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犯罪向故意犯罪转化的表现形式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4-22 11:00:50 403 人看过

〔一〕过失行为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结果,行为人又放任该危害结果发展为更严重的危害结果。

过失行为造成了某种危害结果,对这种危害结果如果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阻止,它就有可能发展为更严重的危害结果。行为人明知这一点,而故意不采取措施,放任更严重的危害结果发生,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就由过失犯罪转化为故意犯罪。例如,汽车司机某甲因过失将行人某乙撞成重伤,他明知如果不及时送医院抢救,某乙有可能因此死亡,但他为了逃避责任,丢下某乙,驾车逃跑。结果,某乙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在这个案件里,某甲由于自己的过失行为使某乙的生命处于危险状态,他就有责任采取积极的措施,防止更严重的结果〔某乙死亡〕发生,但他在能采取措施的情况下却不采取任何措施,这就表明,他对造成某乙重伤的伤害结果所具有的过失犯罪心理已经转化为放任某乙死亡的故意犯罪心理,因此,某甲对于某乙的死亡,应负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的审判实践中,这种情况过去一直是作为过失犯罪从重处理的,而没有视为过失犯罪向故意犯罪的转化。这是应当加以纠正的。

〔二〕错误行为造成了某种危害结果,行为人继续实施错误行为,放任再次造成危害结果。

某种错误行为过失的造成了某种危害结果,行为人明知,在当时的条件下,继续实施此种错误行为,有可能再次造成同样的危害结果。但行为人为了逃避过失罪责,坚持继续实施此种错误行为,放任危害结果再次发生,行为人便由过失犯罪的心理转化为故意犯罪的心理。例如,在一个有雾的早晨,汽车司机张某出车拉煤,和他同坐在驾驶室的工人李某提醒说,雾太大了,开慢点,别出事。张某随口说:出不了事,但紧接着又叮嘱李某说:你也注意看着点。于是,张某继续照原速开车,结果在一拐弯处将行人某乙撞死。张某为了逃避责任,丢下某乙尸体,驾车逃跑,逃跑不久,发生后边有车追来,为了甩掉追来的汽车,张某以更快的速度开车逃跑,结果又将一骑车人撞死。在这个案件里,当李某提醒的时候,张某就已经预见到了雾天开快车有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因此他叮嘱李某也加强了望〔注意看着点〕。他轻信凭自己熟练的技术和李某帮助了望就能避免事故的发生,结果却未能避免。因此,应当说张某第一次撞死行人某乙,是过于自信的过失。当第一次事故发生之后,实践已经证明,凭张某现有技术和加强了望并不能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这一点张某是完全明白的。但他在撞死某乙之后,不但不减速,反而以更快的速度开车逃跑,这就清楚地表明,他对再次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已经不再是轻信能够避免,而是采取了放任的态度。可见,张在撞死某乙之后开快车逃跑的时候,其放任再次发生危害结果的故意犯罪心理就已经形成了。因此,对于撞死骑车人〔第二次事故〕的危害结果,张某应负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

〔三〕过失行为造成某种危险状态,行为人不及时消除危险状态,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某种过失行为造成一定的危险状态,行为人明知此种危险状态如不及时消除,将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危害结果,但他故意不予消除,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此种情况下,行为人便由过失犯罪的心理转化为故意犯罪的心理。例如,甲乙二人带着干粮上山挖药,中午时分,违反护林规定,在山上用干树枝用火热饭。忽然刮来一阵旋风,引燃了周围的干权叶。甲乙二人吃完饭后,眼见树叶仍在燃烧,不予扑灭,就扬长而去,结果引起一场严重的山林火灾。在这个案里中,甲乙二人开始因过失引燃了树中的干树叶,使国家林木处于一种可能被火燃烧的危险状态。由于此种危险状态是他们的行为直接造成的,因而他们有义务消除这种危险状态。而且他们明知,此种危险状态发展下去,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山林火灾。但他们在有能力履行义务的情况下却不履行义务,对危害结果的发生采取了放任的态度。因此,对甲乙二人应以放火罪追究刑事责任。

