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犯罪的义务来源有怎样的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4-20 10:02:20 74 人看过

一、过失犯罪的义务来源有怎样的

过失犯罪的义务来源有两种,一种是预见,第二种是结果避免。

在《刑法》意义上,过失犯罪的注意义务分为两种:

1、预见义务;

2、结果避免义务。分别与两种过失犯罪相对应: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前者又被称为无认识的过失,后者又被称为有认识的过失。对于过失犯罪,都是结果犯,没有危害结果即无过失犯罪,所以,判定过失犯罪成立的关键即在于其主观有无刑法意义上的过失,即有了危害结果,但如果缺少主观过失、缺少犯罪主观构成要件,即不成立过失犯罪。对这一问题的考察必然要用到实质解释的方法,因为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

二、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的区别有怎样的

1.主观方面明显不同。

2.结果在定罪时所起作用有所不同。

3.从处罚方面看,过失犯罪的法定刑明显低于故意犯罪。由于过失的主观恶性明显小于故意,所以过失犯罪的规定不同于故意犯罪,具体如下:

(1)过失犯罪均以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而故意犯罪并非一概要求发生危害结果。过失犯罪情况下,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既不追求,也不放任,而是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却轻信能够避免,主观上根本反对发生这种危害结果,因而主观恶性较故意犯罪要小得多;

(2)“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责任”,“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体现了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以处罚过失犯罪为特殊的精神。过失犯罪只有当行为已经给社会造成危害结果的情况下,才能构成犯罪。如果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就不存在过失犯罪;

(3)对过失犯罪规定了较故意犯罪轻得多的法定刑。过失犯罪只有在刑法分则条文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才能负刑事责任。如果刑法分则条文没有规定的,无论某一过失行为危害程度如何,都不能构成犯罪。

