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要争夺抚养权怎么起诉法律是如何规定的
起诉争夺抚养权流程如下:
1.准备好民事诉讼状。
2.到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并提交相关的证据材料。
3.按照人民法院的通知准时出席参与诉讼活动。
4.若不服一审判决或裁定,应在接到判决书后15天内或接到裁定书后10天内向原审人民法院或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并递交上诉状。
《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一百二十条规定,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二、在离婚争夺抚养权时需要提交哪些证据
在离婚争夺抚养权时需要提交的证据包括:
1.孩子生活、就学状况的证据。上学方便、教育资源优质。
2.父母双方的经济收入。可以是工资收入、教育程度差异不明显。一方的教育思想理念更易被孩子接受;
3.基本身体条件、状况的取证。如果一方有父母的帮衬,可能能更好争取抚养权。
4.征求孩子的意见。对于八周岁的孩子,法院一般会争取孩子的意见。
三、抚养权纠纷应向哪个法院起诉
孩子抚养权纠纷在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立案,被告没有住所地的,到被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起诉;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向其经常居住地的人民法院起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二条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二章 管辖 第二节 地域管辖 第二十二条 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n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n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
争夺抚养权的条件,法律怎样规定
189人看过
-
法律层面上如何书写争夺孩子抚养权的起诉状
358人看过
-
法律规定争抚养权起诉多少钱?
385人看过
-
争夺抚养权纠纷起诉状如何书写?
285人看过
-
如何认定离婚争夺孩子抚养权的起诉时效
63人看过
-
生父养父争夺抚养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165人看过
-
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起诉争夺抚养权,法律是如何规定的台湾在线咨询 2023-08-21只要是双方不能就子女的抚养权归属达成一致意见就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法院判决。法院会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判决: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 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
争夺抚养权法律上怎样起诉宁夏在线咨询 2022-09-16未离婚的,可以在时,请求判决抚养权的归属,已经离婚,且抚养权在对方的,可以起诉对方,要求变更。起诉需要的材料:l、原件2、当事人主体资格证明材料(1)、、本、、港澳同胞回乡证等复印件;(2)经常居住地证明;(3)子女的明或DNA鉴定报告;(4)婚生纠纷的,提供离婚证复印件或判决书复印件。特别提醒:请求变更、追索抚养费的,请以子女一方为原告,列明法定代理人。3、当事人的委托代理材料(1)授权原件授权
-
想要争夺抚养权应该去哪里起诉广东在线咨询 2022-05-03建议到男方所在地法院起诉。对于孩子抚养问题,要从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角度出发,仔细确认双方的情况后判决,但哺乳期间的孩子一般判给女方抚养,如果不是哺乳期,就要看那方更适合小孩成长并征求小孩本人的意见。不抚养小孩的一方在孩子18岁以前应当每月支付抚养费,抚养费的标准一般是年收入的20—30%之间。如果在今后的抚养期内,一方不适合抚养小孩,另一方可以到法院重新起诉,要求变更小孩抚养权。
-
民法典争夺抚养权如何举证,怎么规定甘肃在线咨询 2023-12-15民法典争夺抚养权的举证方式为:应当向法院提供的证明当事人诉讼主体资格的证据,如身份证件、户口簿;双方具体情况、子女年龄、双方与子女关系等方面的证据。
-
争夺孩子抚养权,孩子抚养费起诉费是如何确定海南在线咨询 2023-03-25可以向法院申请司法救助,请求准予免交诉讼费用。《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四十五条当事人申请司法救助,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准予免交诉讼费用: (一)残疾人无固定生活来源的 (二)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的 (三)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特困定期救济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或者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无其他收入的 (四)因见义勇为或者为保护社会公共利益致使自身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本人或者其近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