〔四〕过失行为造成某种危害结果,行为人为掩盖罪行,又故意造成新的危害结果。行为人由于过失已经造成了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为了掩盖罪行,逃避罪责,故意实施新的犯罪行为,追求新的危害社会结果的发生。这时,行为人主观上便明显的表现出故意犯罪的心理状态。例如,某甲让刚满三周岁的小女儿站在厕所门口等候,自己进厕所小便,出来时见女儿满脸是泥,又见旁边站着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以为是该男孩欺负了自己的小女儿,便愤怒地拉住小男孩的胳膊甩了一下,不料用力过猛,小男孩被摔倒在地,头正好撞在一个石头上,立时昏了过去。某甲以为小男孩已经死亡,为了掩盖罪行,他把小男孩抱进附近一个草棚里,用稻草盖了起来。正盖稻草时,忽见小男孩动了一下,某甲怕小男孩醒来会指认自己,便产生了杀人灭口的心理,于是,某甲搬起一块大石头,照小男孩头部连砸两下,害怕小男孩不死,又搬起一块石头压在小男孩身上,这才离去。在这个案件中,某甲最初将小男孩甩倒在地,头撞在石头上导致昏迷,是由于疏忽大意的过失造成的,应构成过失伤害罪,因为他在一气之下,没有…到会把小男孩甩倒,更没想到小男孩的头倒会正好撞在石头上。但是,当他搬起石头照小男孩头上砸的时候,其故意杀人的犯罪心理就清楚地显露出来了。也就是说,他明知这样做会发生小男孩死亡的结果,并且追求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而追求小男孩死亡的结果,又是为了杀人灭口,以掩盖前边过失伤害的罪行。可见,某甲故意杀人罪的心理,是在其构成过失伤害罪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此种情况也属于过失犯罪向故意犯罪的转化,对某甲应按故意杀人罪追究刑事责任。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1月25日 04:04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故意犯罪相关文章
  •  犯罪形式的多样性:不同的犯罪行为有哪些表现形式?
    这段内容讲述了犯罪行为的两种形式:作为和不作为。作为指的是犯罪人通过积极行动实施的、刑法禁止的、对社会产生危害的行为,也就是不当为而为之。不作为是指犯罪人有义务实施且可能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当为而不为。犯罪行为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作为和不作为。作为指的是犯罪人通过积极行动实施的、刑法禁止的、对社会产生危害的行为,也就是不当为而为之。作为是人的身体的积极动作。如果行为人违反刑法禁止性规范,即违反不当为的义务而实施某种行为的,就成为危害行为中的作为。2、不作为是指犯罪人有义务实施且可能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当为而不为。 犯 罪 行 为 : 作 为 与 不 作 为 的 划 分 依 据犯罪行为是指具有违法性质的行为,一般被分为作为犯和不作为犯两种类型。作为犯是指行为人实施积极的犯罪行为,例如盗窃、抢劫、诈骗等;而不作为犯则是指行为人没有实施积极的犯罪行为,但仍然对危害
    2023-09-10
    307人看过
  •  犯罪既遂的特征与表现形式
    犯罪既遂是犯罪的四种典型形式,包括行为犯、结果犯、举动犯和危险犯。行为犯是指只要实施了刑法规定的某种行为,即已构成既遂的犯罪;结果犯是指必须发生了法定的结果,才构成既遂的犯罪;举动犯也称为即时犯,是指按照法律规定,行为人一着手犯罪实行行为即告完成和完全符合构成要件,从而构成犯罪既遂的犯罪;危险犯是指行为人实施的犯罪行为,足以造成某种危害结果的特别危险状态而构成既遂的犯罪。犯罪既遂是犯罪的一种典型形式,意味着行为人已经完成了刑法规定的特定犯罪所必需的全部构成要件。根据刑法分则各种犯罪构成的具体规定和刑法的一般理论,犯罪的既遂有以下几种形式:1、行为犯。也称举止犯,是指行为人只要实施了刑法规定的某种行为,即已构成既遂的犯罪。2、结果犯。是指行为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必须发生了法定的结果,才构成既遂的犯罪。3、举动犯。也称为即时犯,是指按照法律规定,行为人一着手犯罪实行行为即告完成和完全符合构成要
    2023-09-02
    439人看过
  • 过失犯罪的罪过形式的特征
    根据我国刑法第15条规定,过失犯罪的罪过形式是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其罪过形式有以下特征:1、犯罪主体的心理态度,在认识上因素上,是应当预见自己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在意志因素上,是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危害社会的犯罪结果发生或者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社会的犯罪结果发生而实施了犯罪行为,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社会的犯罪结果。犯罪主体对自己所实施的疏忽大意行为主观上是一种过失的心理态度;对自己所实施的轻信能够避免的犯罪行为是故意的心理态度;但对自己犯罪行为发生的犯罪结果不论是疏忽大意过失犯罪行为发生的犯罪结果还是过于自信故意犯罪行为发生的犯罪结果,都是过失的心理态度。即是说,过失犯罪的罪过形式的特征是:犯罪主体对自己犯罪行为发生危害社会的犯罪结果是过失的心理态度,简称对犯罪结果是过失的。2、对犯罪行
    2023-03-02
    351人看过
  • 过失犯罪是犯罪的一种形式吗?
