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同到期自动延期是怎样续签的?
劳动合同到期在什么时候续签?一个月之内。
劳动合同到期的,用人单位最迟应在劳动合同到期后的一个月内与员工续签劳动合同,如果超过一个月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双倍工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1、用人单位提出不续签的,应该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工作1年支付1个月工资;如果劳动者存在《劳动合同法》14条的情况下要求续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话,用人单位拒绝续签违法,应该支付劳动者赔偿金,工作1年支付2个月工资;
2、劳动者不续签的话,除非是以用人单位提供的新的劳动合同约定的条件降低为由才有经济补偿金,否则无经济补偿金。
《劳动合同法》
第十四条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
(二)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
(三)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第四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五)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
到期后合同自动续签是否合法?
464人看过
-
合同到期未续签劳动关系是否延续?
376人看过
-
劳动合同到期还未续签算延期吗
352人看过
-
合同到期自动续期是否合法?
375人看过
-
合同到期自动续签是什么意思
286人看过
-
生病期间合同到期是自动延期吗
326人看过
企业改制是指依法改变企业原有的资本结构、组织形式、经营管理模式或体制等,使其在客观上适应企业发展的新的需要的过程。在我国,一般是将原单位所有制的国有、集体企业改为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或者是内外资企业互转。... 更多>
-
劳动合同到期自动续签是属于劳动合同延期了吗?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5-06不是,应当续签。“自动顺延”这种约定在劳动合同中属于无效条款。 劳动合同分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并没有这种似确定又似不确定终止期限的劳动合同。而且连续签到2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如果自动顺延有效,将会侵犯劳动者要求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合法权利。 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 第十二条劳动合同分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
-
劳动合同快要到期了,劳动合同到期自动顺延是续签吗江西在线咨询 2022-08-10劳动者在医疗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内,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时,用人单位不得终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期限应自动延续至医疗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满为止。公司不能以合同到期为由解除女员工的合同,否则就是违法解除,应每工作一年支付2个月工资作为赔偿金。以女员工离职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计算工资标准。
-
-
劳动合同到期不续签自动顺延的规定是什么?香港在线咨询 2022-08-20应当续签。“自动顺延”这种约定在劳动合同中属于无效条款。 劳动合同分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并没有这种似确定又似不确定终止期限的劳动合同。而且连续签到2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如果自动顺延有效,将会侵犯劳动者要求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合法权利。
-
合同到期未签合同的话是不是就自动续签?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8-29是的,如果合同到期公司未续签合同就意味着你没工作了 一、企业提出续签后,如果职工不想续,则企业是不需要支付任何补偿的。 标准的说法是,如果企业在职工合同期满后不续签,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十六条劳动合同期满后,劳动者仍在原用人单位工作,原用人单位未表示异议的,视为双方同意以原条件继续履行劳动合同。一方提出终止劳动关系的,人民法院应当支持。 根据《劳动法》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