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情的情况下肇事离开现场的,不能算作肇事逃逸。肇事逃逸的,应当是在明知造成道路交通事故后,为了逃避法律责任而逃离现场,不知情的情况之下是不构成逃逸的。法律规定对于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15日以下拘留。
一、交通事故重伤逃逸怎么处理
(一)对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的规定,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二)对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没有逃逸的,除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外,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三)发生事故后,要经交警部门调查,再确定是否属于肇事逃逸。在确定属于肇事逃逸后,如事故中没有人员重伤或死亡,逃逸的驾驶员要负事故主要以上责任,但不构成交通肇事罪。
二、摩托车肇事逃逸怎么处罚
摩托车肇事逃逸的处罚: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两千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构成交通肇事罪的,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三、交通肇事逃逸会如何处罚
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对于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15日以下拘留;对于交通肇事逃逸构成交通肇事罪的,会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在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人明知自己发生了交通事故,为逃避事故责任,故意逃离事故现场,不向公安机关报案的一种违法行为。
-
不知情剐蹭肇事逃逸的定义
428人看过
-
肇事逃逸对方说不知情
479人看过
-
不说不知情,肇事逃逸对方。
361人看过
-
不知道肇事逃逸的情况下被找到怎么办
170人看过
-
不知情肇事逃逸协商好了交警怎么处罚?
470人看过
-
不知情肇事逃逸:应对措施
213人看过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
因不知情的事情被抓如何查询肇事逃逸河北在线咨询 2022-10-15把别人车辆造成了剐蹭,在知道的情况下离开了现场,时候车主报警处理的话会按肇事逃逸处理的。不过没有造成伤亡,只是财产损失的可以协商处理。 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驶离现场时,有证据证明其不不知道或不能发现事故发生时,不能判定为逃逸。 首先,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条件是为逃避法律追究, 其次,交通肇事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不应仅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 对于肇事后未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在将伤者送至
-
不知情下被车撞了怎么算逃逸?肇事者在没有江西在线咨询 2023-08-26车子被撞到人如果确实不知情的,不属于肇事逃逸。 肇事逃逸,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 构成交通事故肇事逃逸的前提是当事人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故意,如果当事人确实不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而离开了事故现场的,因不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故意,不构成肇事逃逸。
-
逃逸了怎么认定不知情?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3-07-30需要收集证据,比如人证、或者是行车记录等等。如果能够证明真的不知情,应当不属于交通肇事逃逸。认定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必须从主观、客观两个判定。首先,认定逃逸存在一个前提条件,即行为人对肇事事故应是明知的。其次,逃避抢救义务以及其后逃避责任追究。
-
不知情的被撞事故构成肇事逃逸吗湖北在线咨询 2021-12-13不知道事故不是肇事逃逸,认定交通事故后逃逸的标准是离开现场的客观行为和逃避法律调查的主观目的。实际上,交通事故当事人为逃避可能的法律责任,离开事故现场,不积极履行交通法规规定的抢救伤者和财产、向交通管理机关或公安机关报告事故、等待现场处理的义务,作为判断交通事故后逃逸的标准,可定义为交通事故后逃逸:(1)知道交通事故、行为人驾驶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2)行为人涉嫌酒后、无证驾驶,报告后不履行现场等
-
肇事逃逸逃逸被查第二天酒驾被查怎么办河北在线咨询 2022-10-121、司机酒驾发生事故之后,有些司机害怕被处罚就会逃逸,等自己第二天酒清醒之后才去自首。这种逃逸的行为也是会遭受到法律处罚的,作为司机应该要清楚。 2、根据《刑法》规定,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肇事后逃逸的法定刑是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两者的刑罚幅度是完全不同的。交通肇事逃逸后主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应认定为自首,但应依法以较重法定刑为基准,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对其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