    过失犯罪是故意犯罪。犯罪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态度。过失犯罪的形式:第一、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第二、过于自信的过失。即行为人预见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轻信能够避免,实际上又未能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一、过失犯罪会怎样判刑过失犯罪包括多种罪名,具体如何判刑要根据其构成的具体罪名,《刑法》规定的法定量刑标准判决。过失犯罪是指过失实施的犯罪。犯罪过失,则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二、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构成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包括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对其使用其他危险方法
    2023-03-06
    311人看过
  • 过失犯罪可以转化成过失罪么
    过失犯罪存在转化,过失犯罪可以转化为故意犯罪。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情形。一、过失犯罪和意外事件的区别有哪些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而意外事件是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二、间接故意和故意过失的区别在预见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采取的态度是放任,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漠然,认为发生危害结果也无所谓,采取这种放任的态度,漠视危害结果的发生,就是间接故意,并没有积极追求后果的发生。过失是指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危害后果,但却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过失包括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两种情况。两者的不同点有:第一,行为人的主观
    2023-03-01
    245人看过
  • 探讨共同犯罪的不同表现形式
    共同犯罪的形式包括共同正犯、帮助犯、教唆犯、胁从犯。《刑法》对共同犯罪的形式根据共犯内部的分工不同作出了划分。共同正犯是指二人以上共同谋划、共同实施犯罪,两人都是正犯实行者,没有分工明确的区分。帮助犯是指为实行犯提供物质、财力帮助的人,帮助犯一般不参与实行行为,一般会提供望风、提供作案工具、提供经济帮助等行为,在共同犯罪中属于从犯。教唆犯是指通过教唆他人,使他人产生犯罪意图的行为。什么叫做共同犯罪?共同犯罪的四种形式是?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行为,共同犯罪的的四种形式是:1、必要的共犯和任意的共犯,必要的共犯是犯罪主体必须是2人以上的犯罪;2、事先有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先无通谋的共同犯罪;3、一般共同犯罪和特殊共同犯罪;4、简单共犯和复杂共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五条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
    2023-07-01
    247人看过
  • 在毒品犯罪中,包庇罪的表现形式
    我国《刑法》中规定的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的具体犯罪构成要件包括:主观方面是故意,客观方面是实施了对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的犯罪分子给予保护,使其逃避法律制裁的行为,主体是一般主体,侵害的客体是司法机关同毒品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正常活动。伪证罪与包庇罪的区别:(1)犯罪主体不同。窝藏、包庇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而伪证罪是特殊主体,只能是刑事诉讼中的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2)犯罪的时间不同。窝藏、包庇罪的实施可以在犯罪分子被采取强制措施之前,也可以在其被逮捕、关押又逃脱之后、而伪证罪的实施则只能是发生在判决之前的侦查、起诉和审理阶段(3)犯罪客观方面的内容不同。窝藏、包庇罪一般表现为为犯罪的人提供隐藏处所、财物或者帮助其逃若、而伪证罪则表现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作虚假的证明、鉴定、记录、翻译(4)犯罪对象不同。窝藏、包庇罪的对象可以是未经逮捕、判刑的犯罪人,也可以是已经判决的犯罪人、
    2023-08-14
    219人看过
  • 过失犯罪是否存在转化
    过失犯罪存在转化,过失犯罪向故意犯罪的转化。过失犯罪向故意犯罪的转化,是指行为人在构成过失犯罪之后,以过失犯罪为条件并在过失犯罪的心理基础上,又产生故意犯罪心理,放任或追求新的危害结果发生的犯罪。一、危害公共安全罪要求要求是故意犯罪吗危害公共安全罪不要求是故意犯罪,也有过失犯罪,如失火罪、过失决水罪、过失爆炸罪、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等。行为人如果过失触犯上述罪行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犯罪。二、防卫过当担负刑事责任吗?防卫过当可以是过失犯罪,也可以是故意犯罪。防卫过当中的故意,可以是间接故意但不能是直接故意,即行为人为追求正当目的而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防卫过当本身不是独立的罪名,对防卫过当应根据防卫人主观上的罪过形式及客观上造成的具体危害结果来确定罪名。三、刑法
    2023-04-03
    445人看过
  • 过失罪过形式与故意罪过形式的区别标志
