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控诉肇事逃逸行为
1.未有合理解释擅自离场即视为逃逸:依据我国刑法明文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定义为在发生重大交通事故之后,肇事人员企图逃避法律追责之责,驾驭肇事车辆或遗弃相关物体后行踪不明。
若未能提供确实充分的法定事由或正当理由,便可推断其为逃避法律责任。
2.事故发生后未及时报警且具备报警条件:若肇事者在逃离事故现场后,具备了向警方报案的条件却未及时采取行动,同时也未在具备自首条件时主动投案,则应被认定为逃逸行为。
3.他人替代承担责任亦属逃逸:若肇事者选择让他人代替自己承担责任,将按照交通肇事逃逸的严重程度进行处罚;若顶替者的行为构成犯罪,则需以包庇罪追究其相应的刑事责任。
4.未施援手导致伤员二次受伤仍属逃逸:逃逸致死的情况不仅仅限于因伤势过重而死亡,还应包含受害者因受伤无法自行离开现场,进而被其他车辆再次碾压致死的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如何理解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
“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肇事者在车祸后疏于承担责任并逃离现场,使得被害人因无法得到迅速、全面的救援而死亡的恶劣行为。
相较于普通“交通肇事后逃逸”,“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后果更加恶劣和紧迫,直接导致了被害人的死亡。
《刑法》对此类行为施以更重的惩罚,即“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要判定某行为是否构成“因逃逸致人死亡”,首先需确定其是否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若非,则无需考虑“因逃逸致人死亡”;若属,则需进一步分析逃逸行为与死亡结果间的关联性,这是判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核心要素。
若死亡结果与逃逸行为无必然联系,即无论肇事者是否逃逸或救助,都不会改变被害人的命运,那么就不能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仅能按照普通“交通肇事后逃逸”进行处罚;反之,若逃逸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结果存在因果关系,即被害人的死亡是由于肇事者的逃逸行为,使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援所导致的,那么就应当认定肇事者构成“因逃逸致人死亡”。
-
逃逸行为怎么处理?如何认定交通肇事逃逸行为
68人看过
-
如何处置逃逸交通肇事行为
99人看过
-
肇事逃逸控诉书怎么写
263人看过
-
多长时间属于肇事逃逸,如何认定交通肇事逃逸行为
110人看过
-
肇事逃逸行为的构成要件如何
416人看过
-
逃逸如何被定义为肇事?
246人看过
-
如何对交通肇事逃逸及其逃逸行为进行认识北京在线咨询 2021-11-07对道路交通事故逃逸行为的认识:主观上,为了逃避法律责任或救助义务,驾驶事故车辆或者遗弃事故车辆,逃离道路事故现场的;客观上有逃离现场的,将被认定为肇事逃逸。
-
肇事逃逸为了逃逸和解如何赔偿北京在线咨询 2022-07-11受害人根据交通部门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在确定造成的损失后,根据责任比例请求肇事车辆所有人及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 根据2021年实施的《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六条规定,机动车驾驶人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该机动车参加强制保险的,由保险人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机动车不明、该机动车未参加强制保险或者抢救费用超过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需
-
肇事逃逸如何调用监控录像录像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1-11-21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无权调取监控,但是报警后公安机关可以依据职权调取监控,侦查定案后处罚逃逸方。 交通事故逃逸的处理,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行为,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做以下处理: 1、交通事故后逃跑,尚不构成犯罪,公安机关处以200元至2000元罚款,可以并处15以下拘留。 2、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没有逃逸的,除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外,机动车驾驶证由公安机关吊销。 3、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
-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中的哪些行为可以认定为肇事逃逸山东在线咨询 2022-04-14根据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下列行为可以认定为交通肇事的逃逸情形: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没有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4.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 5.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
-
肇事司机逃逸行为应该如何界定?浙江在线咨询 2022-08-07“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交通事故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 肇事逃逸的构成条件主要有: 第一,行为人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这是前提;交通肇事但按照《解释》第1条和第2条的规定尚未达到犯罪标准的,即使逃逸,亦不属于其范围。 第二,肇事人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即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 如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