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假想避险过当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4-22 11:02:50 273 人看过

假想避险过当,是指尽管并无正在发生的危险或现实而紧迫的危险,但行为人误以为存在,并实施了避险行为,同时,即便是这种危险确实存在,其所实施的行为也超过了必要限度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这实际上是假想避险与避险过当相重合的情形。我国提及这一问题的学者很少,笔者将以本文试图对假想避险过当这一命题进行探讨,盼能厘清一二。

一、假想避险过当的特征

假想避险过当有三个重要特征:一是紧迫的危险并不存在,而行为人误以为存在,这是假想避险过当成立的前提条件;二是行为人基于避险意图实施了避险行为,如果没有避险意图,行为也就不具避险的属性,假想避险过当也不可能成立;三是避险行为超过了必要限度,这是指危险即使按行为人所误想的那样客观存在着,从避免这种危险的需要而论,其避险行为也超过了必要限度。

假想避险过当与假想避险和避险过当虽然有某些相同之处,但与两者又有重要差别。首先,与假想避险不同的是,假想避险过当不仅存狭义的假想避险的现象,而且还存在过当的问题,也就是其误想的危险即使客观存在,其所实施的避险行为也超过了避险的必要限度,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但狭义的假想避险并不存在这种过当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行为人所想象的危险确实存在,那么,其避险行为就是避免这种危险所必需的。其次,与避险过当不同的是,假想避险过当是以紧迫的危险并不存在为前提的,而避险过当却是以这种危险客观存在,并有必要实施避险行为为条件的。此外,假想避险过当也不是假想避险和避险过当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有别于两者的错误现象。

二、假想避险过当的表现形式

假想避险过当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行为人不仅误想紧迫的,或正在发生的危险存在,而且误以为自己所采取的避险行为是避免此种危险所必需的,但实际上这种危险并不存在;另外,由于他对自己所选择的避险手段、对所损害了权益的性质、损害的程度等发生错误认识,以致避险行为超过了必要限度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

二是行为人虽然误认正在发生的危险存在,但对自己所采取的避险行为超过了必要限度有明确的认识,在前一种类型的假想避险过当中,行为人既误认紧迫的危险存在,又对避险的必要限度有错误认识,所以,是一种陷入双重错误的情形。后一种类型的假想避险过当,只是误认危险存在,而对避险行为超过了必要限度有明确认识,所以,只是一种单一错误。

三、假想避险过当是否阻却故意

在假想避险过当的场合,故意能否成立?这是探讨假想避险过当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日本刑法理论界大致有以下四种学说:

(1)故意犯说--严格责任说。此说认为,假想避险是违法性的错误,它本身并不阻却故意,假想避险过当仍然还是违法性的错误,所以,不影响故意犯的成立。只是在错误不可避免的场合,阻却故意责任。

(2)故意不阻却说。此说认为,如果从假想避险是事实的错误阻却故意这种立场出发,作为假想避险本来是可以阻却故意的,但由于行为人对误认的危险所采取的避险行为超出了必要限度,所以,仍然不阻却故意。

(3)过失犯说。此说从假想避险是事实错误阻却故意的立场出发,认为假想避险是事实错误阻却故意的立场出发,认为假想避险过当是假想避险的一种,通常阻却故意,只存在构成过失犯的余地。至于避险过当那只是量刑时应予考虑的因素。

(4)两分说。此说以假想避险是阻却故意的事实错误为出发点,认为对假想避险过当应分两种情况,作不同处理。一种是阻却故意的假想避险过当;另一种是不阻却故意的假想避险过当。前者是指误认为有紧迫的危险存在,同时对自己的行为超出了避险的必要限度之事实缺乏认识的情形,也就是前述存在双重错误的假想避险过当。在这种情况下,故意不成立。如果误认过当事实为没有超出避险限度的事实,是由于行为人的过失所致,那就构成过失犯。后者则是指行为人尽管对紧迫之危险存在误认,但对自己的行为超出了避险的必要限度这种过当事实有认识的情形,也就是前述只有单一错误的假想避险过当。在这种场合,由于行为人对过当的事实有认识,也就是对作为违法性之基础的事实有认识,这就完全具备了故意所必要的认识内容,所以,能够肯定故意的成立。