过失犯罪的义务来源有预见和结果避免两方面。过失致人死亡与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区别为是否故意进行伤害行为。两者的相同之处都是在客观上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但故意伤害致死是犯罪人故意进行杀人,过失致死杀人指的是犯罪人在无意中进行伤害行为。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06日 06:46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故意犯罪相关文章
  • 罪犯财产中的来源不明财产怎样处置?
    财产来源不能说明的,数额巨大的,构成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财产的差额部分予以追缴。差额特别巨大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财产的差额部分予以追缴。差额未达到巨大标准的,不以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认定,但其差额部分仍属非法所得,应依法予以追缴。能够说明其来源的,不构成本罪。犯罪之后积极退赃,配合调查的,可以酌情从轻或减轻处罚。什么是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本人不能说明其来源是合法的行为。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制度和公私财物的所有权。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且差额巨大,本人不能说明其合法来源。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非国家工作人员不能成为本罪主体。本罪在主观上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财产不合法而故意占有,案发后又故意拒
    2023-07-08
    174人看过
  • 未经义务的过失犯罪处罚原则是什么
    过失犯罪处罚原则是应该比故意犯罪轻一些,根据刑法过失犯罪的量刑标准如下:1、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2、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在处罚上,因为过失犯罪的主观恶性比故意犯罪明显要小,因此刑法对过失犯罪的处罚比对故意犯罪的处罚要轻。一、过失犯罪的特点1、犯罪主体的心理态度,在认识上因素上,是应当预见自己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在意志因素上,是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危害社会的犯罪结果发生或者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社会的犯罪结果发生而实施了犯罪行为,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社会的犯罪结果。犯罪主体对自己所实施的疏忽大意行为主观上是一种过失的心理态度;对自己所实施的轻信能够避免的犯罪行为是故意的心理态度;但对自己犯罪行为发生的犯罪结果不论是疏忽大意过失犯罪行为发生的犯罪结果还是过于自信故意犯罪行为发生的犯罪结果,都是过失的心理态度。即是说,过失犯罪的罪过形式的特征是:犯罪主体对自己
    2023-02-18
    187人看过
  • 过失犯罪和防卫过当是怎样的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防卫过当,是指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情形。所谓防卫过当是指正当防卫行为超越了法律规定的防卫尺度,因而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情况。一、不作为不能构成过失犯罪吗不作为的行为存在过失犯罪。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犯罪行为。过失犯罪只有在造成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时刑法才将其规定为犯罪,行为人才承担刑事责任。二、防卫过当的表现形式是什么1、防卫人明知自己的防卫行为会明显超过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而造成重大损害,为了达到正当防卫目的而放任这种重大损害发生的,是间接故意的防卫过当。2、防卫人知道自己的防卫行为可能明显超过了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但轻信
    2023-03-18
    320人看过
  • 过失犯罪的成立条件有什么?过失犯罪的量刑标准是怎么样的?
    过失犯罪的成立条件有什么实际上,按照犯罪构成的理论,构成过失犯罪,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1)行为人必须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即年满16周岁以上,并且精神正常;(2)实施了某种不该实施的行为;(3)主观上存在过失;(4)客观上必须是造成了严重的而不是一般的危害结果。按照这些条件,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出于过失即使造成他人死亡的严重后果,也不构成犯罪,成年人出于过失造成了轻微的危害后果,比如致他人轻伤的,也不构成犯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第十六条【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过失犯罪的量刑标准是怎么样的《中华人
    2023-05-06
    446人看过
  • 公务员过失犯罪开除公职的规定是怎样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五十六条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可见“开除”也是最高的行政处分。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第二十四条则规定,“违反行政纪律,依法应当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行政处分的”,监察机关“可以作出监察决定或者提出监察建议”。含义:开除公职指国家机关或公共企业、事业单位中的正式职务——担任公职被开除。开除公职不包括除名。开除公职一般是针对干部而言,普通单位不应当予以开除,而是应当除名。一、开除公职的详细程序1、单位召开会议,作出决议开除公职。2、根据干部管理权限办理具体开除公职手续。3、将被开除公职人员的档案及时转移到相关的劳动或人才市场。二、开除公职的处理结果给予国家公务员行政处分,依法分别由任免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决定;其中给予开除处分的,应当报上级机关备案。三、过失犯罪开除党籍吗开除党籍是我党党内最重的处理,对于开
    2023-06-25
    421人看过
  • 当事人有义务说明证据来源的合法性
    一、当事人有义务说明证据来源的合法性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是民事诉讼证据的“三性”,证据的合法性是指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证据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作为证据合法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证据必须有合法的来源。如果证据的来源不合法,就不能用作定案的根据。因此,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有义务向法庭说明证据来源的合法性,否则,应当承担对自己不利的法律后果。二、证据合法性的相关内容证据合法性—主体合法:证据主体合法。证据主体是指形成证据内容的个人或单位,证据主体合法,是指形成证据的主体须符合法律的要求。主体不合法也将导致证据的不合法。对证据主体的法律要求,也是为保障证据的真实性。因此法律根据证据特点,对某些证据的证据主体规定了相应的要求。例如,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为证人,作出鉴定结论的主体必须具有相关的鉴定资格等等。证据合法性—形式合法:证据形式合法。证据形式的合法性,是指作为证据不仅要求在内容上是真实
    2023-04-13
    348人看过
  • 单位过失犯罪怎样认定,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谁来承担?
    一、传统的刑法理论认为是指行为人应注意并能注意而不注意以致发生犯罪。事实我国刑法理论上一般将过失区分为普通过失与业务过失。普通过失是指在构成要件上没有特别限制的一般过失。而业务过失是指从事某项业务的人因疏于业务上的必要注意,导致发生了行为人并不希望的危害结果。单位成员在职务工作中敷衍了事,严重不负责任导致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即属于业务过失。单位犯罪主体是复合主体,是由法人或非法人社会组织为形式,以自然人为内容复合组成的特别主体,后者包括直接负责的单位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逻辑常识,任何单位为了单位自身的利益,都必然要求其主管人员及其他人员对单位恪尽职守。否则,单位成员对单位不尽职守,就必然导致单位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与单位之形式严重脱离,从而使单位涣散甚至解体,这也就是说,单位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对单位的工作严重不负责任,玩忽职守以致过失犯罪,必然有形地或者无形地危害单位
