与权利要求中记载的数值无实质差异的,应当认定构成等同。据此,如果构成等同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