    过失罪过形式的显著特征,是由犯罪主体对犯罪结果的过失心理态度所决定的,不论犯罪主体主观上是故意还是过失的心理态度,也不论对犯罪行为是过失心理态度还是故意心理态度,只要犯罪主体对犯罪结果是过失的心理态度,可以构成过失犯罪。故意罪过形式的显著特征,是犯罪主体主观上是故意的心理态度,对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也都是故意的心理态度,才可以构成故意犯罪。如果犯罪主体主观上是故意心理态度,对犯罪行为是故意的,但对其实施故意犯罪行为所发生的结果是过失的心理态度,不是故意罪过形式而是过失罪过形式,可以构成过失犯罪,不能构成故意犯罪。相比较,过失罪过形式与故意罪过形式的根本区别,是犯罪主体对犯罪结果的心理态度不同。犯罪主体对犯罪结果是过失的心理态度,其罪过形式是过失的,可以构成过失犯罪;犯罪主体对犯罪结果是故意的心理态度,其罪过形式是故意的,可以构成故意犯罪。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之间的区别非常大,但是过失犯罪也是需
    2023-03-15
    482人看过
  • 揭示过失犯罪的两种表现
    过失犯罪的情况有如下两种:1、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即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危害社会,并相信自己可以避免这种行为危害社会,从而造成这种危害社会的结果,从而构成犯罪;2、疏忽过失犯罪,即行为人应当预见其行为可能会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因其疏忽而不预见,导致这种结果,从而构成犯罪。过失犯罪两种类型的定义和特征(一)疏忽大意的过失1、疏忽大意过失的定义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2、它的两个特点:(1)行为人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应当预见,即有预见的义务。法律只对有可能预见的人提出预见的义务。(2)行为人因就忽大意而没有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二)过于自信的过失1、过于自信过失的定义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2
    2023-07-02
    195人看过
  • 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中均存在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在犯罪行为中,存在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既遂四种形态,其中前三者为犯罪的未完成形态,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中均存在犯罪的未完成形态。根据犯罪行为人在作案时心理状态的不同,可以把犯罪划分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刑法》规定: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故意犯罪,应负刑事责任。故意犯罪又可分为直接故意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两种。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过失犯罪又可分为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两种。一、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区别(一)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二)过失犯罪行为本身是错误行为,即属于不适当的、应当受到谴责的行为。(三)
    2023-06-21
    244人看过
  • 不同形式的过失犯罪探究
    过失犯罪的形式如下:1、疏忽过失,行为人应该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对社会造成伤害,因为疏忽而没有预见,导致犯罪结果;2、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危害社会,轻信可以避免,但实际上并没有避免,从而导致犯罪结果。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过失犯罪的情形有哪些1、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2、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3、单位过失犯罪。如果单位在集体研究或者负责人员决定实施某种行为的时候,明知该行为是违反国家规定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虽不希望该行为引起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应当预见可能引起危害结果,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却轻信可以避免,因而决定实施了该行为,并引起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同时,过失犯罪有以
    2023-07-04
    257人看过
  • 故意杀人罪有什么犯罪表现
    故意杀人罪的行为表现在有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并且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必须是非法的,以被害人死亡为要件。犯故意杀人罪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一、最高法关于用刀杀人判刑几年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地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二、剥夺他人生命的定罪处罚是怎样的剥夺他人生命涉嫌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是一种最严重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3-06-28
    458人看过
  • 对于转化犯存在过失犯罪吗?
