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全职用工合同是否可以随意终止
非全日制用工的合同可由任意一方当事人随时通知对方终止。该合同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书面形式的,其劳动者是以小时计酬为主的,工作时长较短,因此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
二、非全日制用工社保怎么交
非全日制用工社保应当由用人单位依法缴纳。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劳动者应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原则上参照个体工商户的参保办法执行。对于已参加过基本养老保险和建立个人账户的人员,前后缴费年限合并计算。劳动者可以以个人身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并按照待遇水平与缴费水平相挂钩的原则,享受相应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具体办法由各地劳动保障部门研究制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建立劳动关系的非全日制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费。
三、非全日制用工纠纷的仲裁时效
非全日制用工纠纷的仲裁时效是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三章 仲裁 第二节 申请和受理 第二十七条 【仲裁时效】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n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n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n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
是否可以随意终止雇佣关系
78人看过
-
劳务合同能否随意终止?
350人看过
-
非全日制用工可随时终止不需补偿
75人看过
-
当员工还在试用期时,公司是否可以随时终止合同
376人看过
-
签订无期限劳动合同的员工是否可以随时终止合同
189人看过
-
承揽合同可以随时终止么
493人看过
-
保险合同因履行而终止,投保人是否可以随意终止保险合同湖南在线咨询 2022-05-07《保险法》第42条规定:保险标的发生部分损失的,在保险人赔偿后30 Et内,投保人可以终止合同;除合同约定不得终止合同的以外,保险人也可以终止合同。保险人终止合同应当提前15日通知投保人,并将保险标的未受损失部分的保险费,扣除自保险责任开始至合同终止之日期间的应收部分后,退还投保人。 需注意的是,《保险法》第42条规定的保险合同终止与保险合同因履行而终止不同,前者是保险人作了相应的赔偿之后,因当事
-
是否可以约定一方随时终止合同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7-24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随时终止合同,但随时终止合同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⒈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⒉意思表示真实; ⒊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
民法典能否随意终止合同?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12-02《民法典》规定:定作人在承揽人完成工作前可以随时解除合同,造成承揽人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因而在承揽合同中,在完成工作前,定作人是可以随时解除合同的,但因此造成承揽人损失的,定作人是需要赔偿其损失的。
-
合同能否可终止合同终止的意义是什么?河南在线咨询 2023-06-07合同权利义务的终止与合同的变更不同。后者是合同关系中的内容要素的变化,广义的合同变更还包括合同主体的变化,但无论何者,合同关系依然存在。而合同权利义务的终止则是消灭既存的合同权利义务关系。合同权利义务的终止与合同效力的停止也不同。合同效力的停止,是指债务人基于抗辩权的行使,拒绝债权人的履行请求,以停止债权的行使。抗辩权的作用在于阻止债权人请求权的行使,因而它以请求权的存在为前提。也就是说,此时的合
-
非全日制用工受伤可以终止合同条件是什么啊四川在线咨询 2022-06-30解除劳动合同条件: 1、非全日制用工受伤可以终止合同 2、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3、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4、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5、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