在笔者看来,以上四种学说中,前三种学说均有失偏颇。因为前述双重错误的假想避险过当是有可能发生的,它不外乎是前述假想避险的一种特殊类型,把它当故意犯罪处理并不妥当。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故意是以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为成立条件的,行为人既误想紧迫的危险存在,又误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紧急避险的必要限度之内的,这就意味着他对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完全缺乏认识,从而故意也就不可能成立。在行为人主观上有过失,而刑法又有处罚过失犯的规定的条件下,应当按失犯处罚。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假想避险过当的过失,与一般假想避险的过失在程度上有差别。后者表现为行为人仅仅只对误认紧迫危险存在以及由此引起的危害结果有过失,而前者则除此之外,还对超过必要限度的行为所引起的过当结果存在过失。从过失程度而言,通常是前者重于后者。一般来说,对前者的处罚也应该比后者重一些。但是,这决不能成为把假想避险过当的过失升格为故意的理由。

另外,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前述单一错误的假想避险过当,按过失犯说,这也构成过失犯。因为行为人误认紧迫的危险存在,这种过失心理对其实施的全部行为都起支配作用。但是,如果说行为人误认紧迫的危险存在对行为的性质起决定作用,那么,当这种错误认识不可避免时,他也就无过失可言,就不应负刑事责任,怎么可能都构成过失犯呢?其二,行为人误认为有紧迫的危险存在,在实施避险行为的过程中,明知其行为超过了避险的必要限度而故意为之,这种假想避险过当同那种紧迫的危险确实存在,行为人故意实施超过必要限度的避险行为的避险过当相比,其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都要大得多。但是如果把前者按过失犯处罚,而后者按通说则应以故意犯论,这就意味着罪行重的处罚轻,罪行轻的反而处罚重,显然与罪刑相适应原则不符。其三,在单一错误的假想避险过当中,行为人虽然误认有紧迫的危险发生,表面上看,存在过失的问题。可是,行为人既然明知自己的避险行为会超过避险的必要限度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仍故意为之,这实质上是一种故意犯罪的心理,应该按故意犯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7月04日 14:10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避险过当相关文章
  • 是否是紧急避险,还是避险过当
    按照刑法第21条第1款的规定,紧急避险,是指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紧急避险的本质特征,就是为了保全一个较大的合法权益,而将其面临的危险转嫁给另一个较小的合法权益。如果丁不撞中巴将会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事件,因此丁属于紧急避险,不属过当。一、紧急避险引发交通事故的责任怎么划分所谓“紧急避险”,是指为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他人的人身、财产权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牺牲较小利益而保全较大利益的行为。对于造成交通损害者来说,如果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即不是迫不得已采取的或保全的利益不是大于受损害利益的,则紧急避险不能构成免责事由,当事人仍需按其过错程度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如紧急避险的险情是由第三人引起的,紧急避险又符合上列要件要求,则构成避险人免责事由,而由第三人负担民事责任。如紧
    2023-06-29
    255人看过
  • 避险过当与防卫过当的区别
    一、避险过当与防卫过当的区别防卫过当,是指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防卫过当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在客观上表现为防卫行为明显超过了必要限度并造成了重大损害;二、防卫行为必须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造成重大损害。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一条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二、防卫过当跟正当防卫有区别1、正当防卫是指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的人采取的一种造成一定损害的方法。正当防卫的条件:防卫行为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行为;防卫行为必须是针对正在进行的不
    2023-05-19
    318人看过
  • 什么是避险过当?避险过当应如何承担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第21条第2款的规定: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避险过当是指避险行为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行为。怎样才算超过必要限度?根据一般的理解避险行为所侵害的合法权益大于或等于所保全的合法权益时,该行为就超过了必要限度,属于过当行为。根据《刑法》第21条第3款的规定:第一款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这里所说的“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是指担任的职务或者从事的业务要求其对一定的危险负有排除的职责,同一定危险作斗争是其职业义务,包括消防队队员、医生、护士、船长、海员、民航驾驶员、防汛员、警卫员、警察等的职业义务。也就是说消防队员不能借口避免自己烧伤而拒不参加救火;医生不能因怕传染,而把拒绝给传染病人治疗说成是紧急避险;负有职责追捕持枪罪犯的公安人员,不能为了自己免受枪击而逃离现场等等。
    2023-04-22
    339人看过
  • 如何鉴定防卫过当和避险过当