    2023-02-25
    102人看过
  •  过失犯罪会受到怎样的刑罚?
    该段内容讲述了过失犯罪会受到数罪并罚的惩罚,但如果一个犯罪行为同时触犯了多个罪名,将会根据想象竞合的法律原则进行处理。如果行为人有多个犯罪行为并构成多个过失犯罪的,一般是需要数罪并罚的,否则将无法完整的评价行为人的犯罪行为,导致量刑过重或者过轻。通常情况下,过失犯罪会受到数罪并罚的惩罚。如果一个犯罪行为同时触犯了多个罪名,那么将会根据想象竞合的法律原则进行处理。如果行为人有多个犯罪行为并构成多个过失犯罪的,一般是需要数罪并罚的,否则将无法完整的评价行为人的犯罪行为,导致量刑过重或者过轻。 如 果 一 个 犯 罪 行 为 同 时 触 犯 了 多 个 罪 名 , 将 会 怎 样 处 理 ?如果一个犯罪行为同时触犯了多个罪名,将会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处理。一般情况下,会按照最严重的罪名进行定罪处罚,即“择一重罪论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根据犯罪行为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决定同时追究多
    2023-09-04
    401人看过
  • 再犯罪的定义是否包括过失?
    不构成。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前罪与后罪都必须是故意犯罪,这是构成累犯的主观条件。如果前后两罪或者其中一罪是过失犯罪,就不成立累犯。过失犯罪判拘役会构成案底吗过失犯罪判拘役会留下案底,只要构成犯罪就会留下案底。不过如果嫌疑人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案底会被封存。案底又称犯罪人员犯罪记录制度,在我国法律中一般指有过刑事犯罪前科的档案记录,而该犯罪档案一般存放至公安部门与相关国家机关。《中国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五条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前款规定的期限,对于被假释的犯罪分子,从假释期满之日起计算。
    2023-07-03
    189人看过
  • 不作为之作为义务的来源是什么
    一、不作为之作为义务的来源是什么不作为犯之作为义务,是一种特定的法律义务,起源于法律义务要求的制定。作为义务的这种特定性,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条件而产生并且随着该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在这个意义上,不作为的作为义务是一种特殊义务。特殊义务是相对一般义务而言的,一般义务又称绝对义务、无条件义务。只要具有责任能力,一切人都应该遵守的义务就是一般义务,而特殊义务是特定的人应该履行的并且附有某种条件的义务。因此,在认定不作为的作为义务时,应当和一定的条件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如果具备这些条件,则负有特殊义务。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则不负有特殊义务。如果先前具有这些条件,现在这些条件已经消失,则先前负有特殊义务,现在不负有特殊义务。法律明文规定的作为义务是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的主要来源之一,是指由其它法律规定并由《刑法》加以认可的义务,这里的法律包括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等。如果只由其他法律规定,而未被《刑法》
    2023-06-16
    193人看过
  • 登记对抗主义的来源
    登记对抗主义
    一、登记对抗主义的来源物权是一种对世权,物权人在对其标的物进行支配的领域内,非经其同意,任何人均不得干预,否则即构成侵权。物权属于得要求世间一切人对其标的物之支配状态予以尊重的权利。物权之所以优于债权,便是因为物权这种与生俱来的对抗性、排他性。那么根据登记对抗主义,既然合同生效物权便设立,那么物权人对其享有的物权便当然地可以对抗第三人,排除第三人的侵害。善意取得制度其实是在一定程度上牺牲物权人权益的基础上设立的,它是为了保护交换关系,防止买受人在交易时产生不安全感而设定。善意取得制度与物权的排他性,涉及到民法财产交易的动态保护与民法财产权利的静态安全的优先与取舍。由于善意取得仅限于买受人为“善意”,因此,在登记对抗主义中,即使物权的变动未经登记仍得对抗“恶意第三人”。日本民法第一七七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得丧及变更,非依登记法之规定为其登记者,不得以之对抗第三人。”日本学者认为:“关于第一
    2023-04-25
    143人看过
  • 过失犯罪中如何考察注意义务
    众所周知,大陆法系刑法学理论源远流长,而我国刑法的基本理论和立法体例又与大陆法系刑法相近似,因此,研究借鉴以德日刑法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刑法学理论和实践中的合理做法不无裨益。日前,应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刑事科学研究中心邀请,日本著名刑法学者、名古屋大学大某仁教授来京就过失犯罪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了一次精彩的学术演讲。大某仁教授认为,日本过失犯罪理论的快速发展,源于日本交通事故数量逐年大幅上升。据统计,2001年日本全国交通事故数量达近百万件。对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和处理在客观上促进了过失犯罪理论的发展。在犯罪成立的标准问题上,日本刑法通说与我国刑法不同,他们认为构成要件符合性(亦称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为犯罪成立要件。大某仁教授认为,在日本上述注意义务在过失犯罪中有很多种,如监督过失,即监督者疏于义务,造成后果,应追究责任。还有管理过失,如酒店失火造成人员伤亡,管理者被追究责任,一般就在于其未设置烟
    2023-04-22
    109人看过
  • 什么是犯罪过失犯罪过失的内容有哪些?
    一、什么是犯罪过失根据刑法第15条第1款的规定,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犯罪过失的心理态度表现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实际认识与认识能力相分离,即行为人虽然有能力、有条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行为人事实上没有认识到,或者虽然认识到,但错误地认为可以避免这种危害结果发生;二是主观愿望与实际结果相分离,即行为人主观上并不希望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但由于其错误认识而导致了偏离其主观愿望的危害结果的发生。二、犯罪过失的内容有哪些犯罪过失包括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两个方面的内容:(一)犯罪过失的认识因素犯罪过失的认识因素是犯罪过失成立的前提,行为人在当时条件下具备认识发生危害结果的能力,但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因而对危害结果的发生缺乏认识;或者虽然行为人已经预见到危害结果发生的
    2023-04-28
    176人看过
  • 刑事犯罪案件的来源途径
    刑事犯罪立案可以来源于单位和个人的报案、举报,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报案,是指单位和个人将其在工作和生活中所发现的犯罪事实报告给公安司法机关。举报,是检举和揭发的总称。所谓举报,是指单位和个人向公安司法机关检举。揭发犯罪嫌疑人及其犯罪事实的行为。刑事犯罪立案也可以来源于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的报案、控告,报案,是指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将其人身、财产权利遭受侵害的犯罪事实报告给公安司法机关的行为。控告,是指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向公安司法机关揭发犯罪嫌疑人及其犯罪事实,并要求依法处理的行为。刑事犯罪立案还可以来源于犯罪人的自首,自首,是指犯罪人在犯罪后、被发觉之前主动向公安司法机关投案的行为。我国刑法明确规定,犯罪人自首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司法机关自行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也是刑事犯罪立案的重要依
    2023-05-01
    124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故意犯罪是指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危害社会,希望或放任这一结果,构成故意杀人、抢劫等犯罪的。如果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犯罪分子故意犯罪并核实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执行死刑。... 更多>