    对于转化犯存在过失犯罪,在转化犯的轻罪转化重罪的过程中,是可能存在过失犯罪的。转化犯是在非法行为(含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实施过程中或者非法状态的持续过程中,由于出现了法律规定的行为、方法或者后果等转化条件,而使违法行为转化为犯罪或者是轻罪行为转化为重罪,并以转化后的犯罪或重罪进行定罪处罚的犯罪形态。一、抢劫罪10次金额5000元以上怎么判刑行为人犯抢夺罪,金额在4000以下,并且情节不严重的,一般会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但如果导致了特别严重的后果的,最高可判处犯罪人无期徒刑。行为人在抢夺后,为了抗拒抓捕、毁灭罪证、窝藏赃物而使用暴力的,则转化为抢劫罪。二、入室盗窃罪的法律规定是什么?1、入室盗窃是盗窃罪的一种特殊情形入室盗窃,指进入房间,秘密窃取,也是盗窃的一种,当然这是指没有其他构成转化犯的情况。入室盗窃和入室抢劫是极易转化的,很多案例中入室盗窃被事主发现后使用暴力或以
    2023-03-14
    128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故意犯罪是指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危害社会,希望或放任这一结果,构成故意杀人、抢劫等犯罪的。如果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犯罪分子故意犯罪并核实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执行死刑。... 更多>

    #故意犯罪
    相关咨询
    • 什么叫故意犯罪? 过失犯罪的犯罪表现
      河南在线咨询 2022-12-27
      1、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2、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 过失行为转化为故意犯罪
      陕西在线咨询 2022-10-28
      在过失行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行为人主观罪过的变化,过失行为有可能向故意犯罪转化。比如,交通肇事致人重伤,有条件救助而逃逸,导致被害人死亡的,其肇事行为属于过失行为,但整个行为的性质应当认定为﹙间接﹚故意杀人罪。同理,在失火后,有条件扑灭而放任不管,危害公共安全的,应当认定为放火罪。认定过失行为向故意犯罪转化的理论依据是:发生在前的过失行为属于先行行为,由于该先行行为是行为人所实施的,因此行为人就有
    • 犯罪过失的表现
      辽宁在线咨询 2023-01-22
      过失犯罪特征有: 1、在认识因素上,表现为行为人对危害后果的发生虽然应当预见但实际上并未预见到,或只是预见到在他看来并非现实的可能性。 2、在意志因素上,表现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既不是希望也不是放任,而是排斥、反对的心理状态,只是由于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能够避免结果发生的主观错误心理支配下的过失行为导致了结果的发生。 3、在主观恶性上,过失犯罪远小于故意犯罪。
    • 未遂犯罪的过失犯罪能转化为过失犯罪吗
      宁夏在线咨询 2023-01-23
      过失犯罪存在转化,过失犯罪向故意犯罪的转化。过失犯罪向故意犯罪的转化,是指行为人在构成过失犯罪之后,以过失犯罪为条件并在过失犯罪的心理基础上,又产生故意犯罪心理,放任或追求新的危害结果发生的犯罪。
    • 过失犯罪属于犯罪表现吗?
      湖北在线咨询 2023-08-28
      过失犯罪具体可以分为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在实践中,并非所有的过失犯罪都是结果犯,只能说大部分的过失犯罪属于结果犯。 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 (1)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有过失心理; (2)行为必须发生了危害社会的结果,从刑法分则的规定看,这些结果一般都是较为严重的结果。《刑法》第330条和第332条除外; (3)必须有处罚该类过失犯罪的分则性明确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