    防卫过当与避险过当的认定如下:1、主观上有防卫意识,客观上有正当防卫的时空条件;2、防卫行为必须针对正在进行的暴力犯罪,暴力犯罪已经足以严重危及人身安全;3、防卫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的身体伤害或财产损失达到重大程度;4、防卫行为造成重大损害后果,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防卫过当认定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判断防卫过当的标准:(一)防卫人明知自己的防卫行为会明显超过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而造成重大损害,为了达到正当防卫目的而放任这种重大损害发生的,是间接故意的防卫过当。(二)防卫人知道自己的防卫行为可能明显超过了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但轻信这种重大损害不会发生,是过于自信过失的防卫过当。(三)防卫人应当知道自己的行为明显超过了正当防卫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至发生重大损害的,是忽视大意的过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
    2023-07-08
    456人看过
  • 避险过当如何定罪?
    刑法之所以将避险过当规定为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主要是基于以下根据:一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这一实质根据。避险过当造成损害这一结果具有客观危害性,行为人对此危害结果主观上也具有罪过心理。根据刑法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避险过当具有实质的违法性。二是具有犯罪构成这一法律形式根据。这是基于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刑法要求某一行为承担刑事责任,不仅需要该行为具有严重的实质社会危害性,而且需要符合相应的具体犯罪构成。在避险过当中,根据其主客观表现形式的不同,符合的具体犯罪构成也各不相同。那么,该如何对避险过当定罪呢?由于我国刑法并没有规定避险过当这一具体罪名,因此,只有结合避险过当造成的损害性质和行为人对损害结果所持的罪过心理,以刑法规定的相应具体犯罪构成为依据来对其定罪。通常说来,避险过当主要可分以下几种情形定罪:延伸阅读:避险过当行为范围对避险过当行为的处理避险过当造成他人死亡时,则要看行为人对于死亡这
    2023-06-11
    283人看过
  • 紧急避险概念与避险过当的处罚
    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一样,是我国刑法规定的排除犯罪性的行为。由于在现实生活中紧急避险行为发生不如正当防卫那样多,因此,在刑法修改中,除个别词句的调整以外,对紧急避险的规定基本上未做大的修订。一、紧急避险的概念根据刑法第21条第1款的规定,紧急避险是指在法律所保护的权益遇到危险而不可能采用其他措施加以避免时,不得已而采用的损害另一个较小的权益以保护较大的权益免遭损害的行为。我国刑法规定,紧急避险行为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之所以不负刑事责任,是因为,从主观上看,实行紧急避险的目的,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从客观上看,它是在处于紧急危险的状态下,不得已采取的以损害较小的合法权益来保全较大的合法权益的行为。因此,紧急避险行为不具备犯罪构成。从总体上说,它不仅没有社会危害性,而且是有利于社会的行为。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在
    2023-06-11
    206人看过
  • 怎样区分防卫过当还是避险过当
    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二者危险来源有别:正当防卫的危险只来源于人的不法侵害。而紧急避险的来源包括自然力、动物、人类的生理病理因素以及人的不法侵害行为。《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第二十一条【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一款中关于
    2023-06-03
    309人看过
  • 假想防卫过当,怎样处理
    假想防卫案件一般属于防卫过当,假想防卫应当按照造成伤害后果承担刑事责任。应当按照《刑法》故意伤害罪定罪量刑,不能认定过失伤害致死罪,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应当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防卫过当应当从轻处罚。根据《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中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无限正当防卫,是指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而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
    2023-08-05
    496人看过
  • 构成避险过当的条件
    构成避险过当,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1.必须具备上述紧急避险的前五个条件。由于缺少该五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认为是避险行为,因而也谈不到避险过当的问题。2.行为人在客观上实施了超过必要限度的避险行为,并给合法权益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3.行为人在主观上对避险过当行为具有罪过。避险过当的罪过形式通常是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避险行为所损害的权益可能等于或者大于所保全的权益,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在少数情况下,也可能是间接故意或过于自信的过失。
    2023-04-22
    366人看过
  • 避险过当的构成要件
    避险过当是指在紧急避险行为中,行为人为了避免遭受不应得的损害,超过了必要限度,从而使损害大于所避免的损害,并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行为人主观上对该过当的损害有罪过,一般为过失,但也不排除间接故意的可能。 在对避险过当定罪处罚时,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避险过当是一种合法的紧急避险行为,但必须在两利保其大、两弊取其小的场合下进行,才能被视为对社会有利的合法行为。 避险过当的认定为: 1、必须遭受现实的危险。 2、必须是正在发生的危险。 3、必须是不损害某种合法权益就无法避免的危险。 4、超过了必要限度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
    2024-01-05
    65人看过
  • 甲某紧急避险过当案