    #故意犯罪
    相关咨询
    • 过失犯罪的义务来源,可以申请什么方面的救助义务呢?
      四川在线咨询 2022-08-06
      1、过失犯罪的注意义务的内容,法律一般并不直接规定。在意义上,过失犯罪的注意义务分为两种: (1)预见义务; (2)结果避免义务。 2、分别与两种过失犯罪相对应: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前者又被称为无认识的过失,后者又被称为有认识的过失。对于过失犯罪,都是结果犯,没有危害结果即无过失犯罪,所以,判定过失犯罪成立的关键即在于其主观有无刑法意义上的过失,即有了危害结果,但如果缺少主观过失、缺少
    • 怎么解释不作为犯罪义务来源的六来源说
      湖北在线咨询 2022-07-28
      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必须是具体的义务,宪法中所规定的义务属于一般性的抽象义务,有待于各具体法规的确认和细化,一般不适合直接作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前提。
    • 过失犯罪的条文是怎样定义?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的区别是哪些?
      陕西在线咨询 2022-08-06
      刑法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区别:1.主观方面明显不同。过失犯罪均以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而故意犯罪并非一概要求发生危害结果。过失犯罪情况下,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既不追求,也不放任,而是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却轻信能够避免,主观上根本反对发生这种危害结果,因而主
    • 刑法的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是哪些?有哪些方面?
      四川在线咨询 2022-07-26
      之所以要求行为人对其身体相对静止的消极、无为状态承担刑事责任,关键就在于行为人此时负有积极实施特定行为的义务,应为能为而不为,即违反了作为义务。根据我国刑法学基本理论,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法律明文规定的积极作为义务:法律明文规定的作为义务是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的主要来源之一,是指由其它法律规定并由刑法加以认可的义务,这里的法律包括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等。如果只由其他法律
    • 过失犯罪意义
      天津在线咨询 2022-08-20
      由于过失的主观恶性明显小于故意,所以刑法对过失犯罪的规定不同于故意犯罪,具体如下: A.过失犯罪均以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而故意犯罪并非一概要求发生危害结果。过失犯罪情况下,行为 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既不追求,也不放任,而是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却轻信能够避免, 主观上根本反对发生这种危害结果,因而主观恶性较故意犯罪要小得多 B.刑法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责任”,“故意犯罪,应当负刑