    某饭馆突然失火,火焰顿时随风烧向邻居。当消防队赶来抢救时,火舌已伸向第三家邻居。此时,正在附近建筑工地施工队长甲,带领10多个工人奔向现场后,并未参加灭火,却命令工人们迅速拆毁近邻第四家房屋。甲本人则与另外2个工人跑回工地,驾驶吊车、铲车和推土机又赶到现场,也投入毁房行动。他一边组织部分工人协助抢出房内物品,一边指挥工人们用斧头、锯子截断房屋的横梁和柱子,开动推土机冲撞墙壁。甲本人随即开动吊车,把屋顶梁架吊离原地,再叫工人们用铲车铲出一条隔离空道。当火焰蔓延到第三家邻居房屋尾部时,火才被消防队员们奋力扑灭。问:甲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请说明理由。【评析】甲的行为可认定为紧急避险,符合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1)危险正在发生;(2)为了保护更大的合法权益,损害了另一合法权益;(3)具有客观不得已性;(4)避险行为不能认为已经过当。
    2023-06-11
    431人看过
  • 假想防卫是否故意犯罪,假想防卫可以过失犯罪论处。
    一、假想防卫是否故意犯罪“假想防卫”是指行为人由于主观认识上的错误,误认为有不法侵害的存在,实施防卫行为结果造成损害的行为。对于假想防卫,应当根据认识错误的原理予以处理,有过失的以过失论,无过失的以意外事件论。我国《刑法》第14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由此可以看出,故意犯罪是以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为前提条件的,而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又是以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具有危害社会的性质为重要内容的。如果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当然也就不可能明知此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从而也就不可能构成故意犯罪。在假想防卫的情况下,行为人对他人实施的防卫行为虽然是故意行为,但这种故意是建立在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认识错误的基础之上的,即行为人自以为自己的行为是对不法侵害的反击,是一种对社会有益的
    2023-04-18
    289人看过
  • 防卫过当或者避险过当怎么去认定
    防卫过当的认定为:1、在客观上具有防卫过当的行为。2、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了重大损害。3、在主观上对其过当结果具有过错。避险过当的认定为:1、紧急避险行为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2、避险产生的危害超过其所欲避免的危害,也可以相等。3、所造成的损害比所预防的损害为重。防卫过当如何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和司法实践的经验,我认为在对防卫过当量刑时,应考虑以下情节:1、过当程度。过当程度的大小体现了社会危害性程度,因而影响到防卫过当的量刑。2、防卫动机。在过当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其防卫行为是出于何种动机,例如是为保护国家、公共利益,还是保护本人利益,显然影响对防卫过当的量刑。3、权益性质。正当防卫所保护的权益的性质,在对防卫过当量刑时,应该加以考虑。4、社会舆论。在对防卫过当量刑时,还要考虑社会影响,既不挫伤公民正当防卫的积极性,又要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严肃性。《刑法》第二十条为了
    2023-07-25
    481人看过
  • 紧急避险和避险过当分别是什么意思
    1、紧急避险紧急避险,又称紧急避难。是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较小的另一方的合法利益,以保护较大的合法权益的行为。排除社会危害性行为的一种。特点是在两个合法权益发生冲突,为了保护某种较大的权益,在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不得不损害另一较小的权益。因而不构成犯罪,行为人也不负刑事责任。成立条件为:(1)为了保护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免受危险的损害。(2)客观上具有正在发生的真实危险。(3)迫不得已而采取的行为。(4)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而造成不应有的危害。中国刑法的规定,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2、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伤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一款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
    2023-03-01
    176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避险过当
    相关咨询
    • 假想防卫,应当论罪吗
      重庆在线咨询 2023-10-25
      假想防卫可以过失犯罪论处。在假想防卫案件中,由于过失而造成危害后果的,只有刑法分则中明文规定处罚这种过失行为时,行为人才承担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否则,即使因过失导致了一定的危害后果,也不应要求行为人承担刑事方面的责任。
    • 防卫过当是否构成紧急避险,避险过当是否构成?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10-30
      要看在什么情况下,如果是生命受到确实的威胁,并且不能逆转。可作为正当防卫。
    • 避险过当与防卫过当的区别?
      甘肃在线咨询 2021-07-30
      防卫过当,是指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防卫过当具有两方面的特征: 一、在客观上表现为防卫行为明显超过了必要限度并造成了重大损害; 二、防卫行为必须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造成重大损害。   避险过当是紧急避险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即所损害的利益等于甚至大于所保全的利益。   《刑法》   第二十条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
    • 避险过当如何认定
      四川在线咨询 2022-10-18
      避险过当的认定: 1、对紧急避险不要求什么必要限度。 2、避险产生的危害不超过其所欲避免的危害,也可以相等。 3、所造成的损害比所预防的损害为轻。
    • 怎么认定避险过当
      云南在线咨询 2022-11-13
      避险过当的认定: 1、对紧急避险不要求什么必要限度。 2、避险产生的危害不超过其所欲避免的危害,也可以相等。 3、所造成的损害比所预防的损害为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